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43章

作者:爱开小差

  吏部尚书陈禹斐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蒋德这套刚是刚了点,说还是说在点子上的,这些海寇是因为利益而诞生的,只要让他们无利可图,不就自己消退了吗?

  陆成安听后,直接站了出来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如此作为。”

  正英帝看向陆成安,不禁迟疑了起来,之前问陆成安不说话,怎么三朝老臣蒋德一说话,陆成安就出来说不是了呢?

  当然不是陆成安故意挑准了一个时机出风头,而是蒋德这个办法,是找死之举啊。

  蒋德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严打。

  加强海禁的政策。

  说白了,就是一刀切。

  通过这次倭奴进犯的事情,严惩腐败、走私行为,加强海禁,使得从本质上,让这一条利益链消失。

  可是这严打政策,只会招致当地官员阶层与底层百姓的反对。

  因为除了倭奴海寇要在海边讨生活,当地的百姓和商人也要在海边讨生活。

  以至于当地的官员都将这条利益链当成了自己中饱私囊的工具,这让官员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商人、老百姓这些大小走私集团的保护费。

  对于那些在海上讨生活的商人和老百姓来说,海禁政策下,海商利润实在太过丰厚,虽然要贡献一部分保护费给官员们,但还是有赚头。

  因此,他们对于腐败,可以容忍。

  蒋德的一刀切,是什么操作呢?

  相当于是让两帮人都没有活路,加强海禁,不允许官员们收海商、百姓的保护费,百姓和海商不能做走私生意。

  当然一定程度上,这倭奴海寇也没办法做走私了,他们没有了收益来源,失去了经济作为支撑,倭奴海寇也消失了。

  但是,你这一招割裂了太多人的利益,你敢这么做,不出一个月,当地的官员们就能想办法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倭奴海寇之乱,严格意义来说,就是海禁政策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背景情况。

  大明朝有个呆子,叫朱纨,时任东南总督,他就是严打派的代表。

  提出来海禁之后,没有多久就被迫自杀。

  他就是用这一套一刀切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结果被人给先解决了。

  是个好人,也是个可行的办法,但是在封建王朝,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就是取死之道,而且海禁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

  闭国锁门先不说,还让沿海很多的百姓少了一个讨生活的方式。

  “蒋公若是那么做,我只怕是大祸将至。”陆成安正想把心中所想全部说出来,又欲言而止,他只能这样去提醒。

  因为海禁政策,是大晟王朝祖上留下来的一种政策,陆成安怎么敢当着正英帝的面前说海禁政策带来的种种问题,再把走私、和那些收取贿赂的沿海官员曝光出来。

  他陆成安,命不要啦?

  这波仇恨,陆成安敢硬拉,足够让陆成安死一百次。

  其实蒋德话说到这里,又有陆成安的这一手暗示,是让正英帝已经回想过来这些地方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他秘而不宣,故作不知。

  陈禹斐已是恍然大悟。

  长孙明讶然于陆成安的见识,东南地区的情况错综复杂,影响牵扯甚远,他也不敢擅动丝毫,这次只想纸糊一下,把这些倭奴海寇杀了便是。

  至于怎么根治,长孙明不想去想办法,而且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陆成安能想到蒋德这套办法是找死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非常高明的了。

  “父皇!”晋王扯了扯嗓子道:“按儿臣来看,这倭奴海寇不就是为了做生意来的吗?我们放宽乃至取消海禁,那么倭奴不就消失了,还能让老百姓去做生意,甚至百姓们为了生意,也会跟这些抢劫生意的倭奴干起来,不再出现勾结倭奴的情况,如此一来一些不好处置的问题和海寇进犯的问题,咱们一口气全都给解决了。”

  晋王眨了眨眼睛,对着陆成安暗送秋波。

  陆成安没有想到,晋王会跟他一唱一和,唱双簧。

  晋王殿下!你是我的超人啊!

