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调色盘 第132章

作者:月鸦

1000mm望远镜头:2度的视野,能将远处的景观拉近,压缩感明显,适合拍摄小型鸟类、野生动物等。

135相机上的变焦镜头

17mm~35mm=超广角至广角,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新闻,属于两倍镜。

18mm~35mm=超广角至广角,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新闻,属于两倍镜。

24mm~70mm=广角至人像镜,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属于三倍镜。

24mm~80mm=广角至人像镜,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属于三倍镜。

28mm~70mm=广角至人像镜,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属于三倍镜。

28mm~80mm=广角至人像镜,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属于三倍镜。

28mm~105mm=广角至人像镜,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属于三倍镜。

35mm~70mm=广角至人像镜,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属于两倍镜。

35mm~105mm=广角至人像镜,适合一般风景、建筑、旅游,属于三倍镜。

70mm~200mm=人像镜至望远镜,适合人像、人文、体育、新闻特写等,属于三倍镜。

80mm~200mm=人像镜至望远镜,适合人像、人文、体育、新闻特写等,属于三倍镜。

28mm~200mm=一镜走天涯型,但往往画质较差,最大光圈值往往很小。

28mm~300mm=通称旅游镜,但往往画质较差,最大光圈值往往很小。

200mm~400mm=望远镜头,适合野外的荷花、鸟类等的拍摄。

135相机上的微距镜头

60mm=适合拍摄花草和不会动的生物,可用于复制微小商品。

90mm=适合拍摄花草和一般生态。

105 mm=适合拍摄花草和一般生态。

180 mm=适合拍摄花草和一般生态、蜻蜓、蝴蝶、青蛙等。

200 mm=适合拍摄花草和一般生态、蜻蜓、蝴蝶、青蛙等。

400mm=适合拍摄一般生态、蜻蜓、蝴蝶、青蛙等。

28mm~105mm=变焦微距镜头,适合复制、拷贝微小商品,一比二的大小比例

35mm~70mm=变焦微距镜头,适合复制、拷贝微小商品,一比二的大小比例

80mm~160mm=变焦微距镜头,适合拍摄花草和一般生态、蜻蜓、蝴蝶、青蛙等。

②镜头的简单术语

一、视角

成像平面对角线两端所形成的夹角就是镜头视角。一只镜头的视角指的是它能实现的成像范围,以“度”来计算。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视角,对于相同的画幅,镜头焦距越短,其视角就越大。

二、光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进入机身传感器光量的装置,它位于镜头内部,镜头的控光装置控制着光圈的级数,从而控制着镜头的有效孔径,就好像眼睛的虹膜的功能一样。镜头的光圈决定了景深的大小。

三、镜片

镜片是一小块单独的玻璃,是组成一只镜头的一个部分。多块镜片组装在一个圆柱筒内就构成了镜头。排列比较近的镜片构成了一个“镜片组”。

四、视场

视场通常被理解为视角,其实在技术层面,这是错误的。视场是直线测量值,是随被摄体距离而定的。

五、焦距

在摄影镜头中,镜头的焦距是以毫米来计算的。焦距的长短决定了它的能力和视角。焦距越短,视角越宽;焦距越长,视角越窄。例如说,焦距为28毫米的焦平面镜头视角是84度,而焦距300毫米镜头的视角只有8度。非常简单,焦距决定了被摄体在成像介质上成像的大小。变焦镜头的焦距是可以改变的。从更多的技术层面来理解,焦距是指当对焦到无限远时从焦平面到镜头透镜中心的距离。

六、焦平面

焦平面和镜头的光轴垂直,这时形成的对焦点也最清晰。基本上,焦平面代表了相机内光线汇集的区域。数码传感器就安置在这个位置上。

七、焦点

通过镜头的光线汇集到影像传感器上产生的清晰的点称为焦点。如果拍摄的画面是模糊的,则称之为脱焦。使镜头对焦,可以通过自动对焦或手动对焦来完成。

八、镜头卡口

将镜头和机身结合的装置叫做卡口。数码单反相机都使用了插刀式卡口系统,镜头可以很容易地快速和机身连接或分离。通常不同卡口系统的镜头不能互换使用。比如,尼康镜头不能安装在佳能机身上。4/3系统是一个例外。

