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调色盘 第133章

作者:月鸦

Triplet为3片3组设计,凸凹凸不粘合,凹镜为氧化铅,凸镜为矽酸,都是一些在现在来看不主流或者因为环保关系压根就不允许使用的材料,但在当时的性能却是相当拔群的,发明这一结构的库克光学有限公司至今依然在产,也当属光学圈的老前辈了。

Triplet结构最经典的镜头有2颗,分别来自被网友俗称的东蔡,Carl Zeiss Jena在1950年代推出的Triotar 135mm F4,以及徕卡史上销售时间最长的镜头Elmar 90mm F4(1931-1968),该镜头在1964年左右推出的第二版采用的就是3片3组的Triplet结构。虽然结构很简单,但那时候的镜头几乎都采用金属材质打造镜身,再加上玻璃厚度普遍不低,但即便如此,像Carl Zeiss Jena Triotar 135mm F4的重量也只有450克,徕卡Elmar 90mm F4更是不到300克,可以说Triplet时代开始,就基本看到现代小型化镜头的苗头了。

Tessar一词源自希腊语,翻译过来就是“4”的意思,因此原版Tessar的结构就是4片镜片组成,它是经历了4片2组的双胶合,再到前组胶合后组分离的4片3组,随后又继续被拆成了4片4组各自独立,最后才改成了前组分离后组胶合的4片3组,前前后后的折腾也说明在那个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时代,一颗镜头设计的好坏唯有造出来用过之后才知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现在玩相机真的还是要抱着对尊敬的态度。

所以对于Tessar,要弄清楚一个前提,它之所以小巧并不是因为它先进,毕竟是1902年就发表的东西。通过前面写的那一堆你应该可以了解到,与Tessar同时代共存的无论Rapid Rectilinear还是Triplet,大家的结构都很简单,但为什么是Tessar能在保留原样的基础上简单改一改就能用到像索尼RX0这么小巧的机身上,其他结构都纷纷被淘汰了呢?原因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走对了性能特性的路线,以及占了制造难度和成本低的优势。

先来看它的性能,首先它的光学素质可提升性很强,1950年代的镜头拿到现在来连1000万像素机身分辨率都无法满足,更何况1000万在现在是个手机都能轻松实现的分辨率。而Tessar结构对畸变、慧差、轴向色散都有很强的抑制能力,结构非常紧凑易于改造,比如佳能40mm F2.8 STM就改造成了6片4组,最末端还塞入了铸模非球面,但体重也不过130克而已,所以现在很多手机的镜头上也能看到Tessar的身影。

不过也正是因为体型过于紧凑,没有空间可设计大入瞳径,所以Tessar镜头的光圈普遍偏小,作为目前仅次于Pl.anar的第二老结构,基于它所设计的各种饼干头在各种卡口机身上都不难发现,而且性价比都非常高。

④镜头镀膜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觉得镜头是一个被打磨的无比光滑通透的镜片。

然而到了严格的光学标准上,这个光滑程度以及透光率就显得不足够。

最早的相机镜头并没有镀膜的概念,包括镜筒内的消光处理,镜头边缘的成像处理,都远不及今日镜头水准。

后来在1982年时,英国的H.Dennis.Taylor偶然发现烧过的望远镜物镜表面,通过风化产生了紫色的薄膜,反而和普通镜片想比,能透过更多的光线,所以这就是最初镀膜的原型。

而单纯的玻璃透光率为95%左右,会有4~5%的光线被损失掉。

然而,一只镜头,并不只是一片镜片能搞定的,是由多组的镜片组合而成,那么当有很多镜片的时候,这个透光的损失率就会成倍的增加,甚至可达50%以上的损失。

而通过镀膜来干涉透光率,可以让透光率大大增加,并且增加镀膜的数量(每个镜片以及每个镜片的空气接触面)效果是可以叠加的。

虽然有言论指明,通过镀膜来修正透光量的作用远不及优化镜头结构以及镜片材质和打磨工艺来的实在。

然而,镀膜发展至今,已经可以达到可见光接近0%的反射率,并且具有了多层镀膜的技术,包括每个空气面的镀膜。

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降低对镜头玻璃处理的材料和工艺的成本,通过镀膜多重的干涉,一样达到优秀的效果。(都知道早期镜头就是奢侈品,无法被大众接触,因为成品率低,成本极高。而现在已然变为了大众消费品。)