  海禁的政策,绝对不能让他这个作为臣子的人来提,因为会成为很多人的靶子。

  可能正英帝也会因此怀疑陆成安的成分是否沾了些问题。

  但是,由晋王提出这一块的问题,作为皇室,晋王是不怕被正英帝骂的,而且海禁的政策,是祖上留下来的政策。

  是谁的祖上?

  那是晋王的祖上,是正英帝的祖上。

  他们讨论,就不会有半点的问题。

  陆成安立刻接过话柄,“殿下,海寇抢劫,还有一部分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在沿海地区的军事实力太弱,抢劫的利润实在太过丰厚。”

  “若是没有剿寇震慑贼寇的话,他们该抢的还是要抢。”

  “我们开放对外贸易的前提是,你得有充分的实力去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不知不觉中,陆成安和晋王之间的一唱一和,成为了话题之中的主角。

  “所以,依你之言,开海是一件好事吗?”正英帝忽然的冷哼声。

  打断了两人在台上的‘眉来眼去’。

  这让陆成安立刻停下话语。

  低下头来。

  “开海,不该是你来提的。”正英帝淡淡道:“这是朕的家事。”

  正英帝心里不由得有些泄气,陆成安说的越明白,正英帝越清楚陆成安说的是对的。

  原本今日,正英帝是借此机会狠狠地敲打一下陆成安。

  怎么说,这陆成安也是去长孙家这边赴宴的人。

  长孙明是借着他的名义拉拢士子,这样的做法,让他这个当皇帝的,很不爽。

  所以,正英帝是想要整治一下陆成安的同时,也敲打提醒一旁的长孙明,好让陆成安和长孙明低调做人的。

  谁晓得...这次唯一一个提出来解决办法像模像样的人,竟然是陆成安。

  这让正英帝心里愈发重视陆成安。

  整治陆成安可以不去做,但是敲打长孙明是必须的。

  不过,开海这事儿,的确不该让陆成安来提,万一被有心人注意到,对于陆成安而言是一桩祸事儿。

  正英帝还是要保护一下陆成安的。

  “朕现在问的是怎么解决这些海寇的进犯。”正英帝冷声道:“不是问你们这些七七八八的事情。”

  “长孙丞相,依你之见呢?”

  正英帝的目光放在了长孙明的身上。

  “在其位,谋其职,丞相却只字不提,是觉得朕说的话不够明白?”

  长孙明顿时是冷汗涔涔,跪在地上道:“臣不敢,老臣只是一时之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真是惭愧。”

  就在他话音落地的一瞬之间。

  一道清冷的声音由远及近,传至殿内。

  “父皇,儿臣来进献大破倭奴之策了。”

  殿外,宁王的声音传来。

  正英帝没有传唤宁王,宁王的不请自来是逾界的行为,但是,宁王是不能见这样立功乃至于提升父皇好感的机会,在自己眼前错失的。

  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

  “此图上画有克制倭刀的兵器,名为狼筅,有了狼筅,这倭奴海寇必死无疑。”宁王走进殿来,跪在地上,“儿臣不请自来,还望父皇赎罪。”

  她双手呈上图纸又道:“此图乃是我和陆成安合力绘制。”

  “前些时日,儿臣时常叨扰陆成安,在他耳边提及海寇之事,陆成安就以海寇的兵器特点,绘制了这样的奇门武器,不成想,今日就撞上了海寇进犯的事情。”

  我不是,我没做啊,你别乱说啊。

  陆成安整个人都傻了。

  这不是莫须有的事情吗?

  还能这样啊?

