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604章

作者:爱开小差

  【端康六年五月,你调遣大军入驻应天府,并且着手继续调查俞士敏的案情。】

  【通过走访,你了解到了江南各地的乡绅都对一条鞭法的施行而感到不满。】

  【他们曾经私下煽动百姓暴动,并且告诉农户们这是朝廷为了剥削他们而提出来的新法,使得实施新政的各地百姓对此都颇有微词,民心大减。】

  【你了解到多地粮仓都有严重的亏空,甚至于账目上的内容根本无法知道详细的流动。】

  【很多粮仓的支出,都将粮食的去向认定为出粮赈灾,将仓内的物资支援到了其他地方的灾区。】

  【经过你对账目的细心观察,发现很多的账目都是通过伪造的方式做旧而成。】

  【端康六年六月,很多线索都指向了一个人——户部尚书秦要愚。】

  【他是坚定支持汉王上位的大臣。】

  【亦是秦淮南都汉王党的立场者。】

  【而他的父亲秦勤,曾经与你在杭州有过一面之缘。】

  汉王的脸色微微一沉。

  在她模拟结束以后,她锁定的视角便是陆成安的视角,故此陆成安看到的信息,汉王是可以直接共享的。

  而她也清楚俞士敏在陆成安这边虽然不属于最顶尖的那一类臣卡,但绝对是中流砥柱,哪里有事就往哪里赶的实用人才。

  俞士敏为朝廷办事而死,汉王痛心疾首,可她怎么也想不到,杀死俞士敏的官员之中竟然有汉王党的身影。

  至于汉王党之中的臣卡为什么不是共用的。

  原因倒是很简单。

  忠于陆成安的,一定是属于汉王党的。

  可忠于她汉王的,未必是忠于陆成安的。

  因为陆成安也是属于汉王的。

  总的来说,汉王党里面也是有派系之分,有陆成安体系的人,固然也有其他体系的。

  而秦勤投靠汉王的时间非常早。

  正英八年就投奔了汉王。

  当时汉王看在他是辅佐五皇姨的旧臣,还有改革变法的履历档案,加上数值也是紫色品质的优秀人物,便录用了此人。

  可未曾想到正英十年,秦勤就病故了,不久之后秦勤的儿子秦要愚就在汉王党的名下出仕。

  汉王看他有个蓝色品质的基础水准,就把他丢江南放养了。

  万万想不到到了他儿子继位的时候,此人翻身一变入京成了户部尚书。

  而平日里,陆成安说什么话,秦要愚也是紧随其后,一幅支持陆成安的模样。

  这着实是令人想不到其中竟然还有如此的反转。

  其实,这一点陆成安都疏忽了关注。

  毕竟秦要愚确实是汉王党的老人,也是汉王在正英十年就开始效力的故臣。

  更何况秦要愚在朝中向来都是支持陆成安的主张,一个从来都支持你,甚至丝毫都不曾有过异动的人。

  你是很难察觉到这人的真实意图。

  尤其对方还带着友军的旗帜潜伏。

  除非陆成安直接控制了锦麟卫,还惨无人道实施了群臣监管模式,极大力度地压缩群臣的空间。

  否则陆成安是怎么都想不到帷幕之下还有敌人。

  然而最可怕的事情还不是这个。

  而是陆成安在临死前若是没有抓出秦要愚的蛛丝马迹,在他死后,秦要愚的职务越来越高,那到时候情况才是真正的一发不可收拾。

  “他之前是江南主政的,这次俞士敏查的就是这里,保不齐就能找到攻讦他的罪证。”陆成安微微一顿,“他现在是户部尚书,仕途一片开明,这是断然不能让俞士敏继续查下去的。”

  “俞士敏为人板正,真查到什么情况,定然是如实上报。”

  “死结便出在了这里。”

  可是令陆成安更加毛骨悚然的是……这秦要愚的底细查出来,竟然非常干净。

  没错。

  陆成安第一次做出判断的时候,自然是根据信息的提示,默认秦要愚的底细不干净。

  事实情况是秦要愚为官期间并无不法之事,相反还政绩斐然,这才令他的仕途蒸蒸日上。

  他是通过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得以升迁。

  是凭借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他的位置上。

  这种情况才是最可怕的。

  因为贪官污吏只是最低级的存在,是属于那种随便都可以刷的小怪。

  死了一批又能出现新的一批。

  这种有能力的,明显是拥有着更高级的政治抱负。

  俞士敏的死,甚至可能存在着更深的意义。

  最可怕的一种可能性,就是秦要愚想要引发陆成安与朝堂上群臣的进一步矛盾,和地方乡绅上的冲突。

  试图来一个两败俱伤。

  毕竟地方乡绅做大,皇帝看不下去。

  陆成安这样的权臣做大,朝堂看不下去。

  但是陆成安在朝堂上的地位又足够稳,想要压低陆成安的影响力,除非出现重大的决策错误,陆成安才有倒台的可能性。

  而就算是倒台了,也同样有苏为溯撑腰。

  是有人想要下掉陆成安的权。

  “杀了俞士敏,激起我与乡绅的矛盾,我动静一旦闹大,朝堂上就有万般的理由去攻讦我。”