九、最小对焦距离

镜头能够清晰对焦时距被摄体的最短距离被称为为最小对焦距离。这个距离是从镜头的前组镜片来计算的。不同镜头的最小对焦距离都不一样,从厘米到几米各不相同。短焦距镜头通常要比长焦距镜头拥有更近的最小对焦距离。

十、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有固定的焦距长度,比如说28毫米,50毫米或135毫米等等。和“定焦”相对应的是“变焦”。

十一、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和人类眼睛的视野差不多相等焦距或视角的镜头,大约是50毫米焦距。涵盖了50毫米焦距的小变焦比镜头可以叫做标准变焦镜头。

十二、远摄镜头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比人眼视角窄的镜头都叫做远摄镜头,也就是说任何一只超过50毫米的镜头都是远摄镜头,但我们通常认为那些更长、更有效镜头,像200毫米、300毫米和400毫米焦距的镜头都是常见的远摄镜头。

十三、广角镜头

人眼的视角大约是46度;广角镜头的视角要比这个视角大,通常它们的焦距是35毫米或更短,视角在60度到108度之间。

③一些镜头结构

Tessar由蔡司光学设计师保罗鲁道夫于1902年发明,但要了解Tessar,就得从它所处的大环境说起,实际上在出现在摄影发明之前,伽利略就知道如何造天文望远镜头了,但这些镜头视角很小,而大像场的高质量镜头在19世纪是个很大的挑战(都是人工计算和制造,而且原材料加工工艺差)。

差不多在1812年,英国科学家渥拉斯顿发现把一个新月形凸透镜的凹面朝外,而且在镜头前面加一个光圈,视角就可以到达40度左右,略小于等效全画幅的50mm,而且效果要比用正面使用凸透镜来得好,特别是在影像边缘的部份。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镜头的光圈大约是F14,在当时来看球差与慧差不大,而且影像平坦,也稍许降低了变形。

但却是实实在在的1片1组设计。最重要的是1837年法国美术大师/化学家达盖尔发明了史上第一台相机Daguerreotype,采用的就是这个40度视角,F14光圈,但改进为2片1组的镜头,所以,在摄影器材的原始摸索期,镜头本来就是很简单小巧的。

但虽然镜头结构很简单,可F14还是有点看不下去,所以在1840年诞生了Petzval结构,可以在8 X 10的大画幅相机上实现250mm F3级别的超大光圈,而Petzval结构实际上也不过是4片3组,2-1-1的设计,最前是凸凹胶合校正球差和部分慧差,后面是凹凸分离,校正残留慧差。Petzval结构的特点是像场不平坦,也是非常著名的“漩涡虚化焦外”鼻祖。

最初的焦段等效全画幅约为85mm,再加上光圈够大,因此也被称为“Petzval人像镜头”,虽然在大画幅时代它需要使用金属镜筒所以体型笨重,基本只适合室内使用,但回到结构来看,4片3组显然一点儿也不复杂。

不过不难看出,Petzval结构解决了光圈的问题,但没有解决广角的问题,所以在1860年代,诞生了凹凸/凸凹4片2组的对称设计新结构Rapid Rectilinear,可实现50度(等效全画幅45mm左右)视角,光圈F6~F8之间,这个结构在摄影器材的早期非常成功,沿用了接近70年,但站在我们这个上帝视角来看,这样的参数显然是古董级的,而且面向的主要还是大中画幅,结构简单但体型笨重,随着摄影在新闻领域的不断普及,必然会出现更新更小巧的设计,比如20世纪初的Trip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