镀膜的功效是很多的,大致可分为七种:增透膜、反光膜、滤光膜、偏振膜、保护膜和电热膜。

单看名字也很好理解,有些为了增加透光率,有的同偏振镜效果等等。

然而这么多功效,在一个镜片上附加,就得依赖于多层镀膜的技术。

宾得在1971年推出了SMC超级多层镀膜的太苦马镜头,镀膜层数突破了7层。SMC镀膜透光率达99.8%,只有0.2%的反射率。

在此之前,尼康佳能徕卡都掌握了3~4层镀膜技术,但是超过6层镀膜一直没有突破。

而Fuji的电子波束镀膜EBC,宣称可达11层镀膜。只是当时用于电影镜头,并没有民用化。

然后宾得凭借SMC技术专利在各家解决自己镀膜问题之前,赚了好久的钱···

迫于宾得对市场的压力,Fuji终于开发了EBC和超级EBC的富士龙摄影镜头。

现在,基本每家镜头大厂都有自己的镀膜技术来服务镜头

蔡司鼎鼎大名的T*镀膜、佳能的SWC镀膜、尼康的NCC镀膜等等、Fuji的EBC、施耐德的HTF等等

而最之前副厂镜头厂和原厂镜头长比较的一大短板就是镀膜技术。

比如说国产老蛙,其他方面已经十分不错了,但是镀膜是差了一档。

镀膜的功效

防鬼影和眩光

提升透光率

抗污:

大家都知道有些镀膜都是很脆弱的,镜头脏了,就很难进行清理。

而市场上开始推出保护镜,多层镀膜保护镜等等,UV镜是防紫外线的,不过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而单从镀膜技术也是可以达到高强度的。例如宾得的sp镀膜,就是一种高强度抗油污的技术,一般只存在于最外侧的镜头的最外层。

完全可以在镜头上面画油彩,然后纸或者布蘸水擦掉就好。

色彩修正:

因为最开始镀膜技术为了增加透光率而产生,所以并不想对色彩产生干涉。

但是由于玻璃的元素以及镀膜的材质,对于光谱中的色彩光线有着不一样的透过率,反应到照片上就会出现偏暖,偏冷,或者对于紫外线敏感的问题(UV镜抗紫外线)

这时候,就在镀膜中增加了干涉红蓝绿(可见光)的光线透过率干涉。例如,增加黄绿光的透过率,而增加红蓝光的反射,这种镀膜就呈现一种淡紫色。

同理,有些是发蓝,有些发绿,有些发红。这个也和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光线下照射有一定的差异。(日光来说光线最丰富,日光下的镀膜颜色比较稳定,但是换了台灯这个效果就会又不同了。)

同样一枚镜头在不同光照下的镀膜颜色变化。

介于镀膜此特点,就开始加入各种干涉光谱过滤性能的镀膜,来营造不同的成像风格。

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这头有德味,这是徕卡色……这都是镀膜的干涉,玻璃的材质,以及成像载体(胶片或者传感器)多重原因影响后呈现的效果。

并且随着数码时代的爆发,在成像后期风格上,更偏向于收集更多的光线元素,为了给raw格式文件更多的后期余地以及还原真实。这种镀膜形成的风格化会越来越减弱,反而去追求更大的透光度。

这就是数码照片raw格式显得灰的原因。而高反差,高饱和的照片跟讨人喜欢,只不过那已经是后期处理过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到你再后期的可能性。

⑤镜头滤镜

都说滤镜是风光摄影师的必备利器之一,但事实上,无论你是否专注于风光摄影,亦或是人像摄影,我们都无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滤镜来获得我们所期望的效果。通过使用滤镜,我们可以非常方便且快捷地控制整个照片的情绪。

从最单纯的保护滤镜到黑白效果滤镜,对于许多刚刚接触滤镜系统的摄影爱好者来说,琳琅满目的滤镜种类往往会使得他们眼花缭乱。去商店买东西不难,难的是不知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正确的产品,或是不知道如何询问关于滤镜的问题。如果以太阳眼镜作比,滤镜就好似是镜头的“太阳镜”。

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滤镜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如果在室内使用太阳镜会扭曲你的视野,滤镜若是使用不当也会对画质产生不利影响。

来简单了解一下不同滤镜及它们的作用。

UV镜:

UV镜又名紫外线滤光镜,即便UV镜会造成镜头画质特别是解析力的下降,但这种滤镜真的对中和色彩有很大帮助。与此同时,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镜头炫光的产生,并起到保护镜同样的保护镜头的作用。

偏振镜:

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反光、增加画面对比度,以及提升色彩饱和度的滤镜被称为偏振镜。常见的偏振镜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线性偏振镜,通常被用于非SLR相机;第二种则是我们熟悉的圆形偏振镜,常被用于SLR相机。根据我们的喜好和实际需求,偏振镜能够给予我们照片的视觉效果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

减光镜:

减光镜又分为渐变和非渐变两种,规格上有ND2、ND4、ND8等,每种规格相对应的减少一档曝光、二档曝光。

减光镜的主要主要就是减少相机进光量,为摄影师能长时间曝光提供条件。具体来说包括:

在强光环境下拍摄,是减光镜最直接的一种应用,由于周围光线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