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257章

作者:爱开小差

  无论是秦王他们这个中央政府,还是大晟王朝内陆的百姓,都要迎来新一波的屠杀和冲击。

  这种战乱的世道,外有这些心怀鬼胎趁势南下的异族,内有不知道哪个地方跑来杀良冒功甚至是顺势落草为寇抢钱抢粮的兵痞。

  杀了人,再抢光这些死人的东西,是这些野蛮人所奉行的丛林法则。

  所以晋王看到管氏联合外族的消息,心里就明白了她绝不能放这些异族入关,而这是晋王至今为止都死守在这里的理由。

  这块地方,是她的底线。

  问题是,晋王如今士气颓废,半年的军饷早一万年就用完了,母族也因为路途遥远联系不上。

  这官军,现在就是一支疲军。

  再搞下去,那就真哗变了。

  晋王咬了咬牙。

  “又要人打仗,又不给银子,指望我凭空给你掏银子出来是吧?”

  晋王有些怀疑,是不是秦王觉得她家底很丰厚,所以想让她自力更生。

  早知道前面几次模拟推演,不那么狂了。

  晋王彻底意识到她前面几次的优势,根根本本就是建立在母族的强大之下,银子、装备乃至于士兵人口,都是母族给她提供的。

  没有母族,她这日子过得太痛苦了。

  她得想办法搞点银子用用了!

  开抢那些大老爷们的钱库!

  【“我晋王的世子岂能贱养!”】

  【“我的将士,又能是给你们白白打仗卖命的?”】

  【“从今往后,就地补给,问城里的地主、世族要粮,不给那就抢!”】

  晋王已经是没办法了,她再不想办法弄粮草,兵都要叛变了,没兵她就更没作用了。

  至于抢夺粮食的这些地主、世家里头,其中可不可能存在好人,那也只能等到事后再说了。

  不过,真要是有好人的话,知道他们这支抵御敌军的官军在这附近驻扎,不说派人来送粮食了,可最起码的示好问候得有吧?

  再有【终晟之时】的恶性天命,道德普遍下降的情况。

  能逼得百姓民心跌到这种地步。

  晋王还真不信她随时逮到的地主豪强里,就能出现乐善好施的大好人了。

  不管了。

  我都吃不起饭了,还在乎什么皇室不皇室的名声。

  到时候放当地的穷人百姓一起分地主、世族的粮食。

  还能给自己博个好名声。

  这些地主和世族造反就造反吧,反正造反的是秦王的朝廷和她这么一个弱小、可怜还吃不起饭的臭丘八有什么关系。

  坏了,晋王感觉自己这个做法好像也跟起义军没啥区别。

  算了,都这世道了。

  走一步算一步,把自己手上的棋子盘活了再讲其他的。

  【正英十年四月,你在当地为了补给,命令士兵就地对着附近的地主豪强讨要粮食,在地主豪强的婉拒之下,你让吕琯搜刮罪证,从农户口中打探清楚了虚实之后,带领队伍强迫这些地主豪强开仓放粮。】

  【地主豪强对你的立场下滑了。】

  晋王冷笑一声。

  无所谓。

  商人对她的立场也下滑了。

  但生存问题大于其他所有的问题。

  与此同时。

  苏灵然在燕王的身旁开始进献‘良策’。

  .....

  .....

  .....

第276章 乱了,全乱了,魏王反了,蒙古也进来了!

