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425章

作者:爱开小差

  前前后后,她是以个人名义,给巴蜀输送了不少资金。

  将东南地区的经济,全部运到了西南这块儿。

  辛苦了自己,养肥了别人。

  而她竟然只要那么几句虚名,汉王是真的很感动,更是到了‘哭着哭着’,还是没忍住偷笑的地步。

  别看汉王这边乐呵呵。

  小八的眼睛都快发红了。

  她每回合不是智斗贪官污吏,就是思索怎么将各方面的盈收最大化。

  以前只需要吩咐下面的人做事,自己等着银子到国库就好了。

  现在小八是执行者,是想办法弄钱的那一个。

  手段太狠了,会出问题。

  手段太软了,也会出问题。

  在这段艰苦的钦差生涯中,她和各路官僚明里暗里勾心斗角。

  这个对抗期间,成王硬生生涨了7点内政,5点才识。

  从这就能知道在搞钱这条路上,她的奋斗史有多么的‘波澜壮阔’了。

  【同辉三年九月,成王以低廉的价格,在南方求购了大量质量不过关,图案不够好看的瓷器,并将这些东西全部充入自己组建的商船中,运往国外进行贸易。】

  【同辉三年十月,东南地区在成王的整治之下,风气‘焕然一新’,然而成王却面露难色。】

  【这些日子以来,这些官员越来越精明,同样也越来越老道,在成王多次下手以后,大多数的人都收敛了‘不正之风’,让成王在搜刮证据上的难度变高了。】

  【同月,苏为英为了解决‘闲官过多’、避免出现冗员的问题,将每年一次的科举,改为三年一次。】

  【为了一改正英帝一朝的积弊,苏为英也非常重视县级官员的选用。】

  【而一般来说,县级这种小官都是由吏部起草名单,皇帝顶多只需要用手审批一下即可。】

  【但苏为英为了考核官员的基本素养,他计划亲自召见这些官员,不同地区的县级官员,分批次入京考核,入京城皇宫。】

  【且苏为英推出了《考成法》,在官员的考核不仅有针对任职年限积日计月的严格核算,也有对履职效果的等级评定。】

  【在这些官员季度的政绩上,苏为英推出了三最制,称治事、劝课、抚养最有政绩者为三最。】

  【治事之最,即善于审理案件、催收赋税、劝课之最,即善于督理农桑、兴修水利、抚养之最即善于屏除奸盗、振恤困穷。】

  【其中——治事之最、劝课之最、抚养之最,凡是有其中一项政绩达标,即可进入吏部的审核,来年得到升迁的机会。】

  【此外,苏为英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官僚的可能存有‘互相包庇’的风气,推出巡视制,将不定期派遣官吏到各地巡视考察复核,以确保政绩没有误差。】

  【不过,苏为英也陷入到了一个难题上的纠结,由于正英帝的放纵,晋王阿母性情散漫,致使大晟王朝逐渐演变成了‘皇权不下县’、‘地方难听命’、‘其他地区政府行动力较低’的状况,这让他久虑难眠。】

  而对于中华这种级别的大一统国家,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基层的关系,那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皇权不下县这个问题,理论上来讲,影响上还是挺严重的。

  这是会让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不断膨胀,他们的话语权,他们的权威,超过皇帝对地方百姓的权威,从而制造出一个又一个地方上的土皇帝。

  秦王扫六合的秦王,始皇帝,祖龙够厉害吧?

  他就是被这个问题给干碎的。

  为了加深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在此之后的王朝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就是县。

  而秦始皇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推行郡县制,的确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权力旁落导致国家分裂。

  但秦始皇真正的想法是希望自己的命令能传达到帝国的最底层,最好能百分百地在全国各地进行执行,能有如臂使指的效果。

  别说是一个国家,一个县城,就是几个百姓,秦始皇都想让自己的命令转达到他们这里,让他们服从。

  但以古代的各种条件,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秦始皇对于县以下的基层单位,设立了许多职务,代表国家履行治安、征税、司法等职责,并由县一级的官员对其进行管理。

  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的成本太高,秦朝又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对于基层的管制可谓空前绝后。

  可律法越严,管理起来就越麻烦,基层就越容易出现问题;基层问题一多,政府又不得不强化惩戒,反而让成本更高。

  还是老生常谈的一个例子。

  最简单的体验就是管理一个三千人的群聊。

  你作为管理员或者群主,但凡群聊的规矩定得严格一些,就会激起诸多成员的不满。

  连一个群聊,有时候都很难管得明白,再对比一下秦始皇想要把皇权深入到基层的概念。

  你就能知道秦始皇是在做一件多么困难而伟大的事情了。

  别说古代的封建王朝了,陆成安还记得他穿越之前,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叫【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村,就是以宗族的形式维系的,他们的地方势力之庞大、关系之紧密,连公安有时候说话都不好使。

  而秦始皇为了推广一个郡县制,就快把自己给弄得焦头烂额了。

  甚至祖龙的郡县制还不完整,只能说是个半成品。

  这光是皇权想要下县,影响到基层的前置条件都那么多了。

  所以啊...

