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269章

作者:爱开小差

  大丈夫能屈能伸。

  而且对成王而言,这些事情已经彻底影响不到她心如止水般的心境了。

  【天明元年三月,陆成安举行祭天礼仪,同时在各地下达了兴修水利的指令,提供大量闲散青壮工作的岗位,又在多地灾区减免当地的赋税,并且命令程和前去负责丈量全国土地,清查百姓的户口,争取查出各个世家手下的隐户。】

  【天明元年四月,陆成安命令南方多地的知名世家大族迁移至天京府,徙富室以实京师。】

  北方的世家豪强在战乱之中被彻底摧毁。

  不是被蒙古人砍了,就是被凉州的军阀管氏给解决了,而且,蒙古人抄家所得的大量银两、粮食、牲畜、土地几乎都没办法迁到草原上。

  全部都在北方留了下来,而这些财富是被陆成安拿到了。

  所以陆成安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谢谢蒙古人在建设大景朝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至于陆成安为什么要迁移这些南方的豪强大户到天京府来,一方面是天京府同样是受到了战乱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失,经济损失很大。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些豪强大户,在南方是属于顽固的强悍势力,迁移这些人口,相当于是把他们从地方上拔出,可以起到削弱他们势力的作用,把他们放到陆成安的眼皮底下严加看管,是能预防他们为乱地方的乱象出现。

  其次,他们迁移过来,拖家带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财富可以活跃首都经济。

  当然,这些人肯定不愿意背井离乡。

  但现在拳头大就是硬道理,陆成安的军队是牢牢控死的,而且陆成安几乎取得了绝大部分人的拥立。

  迁移又不是要命,这些人只能接受现实。

  不接受,别说是财富了,命都没了。

  上来陆成安就施行了两个大动作,先是利用封赏加强了内部的团结,又迁移大户来削弱他们地方的影响力来刺激遭受战乱损失的首都经济。

  但是陆成安也不敢步子迈太大,一月来一个政策,这样高频率的政策,谁能顶得住啊?

  【天明元年五月,陆成安册封陆为英为蜀王,和瑾贵妃商谈过后,不打算外放就藩。】

  【陆成安每每看到陆为英,都会笑着说道:“此子类我,我深爱之啊。”】

  【陆为英年少多智,有一套自己的高明见解,且看待事物非常深远,面临关键大事刚毅果断,不拘小节,在京城为陆成安分担政务的压力,屡屡都有妙言,让陆成安深以为然。】

  即便是宁王也不得不承认晋王的儿子,在能力上面是没有黑的,苏为英最大的错误,错在了她的娘亲是晋王苏瑾若。

  但凡换个靠谱点的妈,苏为英都不会在小小的年纪承受那么重量级的痛苦。

  【天明元年六月,陆成安极为重视教育,为了让民间扬起学术之风,让天下百姓都能有读书识字,他在宫中置办了皇家学院。】

  【皇子自小就要接受严苛的教育,同时允许京师内勋贵、文臣包括民间素有名声的神童入宫伴读。】

  【天明元年七月,瑾贵妃在宫中作画,对着陆成安画出了一幅传世之作——《天子图》。】

  【这是瑾贵妃为陆成安画下来的画像。】

  【天明元年八月,南方富户豪强已经大部分入住了天京府,原本萧条的天京府经济,在人口涌入的情况下,街道上慢慢恢复了过往繁荣的模样,刺激了当地的经济。】

  【天明元年九月,你的后宫之中又添了新丁,陆灵然降生了。】

  【慢慢变多的皇室族人,你开始思考宗室的制度。】

  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立下的宗室禄饷制度。

  按照朱元璋的划分,后世所有宗室子弟,共可以分为八等。

  皇帝嫡长子为皇储,其他为亲王。

  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为郡王。

  以此划分,郡王的嫡长子,庶子待遇也不同,一级一级微调,嫡子享受最高待遇,庶子不断往下削。

  亲王每年的俸禄为万石,郡王岁两千石......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颁布了法令,所有的宗室子弟都不允许出去做事,不能种地,不能行商,全部都靠宗室的俸禄过日子。

  人口是越来越多的,明末的时候,二十万的朱姓宗亲摆在那里,那就是天下之民拿出大量的钱财来供养这些朱姓的皇室宗亲。

  这可以说是大明最诟病的制度。

  陆成安有了几个孩子,就不得不考虑大景王朝的宗室制度。

  我有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你有谁?!