  “这些年我兢兢业业,那可是得罪了不少人,他们平日里极为忍让,可他们联合起来,一起爆发的力量不可小觑,再有秦要愚的反水,以汉王党的出身一起围攻。”

  “迫于群臣威慑,我那宽仁的儿子必然是宁事息人,授与虚职,送我颐养天年。”

  到了现在这个格局,陆成安堪堪是知道了这桩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陆成安的视角里,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

  一心都想着怎么改造大晟王朝。

  可是在其他群臣的眼里,陆成安就是嚣张跋扈,独断专行,不问苏为溯为政的意见,自作主张。

  各地的政策,都是按照陆成安制定的律法来。

  到底你是皇帝,还是苏为溯是皇帝。

  所以在群臣的心里,陆成安不是贤臣、也不是良臣、而是一个实打实的权臣,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

  那这些忠君爱国之人,又怎么会怜惜俞士敏这样助纣为虐的官员呢?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除掉专权的陆党才是政治正确。

  你俞士敏是个好官员怎么了?

  你是陆党的人!那就是乱臣!

  我杀一个乱臣,有什么错么?

  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在他们的立场里,自己才是忠臣。

  在陆成安的立场里,他也是锄奸惩恶的忠臣。

  所谓的党争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陆成安已经清楚了秦要愚是想要借刀杀人,还是双重的借刀杀人。

  一个是借陆成安的手安顿江南乡绅的利益集团。

  一个是借江南乡绅、官绅结合的集团压迫陆成安手上的权力。

  陆成安识破了,但没有选择鸣金收兵。

  因为在这次模拟推演里,他的年龄也已经足够大了,根本支撑不到一手继续包办的时局。

  权力终归是要给回苏为溯的。

  为了这一幕,陆成安打算燃尽最后的烛火,就当是陆成安为苏为溯更好的统治斩棘,做出最后通牒。

  而秦要愚这个名字。

  陆成安同样记住了。

  【端康六年七月,陆成安将沉舟钦差案做大,将大量的官吏卷入其中,引发了世人皆惊的沉舟案。】

  【整个沉舟案,牵扯官员85人,牵连者高达上万人。】

  【端康六年八月,陆成安在江南强迫当地推行一条鞭法,在他的严格督查下,一条鞭法有序进行了下去。】

  【很多坚决不愿意执行一条鞭法的地主,都被陆成安镇压了下去。】

  【端康六年九月,群臣弹劾陆成安在江南的大动干戈,上百位京官联名上书请命。】

  【以秦要愚为首的高级官员站在同一立场对陆成安口诛笔伐。】

  【认为陆成安的举措、要政动摇了国家的根基,破坏了大晟王朝的稳定。】

  【苏为溯一概不愿受理,但秦要愚在殿前毅然死谏,使得苏为溯勃然大怒下令杖打此人。】

  【端康六年十月,朝堂上联名上书的人越来越多,有些立场中立的人最终也加入了秦要愚的行列。】

  【秦要愚发起了高达二百余众的队伍在门前死谏,集体跪在了东华门外,哀嚎声、呼喊声震天。】

  【苏为溯杀心顿起,将来不及退去的上百人当场逮捕,七十三人待罪。】

  【端康六年十一月,陆成安进京请罪,以年事甚高为由告老还乡。】

  【在苏为溯的注视下,他最终同意了陆成安的请求,并在宫中铸造了一个新的行宫,供养陆成安居住。】

  【陆成安婉拒了此事。】

  【他将先前流传于世的四句名言再度传颂于朝堂之上,希望各位群臣做一个有功于社稷,对得起自己的人。】

  【端康六年十二月,陆成安立言著书,结合了前人古事,编撰了新的经典。】

  【端康八年九月,在经过沉舟案一事的江南繁华更胜当年,在陆成安强迫执行一条鞭法的江南已经陷入了一片欣欣尚荣的状况。】

  【端康十年三月,你长眠于老家杭州,离世之余,情难自抑,悲切怅惘,怅然如失。】

  【你沉睡在了你早早准备好的墓中。】

  【随性简陋的铺设下,留下了你生前龙飞凤舞地写着这么一行字——‘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你似乎在感慨些什么,亦留下了些遗憾。】

  【而在你离世后不久,朝廷就爆发了惊世骇俗的半日宫变。】

  【长公主殿下苏徽益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事件。】

  刚刚结束模拟画面的陆成安瞪大眼睛。

  什么?还有高手?

  陆成安以为秦要愚已经是本次模拟推演的意外之‘喜’。

  重新更新了后大晟时代的臣卡配置。

  谁能料到服务器之中还藏着一个真正未曾出面的高手。

  陆成安和汉王所生的大女儿苏徽益。

  而且最令人恐惧的是,苏徽益推翻苏为溯的统治根本不费周折,甚至不清楚苏徽益到底运营了这些人多久的时间。

  就仿佛是一个瞬间的功夫,苏为溯旁边的人就成了苏徽益的人。

  而被结束皇帝生涯的苏为溯,陆成安的这个女儿倒也没有痛下杀手,她还是给了自家这个弟弟一个情面。

  将其软禁在南苑里,将苏为溯的皇后和几个嫔妃丢了过去。

  此刻的宁王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