  崽,清醒一点。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祖赵匡胤、洪武大帝朱重八都整不明白的问题。

  你就别去挑战这个难度了。

  老流氓刘邦更是干脆,他投降了,直接妥协了,放弃去琢磨这方面的事情。

  因为看到秦朝折腾这个,给自己折腾亡国了,老流氓又不是没这个眼光。

  前车之鉴都在眼前了。

  刘邦没这个必要再去整那么一出。

  他学乖了,在继承秦朝制度,捡了一个郡县制的便宜以后,就在律令上选择了休养生息态势的无为而治,一度因为继承秦朝的缘故,也算是做到了皇权下县的地步。

  这也是促进“文景之治”的一个基础,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以确立了皇权不下县的格局,这是儒家与皇家相互妥协的结果,慢慢的,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就下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皇权不下县这个问题暴露最严重的一个时代,其实是东汉时期。

  光武帝刘秀确实在军事上很厉害,但是呢,他这个立国之本有些尴尬。

  客观来说,东汉这个政权天生就是妥协与权衡的产物,刘秀通过说服与收编获得了支持他的军事力量,并采用一种利益平衡的做法来获得了天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刘秀的军事能力也很杰出。

  可借助他人的力量所带来的妥协,致使东汉时期的地方势力迅速膨化。

  皇权不下县这个问题,在东汉时期彻彻底底的尖锐化。

  可以说,世家势力能膨胀成这样,也是在皇权一步一步妥协的过程中,慢慢养出来的。

  东汉政权把世家这个怪物养得最大最肥,魏晋更是直接成为了世家统治的时代,不断地提高世家阶级的地位,随后整个魏晋南北朝将这个恶果给吞了下去。

  这些问题以至于到了实力强盛的大唐,连李世民都要为此费神,即便是强如天策上将的唐太宗,在推广了诸多政策后,依然没能成功地弱化世家地位。

  不过,苏为英已经在考虑‘皇权不下县’的问题,也是侧面证明了大晟王朝正在进入一个和平时期,一个君主想要中央集权,提高中央话语权的时代。

  【同辉三年十一月,苏为英请来自己的阿父陆成安入宫详谈政务。】

  【在一番闲聊之下,苏为英决定既然很难让皇权深入基层,那就打乱基层的生态环境,让这些地方难以构成新的豪强。】

  【按照县城以下的村镇规模,苏为英详细分化了其中的职务。】

  【按照每年所交税的高低,让村镇之中的富户,轮流接管村镇,而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代表政府征缴税粮。】

  【在村里,纳税最高的前十户人家,每户任期一年来管理村镇。】

  在大晟王朝,原来催交税赋等庶务是由当地的富户、乡绅来完成,一般一个地方就一家这么有地位的家族。

  这样就很容易使某个家族一直做大,诞生地方上的土皇帝。

  但现在苏为英和他的老爹陆成安商谈了一番后,决定细化了基层的权力,村子里的“土皇帝”,让大家可以轮流做,都有机会当。

  只要人人有机会掌握这个权力,小小的一个乡里,那就能“诸侯四起”,互相征伐,都想着内部对抗了,还需要担心地方上有一个宗族会自然做大的情况吗?

  眼下的这招,看似是让基层更加分散,但实际上会因为地方上的“群龙无首”,基层组织没办法形成一言堂,那就很难对中央形成“抵抗力”,变相地反而增强了中央的权威。

  到时候有一家不满意大晟王朝想要搞点事情来,可能就有另外一家的人不想那么做,想着投靠大晟王朝反制你这个意图谋反的叛贼。

  这也算是一种另类限制地方的手法。

  【同辉三年十二月,苏为英感觉时机到了,推广《一条鞭法》的政令,进行税改。】

  【同辉四年二月,是江南乡试放榜的日子。】

  【那一天,在江南贡院的门外,布满了大量前来看榜的考生。】

  【自从同辉帝苏为英改制以后,三年一次的考试,让读书人愈发感到紧张,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能够一朝翻身,而今三年一次科考,他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毕竟人生之中,又有几个三年?】