  明朝的宗室制度烂,那就借鉴其他王朝的宗室制度,研究出自己的一套适应国情的宗室制度。

  而陆成安是不养闲人的。

  朱元璋对外人太狠,对家人太好,你自己用严治的治国方针来面对天下人,要求文臣、百姓做到你的标准,却不拿这种标准去对待自己的宗室、后人。

  明末出现那么多的投降派,甚至帮助清朝反攻大明的人,这里面,大明的皇帝得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明朝中后期的那些个皇帝,有一个说一个,全都是挺该死的。

  而陆成安计划的宗室制度,在三服以外的亲属就分赐田地,送往首都之外的地方自食其力,地位上等同于庶民。

  但是仍然将这些人载入皇族的族谱之中。

  你有能力,那你就证明给我看,要么靠科举杀回来,要么就立军功给我打回来。

  至于细节方面的内容,陆成安还要再斟酌一下。

  .....

  .....

  .....

第289章 新的王朝机遇——八龙同朝!

  而这个时候的陆成安顺手查询了一下当前的粮价。

  粮价一般都代表着人民幸福指数。

  几乎每个王朝的早期,粮价都是非常便宜的,在这个时期的百姓,他们的幸福指数都比较高,人人都能吃饱饭。

  只有世道比较乱的情况下,很多农民不务农全都跑去打仗了,这个时候粮食的存量才会逐渐变少,毕竟种庄稼的人也少了,这间接导致了供不应求会使得粮价一路暴涨。

  最乱的南北朝,一斗米需要150文的钱才能买到,而到了唐代的贞观年间,一斗米仅仅需要3~5文钱,到唐玄宗时期,一斗米的粮价才涨到了15文钱一斗米的价格,到了晚唐,因为战乱的问题,粮价重新回到了150文钱一斗米的价钱。

  所以说,粮价一直都是判定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准,而做到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确确实实可以说他是大唐第一帝,更是中国历史朝代上的千古一帝。

  治世亦有差距。

  仁宣之治其实是和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差距的。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仁宣之治并没有达到盛世的标准,首先是时间太短,其次仁宣之治只能说是治世,并没能把明朝的国力推到巅峰,再摊上个叫门天子朱祁镇的继承人。

  但凡朱祁镇做得好一点,仁宣之治的地位就不可能低于贞观之治,因为贞观之治后面是出现了开元盛世。

  可明朝只有永乐一朝是盛世,但永乐盛世是通过洪武之治的积累下出现的。

  而仁宣之治就是偿还永乐盛世遗留下来的各项内政问题,父子俩为他们的爷爷善后,更用了十年的治世,来为下一代的盛世准备。

  可这么几代人的积累下来,偏偏碰到了叫门天子朱祁镇这个大逆天。

  每个治世之后都是能出现盛世的局。

  唯独仁宣之治以后,大明再无盛世。

  四世三贤的那一次,就是陆成安为苏为英做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给苏为英打好了底子,苏为英接过陆成安的衣钵,再次延续了前朝的治世,最终在孙子苏怀启的手上出现了大晟王朝的又一次盛世。

  没有治世,哪来的盛世!

  陆成安想要打造一个盛世,粮价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只有看到粮价跌下去了,陆成安的心才能放下来。

  其次,当上皇帝之后,开海之策,谁能阻我?

  只有开海,才有机会得到海外的高产量农作物。

  有了这些农作物,百姓们最起码吃饱饭的问题是能得到解决的。

  而在没有【终晟之时】这个恶性天命的时候,正英帝一朝的粮价已经到了25文钱一斗米的价钱,其实这个粮食的价钱,在民间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了。

  但陆成安开国的初年,粮价也没有跌下去过。

  反而是比正英帝一朝的粮价还要高出一倍。

  现在是50文钱一斗米的价格。

  十三年的战乱,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还有各种灾情影响收成,物以稀为贵,粮食少,粮价自然就高。

  陆成安打仗也是极具消耗粮食的,很多青壮从军就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能在军队里吃口饭,这才参军的。

  但是,打完仗了,这支军队的供给就成了新的问题,短期内依靠从蒙古手里拿回来的小金库维持,可长期又怎么保证军队的供养?

