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426章

作者:爱开小差

  【这些受贿考官的言下之意是——高寿进行科举行贿的贿金,所打点的一切费用,极有可能流往了苏延朝的手上。】

  【至于另外几位考生真正打点的对象,不是其他人,正是成王苏宁玦。】

  【他们这些所谓的受贿考官,只不过是受贿的第一环,一个最低级的受益人,而真正收到大额赃款的,则是另有其人!】

  【查到这个时候,事情是越来越扑朔迷离。】

  【因为此事牵连的利益关系太多,人际关系太密切。】

  【但陆成安深知科考舞弊,非同小可,若是不把这条利益链给挖出来,审问明白,恐怕会有更大的动乱。】

  【此事,无论怎么样,不管查到谁的头上,陆成安都要一查到底。】

  【同辉四年四月下旬,听闻自己被牵扯入了科考舞弊的案情之中,成王立刻前往了审案的地点鸣冤。】

  【而一瞬之间,东南地区上百张弹劾成王的奏折以铺天盖地的形式,一封接着一封送到了苏为英的案牍之上。】

  【还没等苏为英缓过神来,成王鸣冤的奏折也送了上来。】

  【最让苏为英气笑了的事情发生了。】

  【成王如实交代了她在东南地区所做出来的一些隐秘之事以及通过自己手段牟利的‘大量赃款’,但对科举舞弊受贿一事,极力辩解,她对天发誓并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当然她坦白的原因主要是感觉到了她已经被人暗中所针对,此时此刻若是再不坦白从宽,早晚也会被人拿出‘证据’,致使东窗事发,而到了那时候,她所受的处罚将会更加严重,不如早点把事情给说清楚了。】

  很好。

  非常好。

  本来你科举收个贿,拿个十几万两白银,你主动承认的话,罪过还比较小。

  顶多是革职,革掉你东南一带,审查漕运、海运的钦差大臣职务。

  你为了告诉我,你从来没有在科举上受贿而坦白了自己在抄家偷钱偷了将近一千多万两白银的事情。

  你真行!

  你是懂怎么洗清自己嫌疑的。

  只要把一个更大的案子牵扯出来。

  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再引起注意了。

  可是你这让我怎么高兴的起来啊?!!!

  苏为英的怒意正在风暴聚集的过程中。

  他可以理解成王在抄家上做一点点的小手脚,每次都偷一点点的小钱。

  可这才委任了几年不到的时间,就能足足在抄家这件事情上,小偷小拿一千万两白银。

  你这让苏为英如何能接受?

  要不,成王小姨,你就把科举受贿这件事情认了吧,至少只贪十几万两银子,我的心里还好受点,不用听你讲出这种大实话。

  而另一方面,成王是真的委屈啊。

  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没有做过,但凡她在科举舞弊的事情上,贪污了银子,她肯定就认了。

  问题这次就是最直白不过的污蔑!

  成王什么都能接受,但不能接受给别人背黑锅,你让她摊上这种事情,她肯定是要自证清白了。

  我做其他的事情,都能偷拿那么多的银子,何苦去贪这点小银子啊!

  为英,你要相信我这个皇姨啊!

  经历过那么多的大风大浪,成王是真看不上这点小钱了。

  【同辉四年五月上旬,成王将自己十年以来,从大晟王朝方方面面,所得到的‘赃款’一千七百万两的收入,全面地统计了出来。】

  【在抄家一事上,她非法所得七百多万辆白银,在海运交易,以次充好上,她非法所得二百多万两,在骗取国家资金上,她骗取了将近七百多万两白银,用以建设大宁府。】

  【科举舞弊贪污十几万两,根本就是区区小事,以她的眼界对这十几万两的小钱是一点都不放在心上的,故此她没有任何徇私舞弊的动机,望侄儿明察秋毫。】

  这会儿,甭说苏为英的心态不好了。

  晋王气得都暴跳如雷了。

  枉我那么信任你,你居然贪墨了那么多的银子?

  上一次抄家孟华的事情,你特么小手一点,直接是偷拿了一半。

  你小八还是个人?

  我是女帝,都只能从你手上抠一半下来。

  你是雁过拔毛是吧?

  谁到了你的手上,都要狠狠撸几片羽毛下来。

  十几万两都能是小钱了?

  想当初十几万两在当初大家伙的手上,都是一笔巨款,一笔前期发育的重要资金。

  现在翅膀硬了是吧?!

  如果小八交代属实的话,这细细算下来,大晟王朝在抄家上面分到的钱,还没有小八拿得多!

  难怪说这次模拟推演里的抄家,晋王总感觉少了那么多的银子,原来是有小八你这条大米虫一直在偷吃。

  没有这次徇私舞弊案,谁能知道小八脏钱的事情,什么时候能东窗事发!