  【然而,榜单刚刚张贴出来,所有的考生全都炸开了锅。】

  【自南北榜案以后,南方士子就对科考制度心有不满,而今榜单上高高挂起的名字之中,有很多江南知名的盐商子弟、官家之后。】

  【不光如此,整个榜单上,几乎没有一个是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庶族中人。】

  【更令人光火的事情是——金榜题名的这些人,大多是远近闻名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不说,有的人甚至未必识字。】

  【你让这些人金榜题名,甚至连糊弄一下都不愿意糊弄?】

  【聚拢在应天府江南贡院的考生们冲击官府,控诉不公。】

  【有些大胆妄为的考生,竟然当众做起了讽诗。】

  【江南地区的几位考官纷纷漠视此事,逮捕了这些闹事的考生,甚至准备判他们一个聚众闹事和诬告考官之责。】

  【应天府巡抚蒋伯励见到事态这般严重,他的一封信,直接是写给了同辉皇帝苏为英。】

  【而苏为英很快就收到了这份来信,这蒋伯励乃是东南前总督蒋德之子。】

  【蒋德是四朝老臣,资历深厚,蒋伯励的家风素来严密,为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能耐,却以刚正不阿而著名,经常会去检举很多地方上的不法之事。】

  【所以蒋伯励在官场上并不怎么讨人喜欢。】

  【不是燕王力荐,还有苏为英考虑到要整治官场风气,蒋伯励也不会在应天府巡抚的位置上坐得那么安稳。】

  【毕竟除了刚正不阿和为人清廉,蒋伯励很难在地方政务上起到什么帮助的作用。】

  【苏为英看到这封奏折以后,当场就震怒了。】

  【皇爷爷南北榜案一事,已经让科举有些臭名昭著,再给他这一朝闹出来一个真正的徇私舞弊之案,甚至是有考官收受贿赂让人金榜题名的案子,那这不就彻底毁了科举的公正性吗?】

  【没了科举,又如何选拔出人才?选拔出能为朝廷效死力的庶门贤才?】

  【为了表达出对此事的重视,苏为英任命自己的阿父陆成安为钦差大臣去调查这桩江南考场的徇私舞弊之案。】

  然而在官场上,让上级的领导知道‘有这么回事’,和等待上级的领导过来问‘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完全是两回事,前者一旦出事了,罪名较小,后者出事了,那就是全家掉脑袋的事情。

  而让陆成安最看不透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考官似乎根本就没有这个求生的意识,仿佛就在等着陆成安下来查案一样。

  【同辉四年四月,陆成安下江南,到了应天府,会同应天巡抚蒋伯励、应天府就藩的燕王殿下进行三堂会审。】

  【陆成安将江南考场金榜题名的考生、主考江南考场的十几位考官全部抓来审问。】

  【在几番审问下来,一个初步的情况显露了出来。】

  【江南贡院的考场中,金榜题名的考生中,有三位严重失察的考生,一人名为高寿、一人名为韦师仲、一人名为吴虓。】

  【高寿是江西总兵高节之侄、韦师仲是盐商韦嘉宏之子、吴虓是晋王的远房族侄。】

  【这三人用了三种不同的作弊方式,通过了考试。】

  【其中高寿不知道是用了什么办法,提前拿到了考题,将事先就准备好的文章背下来,然后抄写上去,再在考卷上留了印记,方便让考官赵爽认出,以方便提名。】

  【韦师仲则是买通了四位考官,甚至在一墙之隔的隔壁考场找了考生做代笔的枪手,抄了答案,做了标记,在成绩比较普通的情况下,最后中举。】

  【吴虓更是离谱,拿到考题以后,考官唐晓名亲自在后院的衙门做题,等到了交卷的时间,两人交互考卷,将白卷对调,完成了整个考试的过程。】

  【陆成安抓出七位受贿的考官,他们虽然几度都进行了自我的辩护,进行了高谈阔论的‘狡辩’,但到了最后还是很干脆地承认了自己受贿的事实。】

  【到了这个时候,就该到了结案的阶段。】

  【然而陆成安再度审查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摸清行贿关系链以后,还有一个复杂的输送链,以及赃款的去向和收款人。】

  【陆成安反复审查,线索总是兜兜转转,缺了一笔高达五十万两白银的贿赂巨款不知去向。】

  【在这个审查的过程中,陆成安又揪出了九位有作弊行为的中举考生。】

  【但过了几个时辰,在陆成安对遗失的‘赃款’越来越关注之际,几个考官的供词忽然一变,矛头猛然之间直指成王与齐王的世子苏延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