  还未等陆成安深思,下一秒一则消息弹出。

  【天明元年十二月,蒙元政权在短暂建立以后,被大景灭亡,一部分蒙元政权选择依附在大景王朝,另外一部分流窜在凉州等地的蒙元政权退居草原,在第一代蒙元皇帝巴林·阿露娜臣服于大景王朝以后,原先属于巴林·阿露娜的部将扩廓帖木儿自立了。】

  【扩廓帖木儿在草原再次组织起了蒙古部落,并且自封为蒙元政权的二世可汗,在思考再三以后,他向大景朝贡,并取了一个中原名字叫——陆保远。】

  【天明二年一月,你决定在军队中实行《军屯制》,这是为了达到不浪费百姓的一粒米便能供养起庞大军队的目的。】

  【而军屯制的重点在于分配给士兵一定的边疆土地,让他们在守卫边防和训练结束之后进行耕种,并按照土地面积上交税粮。】

  一个国家建立的初期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

  如今多年脱产的情况下农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不够乐观,哪怕有大量通过战争和讨伐逆臣所得的银子、粮食作为供应,但陆成安的军队实在是太多了,这迟早是要吃空的,重点是怎么自给自足。

  真理只存在剑锋之上。

  这是多少年来恒古不变的道理。

  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还是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

  军屯制从长远来看是有助于减轻朝廷压力,利于建立初期恢复经济发展的。

  但是军屯制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到了末期,土地兼并的现象不光光存在于外界,就连军方也是如此,军队中会存在很多有威望的军官,他们开始随意驱使手下的士兵为自己种田,让士兵们成为自己的奴仆。

  而底下的士兵难以反抗,成为了军官赚钱谋利的工具。

  可天底下本身就没有万利而无一害的政策,你看每一朝代都会总结前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有用吗?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歪脑筋的人想要动心思,什么政策,他都能钻到空子牟利。

  陆成安要解决军队自供自给的问题,还要恢复生产,在立国的前期,这军屯制就得用上了。

  【天明二年二月,齐王归顺朝廷,你回过头来,准备收尾此事,最终你依然以前朝皇室的规模仪仗宽仁以待,以展示自己的容人之度。】

  【群臣诸多拜服归顺新朝。】

  【天明二年三月,你的四子陆谦己应运而生,他落地时,声音洪亮,这是武德充沛、身体健康的象征,你为此颇为高兴。】

  秦道秀妃卡限时返场。

  陆成安记得当时是宁王和齐王在打下蒙古以后,宁王亲自过去劝降齐王,最终两个人不知道达成了什么交易,齐王就献上了秦道秀,宁王顺势就把秦道秀放入宫中作为陆成安的嫔妃了。

  但秦道秀的体质也很夸张。

  陆成安就纳妃的那段时间和秦道秀来往密切,没想到一年后陆谦己就哇哇落地了。

  至于纳妃秦道秀的原因是宁王劝他的。

  当时宁王对他的说辞是——后宫之中不能尽是前朝皇室。

  这一口气下来,陆成安的子嗣就莫名其妙兴旺了起来。

  原来的苏家三兄弟——苏为英、苏为邦、苏灵然。

  现在的名字叫陆为英,陆为邦,陆灵然,再有和秦道秀的陆谦己。

  家族兴隆起来了。

  然而事态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陆成安的想象。

  【天明二年四月,瑾贵妃为你生下了新的儿子陆为昭。】

  陆成安顿时头皮发麻,就这个情况下去,晋王殿下起码抓着他再生几个。

  我这身体再能抗,也禁不住你那么造啊,而且狂生后人,老婆是要掉寿命的,陆成安也不想晋王英年早逝。

  何况晋王要是为了狂生小孩而早逝,那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这么丢人的事情当第一人,这岂不是被其他人骑脸耻笑?

  那大可不必。

  你必须得给我消停点了。

  陆成安心中暗下决定,他不能再和晋王贴得太紧了。

  这太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