  不过,狼筅的的确确是克制倭刀的最佳兵器,戚继光就是用这个兵器大破倭奴,成为了大明时期的抗日名将。

  之前陆成安和宁王在剧情模式中,恰好就是大明王朝嘉靖时期的模拟朝代,当时也有倭奴海寇的战事。

  托管模式的陆成安,情不自禁就和戚继光交流了一下对抗倭奴的经验,还提出了很多针对倭奴的办法。

  万万没有料到,宁王直接就把戚继光发明的【狼筅】在这个时候抬了出来。

  宁王嘴角微微上扬。

  她的目光盯向晋王。

  战意沸腾。

  ‘故意给陆成安添乱的东西,提出什么开海的政策,现在大晟王朝的时局能开海吗?想害死陆成安就直说。’

  ‘只有我宁王,才是一心一意为了陆成安好的小娇妻。’

  宁王的眼神。

  晋王是一下子就读懂了。

  那种挑衅。

  那种想要在陆成安面前邀功的感觉,跟晋王之前的想法是一模一样。

  正英帝同样也傻了。

  味道不对了啊。

  怎么他现在这几个女儿之间的刀光剑影那么深重了,就连他都能闻到那股淡淡的杀机。

  想干嘛啊这是?

  而看着手上的【狼筅】图纸,正英帝又陷入了沉思。

  “父皇,这狼筅,其械形体重滞,械首尖锐如枪头,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头部与杆均为铁制成。”

  “倭刀的特点乃是一长二利三多变。”

  没错,倭刀的长度是比大晟王朝的制式刀具要长出一截的,不是长枪的话,是比不了长度的。

  “狼筅的长度比倭寇的长刀还要长一倍之多,武器的身长拉开了敌我双方的距离,让倭刀无法再靠近,而且狼筅不容易被斩断。”

  “此前我军的刀具,常常被人斩断,还有些长枪,也因为杆的问题,易折,可狼筅不同,两段有尖利的锋刺,是能有效拦住倭刀的攻势。”

  宁王徐徐说道:“这是陆成安和我相识的一位将军所诉说的狼筅威力独到之处。”

  正英帝看着图纸皱眉,若有所思的颔首点头。

  之前,晋王就说过她和陆成安在捣鼓什么木具生意,所以陆成安能绘制一些东西,他是信的。

  宁王的侃侃而谈,晋王游刃有余地提出自己的见地。

  这让被正英帝传唤而来的几位大臣面面相觑。

  官家的女儿,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厉害了?

  什么时候,她们有这样的见识了?

  尤其是三朝老臣蒋德,他对晋王刚才的发言极为震惊,在深思熟虑过后,发现自己的确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反倒是晋王想得更深一些,而陆成安在补充之后,提出来的这套先杀倭奴震慑四方,再适当放宽海禁政策的策略,听起来,好像更有道理,可行度更高。

  这下,正英帝尴尬了。

  他传唤了丞相长孙明过来,又喊到了先帝手下颇有对付此事经验的蒋德,还有南方重臣陈禹斐。

  这三个人,蒋德是主意提出来了,但不是一个好主意。

  另外两个,一个没说什么话,一个人看好蒋德的办法。

  搞半天,什么主意都没出。

  反而是晋王先提出了另外一种办法,陆成安借助晋王这个策略作为底子,去除糟粕后,又点缀填充了许多内容进去,使得这套办法,看起来远比蒋德的办法效率高。

  陆成安这小子今日的表现,是大大出乎了正英帝的预料,毕竟长孙明看出来蒋德这办法是取死之道,但长孙明不说话,看着蒋德去自讨苦吃。

  反倒是陆成安站出来说此法不可行,算是暗示提醒了一下蒋德这位三朝老臣,还提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甚至对于倭奴的刀具,都有所准备,这让正英帝对这个家伙,更加地欣赏了起来。

  当然,晋王的表现,让正英帝同样吃惊,毕竟晋王这番话,若是别人说出来,或许很稀松平常,可竟从她的口里说出来,这就实在太令人惊讶了。

  一个成天只想着舞刀弄枪,一言不合就砍砍砍的存在,忽然开始能给你讲道理,分析利弊,还能思考海禁政策的问题,这还是之前那个晋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