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42章

作者:爱开小差

  “哈哈哈哈哈哈哈。”正英帝放声苦笑,随后伸拳敲在桌上,任凭痛意传达全身,“我大晟王朝竟被一弹丸小国羞辱至此,真是愧对祖宗基业。”

  “东南地区的倭奴海寇,居然敢堂而皇之地攻城,截杀我朝百姓。”

  “这前去抵抗的总兵焦薄也被倭奴所杀。”

  “倭刀当真如此厉害?”

  正英帝怒斥道:“定然是朝中有人中饱私囊,发给将士们的兵器都是滥用充数之物,不然怎么可能碰上倭刀,一斩即碎?”

  下一秒,晋王眼前一亮。

  “父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倭刀的厉害之处,儿臣也是略有耳闻,毕竟这倭奴的身材体型,比起我们大晟将士都要矮小不少,若是没有些非常之处,又如何和我们对敌?”

  “儿臣料想这倭奴如此厉害,自然是跟这兵器少不了关系。”

  “书信中,又多有提到倭刀的厉害。”

  “那应该做不了假。”

  “毕竟,没有人敢顶着全家老小的性命不要,在兵器上滥竽充数。”晋王解释的是头头是道。

  正英帝自然是一时发怒才这般说话,现在听晋王如此条理清晰地解释问题,有些诧异的同时又问道:“看你胸有成竹,莫非是有什么破解的法门?”

  “是也,儿臣向您举荐一人。”

  “陆成安,他可解父皇此时之忧也!”

  “这倭刀的厉害之处,儿臣认为,普天之下也只有陆成安一人能够破解了。”

  又是陆成安?

  这下正英帝也惊了。

  【改土归流】是陆成安提的,可此时是倭奴海寇进犯,陆成安一个小小的士子又能有什么办法?

  战略是策,战事是武。

  两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父皇,儿臣同样也是这个看法。”秦王当然不能让晋王这般出风头了,起身道:“陆成安腹有良谋,这东南的倭奴,根本不足挂齿。”

  正英帝之前是对晋王话语中的一丝不苟,分析角度的条理清晰而大感震惊。

  可这刚刚从对晋王的震惊中慢慢走出来,随后就听到秦王的举荐,这让正英帝又陷入了更大的震惊之中。

  晋王举荐是很正常的,时不时就要推销几个勋贵子弟给他讨官做,看在父辈的面子上,正英帝还是会赏赐的。

  但举荐次数多了,有没有才能,正英帝还是能看清楚的。

  可晋王分析时局,却是很少见的,像这样分析得如此出彩,关注到了各个细节的时候,那是几乎没有的事情。

  而秦王举荐别人,那就更是一件稀罕事了。

  那是他正英帝最爱惜羽毛的女儿。

  别说举荐了,给外人说一句好话,都很少见。

  这陆成安到底是何德何能,在刚刚提出【改土归流】的策论后,这才没几天,又能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为此折服呢?

  好在正英帝敲打完两个女儿后,还要给陆成安一个小小的警告,所以正巧,这陆成安就在太和殿前候着。

  “传陆成安进殿。”正英帝一摆袖子,大声道:“宣长孙明、蒋德、陈禹斐入宫,商议大事。”

  “传东宫汉王进殿。”

  晋王和秦王再次心怀鬼胎地互相对视。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说什么都不能错失了。

  .....

  .....

  .....

第183章 解锁陆成安的动态皮肤荡寇清海!秦王的最新套路!

  大晟朝的江南地区,遭遇倭奴海寇的进犯,这无疑是正英朝的一件大事,也正是从这里,揭露了大晟朝目前缓缓走向腐败的朝政。

  陆成安走进太和殿的时候,路过的太监向他小声地提醒了几句,让他顿时知晓了殿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

  又看到传令的太监朝着宫外快马加鞭的身影。

  陆成安在心里暗暗想到,没过多时,就是他这个萌新要跟朝中大佬过招博弈的时刻了。

  他走进殿内。

  首先看到了两边端坐着的晋王、秦王殿下。

  “汉王殿下到——”