  然而晋王在这一点上完全想错了。

  一千七百万两,是你想象中的极限,而不是小八‘挣’钱的极限。

  她在江南组建的【成胜帮】,目前每年盈利大约为312万两白银。

  而且成王还有很多东西是藏了一半没有说全的。

  实际上,她偷偷脏掉的银子,大约在三千万两左右。

  最让成王傻眼的事情,不在于她脏了多少银子,而在于直到现在成王都不知道自己把银子花在哪里了。

  现在一番清点下来,小八才知道她是挣了很多很多的银子。

  可这些银子,小八是一点都没能感到什么存在感,每个月都感觉自己很穷,一直在把钱流出去搞建设。

  不过,摆在现在的问题是,成王这件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到底是罚还是不罚。

  按照如今的情况来看,成王的确没有徇私舞弊的理由,这件事情跟她很大概率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晋王和苏为英在处罚成王的态度上,保持了惊人的同调。

  这件事情,可以不找成王麻烦。

  可是成王必须要为她所贪墨的一千多万两狠狠地负责。

  特么的,那可都是我的银子啊!

  都是我的钱啊!

  给小八这样偷偷拿去用了。

  不给她一点教训,她下次还敢这么做!

  晋王和苏为英初步的想法,就是把成王丢到贵州,流放她一段时间,让她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

  不这样去把她给拷打一顿。

  让她尝尝饿肚子的滋味。

  她下次只怕是还敢这么做!

  ......

  ......

  ......

第431章 她不要脸的啊!

  结合全部已知的信息来看,小八也知道自己是碰到一个死局了。

  第一,查案的人是陆成安。

  姐夫这人呢,刚正有余,不知变通,下手很重,非常正派。

  直白来讲,不容易忽悠,什么案子到了他手上,都是要查清楚为止。

  一般的官吏,查案子,查出50%的真相,就不用再继续追查下去,差不多可以结案了。

  因为有的东西,牵扯的内容比较深,不方便继续追查,一旦追查下去,藕断丝连,关系大了去了。

  比如说,有个案子的犯人是朝廷的一员命官,你要拿下这个人,首先吧,你得看这个官员是不是皇帝旁边的红人,其次吧,你还要看人际关系,看他的座师是谁,甚至连出身都要看。

  观察对方是不是和自己是同窗,是不是和自己是同乡。

  如果官员各个都铁面无私,那就没有官官相护这个词。

  人际关系有的时候真的大于官员的实际能力。

  所以,什么案子,怎么查,那都是有技巧的。

  查到相对有关系的官员头上去,你却仍然决定追查到底,说明你这个人不讲‘情义’,在官场上那肯定是要被排斥的。

  这会说明你比其他人更难被买通。

  与其大费周折去想办法买通一个难以合作的人,不如直接把他放到圈子之外的地方。

  这是最简单的手段。

  而且最尴尬的是,万一查到的这个人,跟自己还是同一个政治立场,有同党关系,你就更加不好下手了。

  陆成安是一个孤臣,这奠定了他什么都敢干到底的基调。

  他来查案,小八都不敢送礼,去找陆成安行个方便,因为不可能。

  换其他人来,查案子查到亲王的头上,早就选择性装死,闭上眼睛和稀泥了。

  陆成安和这些人都不同。

  第二,这次江南贡场的徇私舞弊案,是有预谋有针对性的。

  他们看似是在推卸责任,实际上是将问题引导向她的头上,连带着还牵扯了苏延朝进来。

  苏延朝是个有本事的人,而且他在齐王的授意下,在福建一带,也是私营了一些生意。

  无论是成王,还是苏延朝,都是在瓜分东南地区的利益。

  在当地官僚、豪强的眼里。

  他们两个又没有整体性地融入这片地方,都是以皇室的身份‘敛财’,抢夺本该属于他们的财产。

  这可能才是被针对的原因。

  对方就是想把事情闹大,把总督漕运、海运的自己给赶走。

  成王心里真的是被这帮人搞得烦死了。

  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面对领导去坦白自己偷偷拿了多少银子‘中饱私囊’。

  这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问题是现在的成王不能不坦白,查案的人是陆成安,她脏了朝廷银子的事情,迟早会东窗事发。

  她‘坦白’,可以说自己就脏了一千万两。

  陆成安一查,可能就查出三千万两的数额。

  这也算是‘坦白’的一些小小收益吧。

  而且这帮人敢这样开战,更证明了有人可能掌握了她成王小偷小摸的证据。

  只是他们想要用一件事情,扯出另外一件事情,真正的用意哪里是什么‘科举舞弊案’,而是想拿这个案子顺藤摸瓜,再钉死她小八。

  毕竟‘科举舞弊案’受影响的人,都是读书人。

  他们天然就具备传播性,读书人把事情闹大了,那是真的会全国都知道。

  等到陆成安抽丝剥茧,把她小八干的事情全抖了出来,到时候就很难收场了。

  还是那句话,当头上的人知道你可能有那么一回事的事情,千万不要等到对方主动来查,等他们主动来问,那样的话,一定会死的很惨。

  她跟晋王打感情牌,或许还有机会争取到宽大处理,顶多被革职。

  而这都是成王自己想到的诸多细节。

  想到这里,小八也很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