  入主东宫的汉王殿下,换了一身漆黑色的蟒袍,腰间挂着一道金色的丝带,从这套足以称得上是太子仪仗来形容的皇袍来看,身份之尊贵,当下是展露无遗,她走入殿中,微微施礼,坐在右手边的第一座。

  要传唤大臣过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正英帝之前对陆成安的【改土归流】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晋王和秦王的再次推举,自然是让正英帝对陆成安的本事有了更深的好奇心。

  不过【改土归流】是大局上的策论,更类似于一种克制土司的政策推广,跟这次急报中的战事毫无关联。

  这两者是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正英帝也不对陆成安抱有太多的希望,他认为晋王和秦王在此推荐陆成安的主要原因。

  完全是因为他这个父皇对陆成安的【改土归流】策论大为推广,所以自以为是地揣摩他的心意,认为他正英帝要‘重用’陆成安,于是顺水推舟,既迎合他这个父皇的心意,又卖了陆成安一个面子。

  正英帝看了陆成安几秒钟,手上拿起那份标红的奏疏,淡淡道:“朕召你来,你可知道缘由?”

  “臣不知。”陆成安低头道。

  正英帝一字一顿道:“你是南方人,你应该是知道这时常进犯朕大晟疆土的倭奴吧?”

  知道,这可太知道了。

  放地球上,这可是自大唐开始,就不断跟中国对着干的国家。

  而大晟朝所处的位置,毫无疑问就是华夏族群的地域,最为重要的是,大晟朝在前晟时期是跟大秦同属本源的关系,而后晟所处的时期,更是大汉王朝的重要关头,陆成安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是有认可感的。

  说实话,真要翻一笔账的话,日本和地球上的华夏族群第一次的交手是在663年的白江口之战,这一战,华夏民族是处在唐高宗李治的统治时期。

  此后,明朝时期、清朝时期,跟日本都有多次的交手经历。

  近代历史,更是有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陆成安是有很多想法的,但这次大晟朝遭遇的倭奴海寇进犯,里面的成分复杂,完全不能看做是海寇犯边那么简单。

  在模拟中可以看到,这是涉及了一场沿海世家、走私商人、倭奴流寇之间,三方博弈的大案,还是大晟朝的六大案之一。

  陆成安现在的脑子很清楚。

  查,是一定要查的,但肯定不是现在去查。

  现在还是把这个事情想的简单一些。

  只当成是倭奴流寇的进犯来处理,是最好不过的处理手法。

  毕竟如果要去深究这个案情,整个情况是过于复杂,而且牵扯甚远,一个弄不好大晟朝自己内部就提前崩盘了。

  陆成安在模拟中查这个案情,是把自己也弄的是九死一生,不是被一位锦麟卫救下,他早就死了,还解锁什么四大案的本纪?

  这样简化下来,单单对付一帮倭寇。

  陆成安都不需要苦思冥想什么劳费军力的办法,就能把倭奴们给收拾的明明白白。

  “臣略有所知。”陆成安立即说道。

  还未等陆成安说话,说出自己的看法。

  正英帝冷笑了一声。

  “这海边的倭奴不安分,这些日子来,竟然聚集了一股兵力,来攻朕大晟朝的城池,还有一位江南地方的总兵前去抵抗却兵败身亡。”

  “这小小的倭奴,都成了朕的大患,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正英帝对于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因为倭奴的来历,正英帝不可能不知道,作为皇室中人,还是泰熙帝唯一的儿子,他从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有大晟朝最全面的知识。

  正英帝知道倭奴是来自于海的对面。

  在泰熙帝时期,这倭奴就经常来找事,还打到新罗、百济那里去了,这俩小地方的人来大晟朝求援。

  结果泰熙帝派出官兵,轻轻松松就把进犯的倭奴给打碎了,还缴获了一批俘虏,发现这倭奴人的身材普遍矮小,厉害的地方是这些人有股狠劲儿,不怕死。

  但,有了先帝轻松取胜的例子,正英帝就奇了怪了,怎么到他手上,还能有总兵输阵输给倭寇,甚至还战死了。

  这一点,是正英帝最想不明白的。

  其实,倭奴厉害的一部分问题还是在于技术外流这一处。

  日本的学习能力,是公认的厉害,他们学到了东西,是真用,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当时日本太刀的一个质量,其实在整个亚洲地区算是独一档的存在。

  因为日本他们所制作的刀具技术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中国。

  唐朝时期,日本人偷学了很多唐代的锻造刀具的技术,并且中国唐代一些制作刀的技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失传,但是这样的技术却在日本仍然能够见到,并且还将这些技术不断研发。

  日本太刀的厉害之处,更是达到了朝贡这一档,大明甚至很乐意接受太刀的上贡,可见太刀做工精细又锋锐的特点。

  虽然官方很鄙夷地将其称呼为‘倭刀’,但明朝中后期按照‘倭刀’的制式,制作了很多本土化的刀具成为军方的制式装备。

  而只要有交易过、有互市过、有文化上的来往,大晟朝跟唐朝的情况是一样的,这种技术外流是完全阻挡不住的。

  故此,日本有了技术,又有巧匠,做出颇具自己特色的刀具,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而时常在东南地区找事的倭奴海寇,陆成安清楚,这不是日本官方的士兵,是流亡在海上的一群亡命之徒。

  从战略角度而言,日本攻打大晟朝,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情,战线拉得太长,它就算是真有这个想法, 也必须先从朝鲜半岛开刀。

  何况现在的日本根本就没这个战斗力。

  所以,这股在东南地区的‘倭奴海寇’,必然是人为蓄养的一种为利益所驱使的雇佣兵。

  但背后是谁蓄养的,那就不为人知了。

  陆成安可以肯定的是,养这些倭奴海寇的人里,两国的走私商人必然是其中之一。

  可能日本官方也有可能是蓄养这批倭奴海寇的背后主使人。

  毕竟把大晟朝的商品弄到海外,是一个非常暴利的生意。

  倭奴海寇演都不演,初始交易都不想做,直接就抢了卖,这样的无本买卖,收益实在是太高了。

  所以,混杂在东南地区的倭奴海寇很难处理,因为他们都不是一个整体,是多个不同团队组合的。

  有的是海外的,还有的是大晟王朝自家的人,当地的乡绅、官僚、驻军甚至是世族都混在里面。

  有些人甚至白天是大晟朝的渔民,夜里换身衣服,就成了倭奴,装成‘倭奴海寇’来抢别人家的生意。

  这才是倭奴海寇源源不断出现的原因。

  背后隐藏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这批人死完了,还有下批人来,无非就是换批人给主子效力。

  而为什么这群人的战斗力凶悍,一个是由背后主子提供的装备足够好,一个是都不怕死,都是亡命之徒,有金钱作为自己的信仰,这样的情况下,造成的破坏力能不大吗?

  搞不好这群亡命之徒的战斗力,因为装备质量和单兵作战凶悍程度,会比日本的官军还要强几个档次。

  殿外,太监用着尖利的声音喊道:“长孙明、蒋德、陈禹斐到!”

  话音落地。

  “宣他们入殿。”正英帝转移了话题,很显然他不认为陆成安有什么好办法,现在只是趁此机会,闲聊片刻,真正解决问题的人,他还是寄希望在丞相和其他大臣的头上。

  没多时。

  长孙明身着官袍缓缓入殿,在他身后的三朝元老蒋德、吏部尚书陈禹斐。

  喊上蒋德是因为前朝就有倭奴海寇犯边的事情,蒋德当时是处理这些事务的老臣,应该是熟知如何对付这些倭奴的。

  这三人来之前,就问过消息。

  而且最近东南那块地方,也的确不太平,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

  在正英帝又将之前的内容说了一遍。

  三朝老臣蒋德立刻执手走出阵列道:“陛下,臣以为这些倭奴海寇攻城,为利而来,若是无利可寻,自会消退,依臣之法,可根治海寇。”

  “故此,老臣认为,东南沿海这边应当执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严打朝中腐败,将那些和海寇勾结的百姓绳之以法,彻底掐断我朝和外界的互市通道,如此一来,这倭奴海寇随风而灭。”

  正英帝听到对方刚正不阿的洪亮声音,不得不说,气势好,听起来就感觉对方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长孙明只是瞥了一眼,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