  作为陆成安的儿子。

  苏灵然这会儿,真是忐忑不安。

  你说阿父大逆不道吧,以苏氏皇朝后人的角度来看,阿父的行为,一定是触碰到了身为皇室的底线。

  因为这是天然的冲突,位置上的对立。

  苏灵然可以理解百姓过不下去日子而起义,设身处地来考虑问题,有不满,谁都会发泄。

  但是他的身份是大晟皇室。

  所以苏灵然能理解却不能接受百姓们为之起义。

  这是身份上的重要冲突。

  这次的局势太糟糕太糟糕,除非是阿母接替皇位,否则的话,大晟王朝根本就没有转机。

  在苏灵然的眼里,阿母的内政能力是非常强悍的。

  阿母一上去,民心的问题不用考虑,唯一要处理的就是内部关系的制衡,只要把群臣的利益先平衡住再尽可能降低民情舆论的压力,提高各地民心。

  适当找几个投机的商人,比如说那些趁乱抬高粮价的商人,将他们的财产填充国用,该赈灾的地方赈灾。

  阵痛的局势会好看很多。

  至于那些深谙‘为官之道’,烂掉了的群臣,暂时不要管他们。

  你先把一个团体把握住,解决掉一项问题后,再解决下一道问题。

  这会儿就该提民心,减少叛乱出现的概率。

  齐头并进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开花’。

  只要把握了民心,在各地没有叛乱的情况下,通过一个国家制度的休养生息,苦一段日子,早晚能对这些个老臣有反击的机会。

  然而真正可恶的问题不在这里。

  现在的问题是,自己的阿父和阿母站在了对立面上,一方是起义军,一方是官府。

  要是感情破裂了,那他不是没了吗?

  苏灵然必须要想办法,要么是劝降阿母投靠阿父,要么就想办法帮助阿母说服阿父和四姨联手的起义军将他们招安。

  咱们是一家人,这可万万不能打起来啊。

  可是,进一步分析一下目前的局势。

  苏灵然个人觉得最好是做出抵抗的态势,打到能迎来谈判收尾的局势,这是最好的。

  毕竟阿父手下的兵想做什么,阿父不可能自由控制,私下发生一些扰民的事情,阿父能阻止吗?

  阻止不了。

  苏灵然也不能把命运赌在起义军的身上,不管是谁带领的起义军,在苏灵然眼里...这些子起义军,他们大多数都是军纪稀烂的。

  因为起义军为了聚集力量对抗官府,附近的土匪主动投靠,那都是愿意接纳的。

  可土匪就是土匪,加入起义军就是为了跟着抢一波吃肉喝汤。

  哪怕是阿父带的队伍。

  那不意味着苏灵然能相信阿父底下的队伍会不出现兵痞。

  就这个天崩局势,大批道德低野心高的人出现。

  苏灵然不敢在这种地方鲁莽地下定义。

  放弃抵抗找机会逃跑,就是把命运丢给别人了,还是得固守,如果能撑到四姨发来一封劝降书,在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和四姨汇合,那么不是不能投降。

  本质上,苏灵然也不想和阿父作对,而且四姨也对他很好,其次他认为没必要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卖命。

  但凡有机会,苏灵然肯定是想要帮助阿母,重振母纲。

  可阿父这次和四姨的起事,实在是太凶猛了。

  哪怕阿母所在的位置作为陪都,是曾经大晟王朝使用过的国都。

  这地方各方面都很全面,有一个小朝廷,有很多地方大族在这边定居。

  那说句实话,也没有多少赢的机会。

  正因为这地方太全面了,所以很难齐心。

  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远远没有起义军那股劲头。

  起义军的口号是什么,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打地主,普普通通的三个字——吃饱饭。

  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加纯粹?

  应天府这边完完全全都想着如何保全自己的家族力量,根本没有一致对外的态度趋势。

  你想让这帮子人卖血出力。

  苏灵然认为不现实。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阿母也不是皇位的继承人,只是皇室宗室。

  其实是不用为了当地的大家族们抛头颅洒热血。

  犯不着拼命。

  有这些小九九的苏灵然,心中自然是为阿父美言几句。

  宁王当然是知道应天府这边有燕王和成王她们,因为是带资入股的原因。

  在陆成安这边,宁王说话还是有份量的,她的派系在陆成安手下同样身居重职。

  心知陆成安心思的宁王,已经摸透了陆成安的喜好。

  而应天府这块地方很重要,只要盘踞下来,至少是有个划江而治的基本区域。

  这些回合的操作,宁王都是默默在陆成安旁边分担压力,也没有刻意去刷什么亲密度,随着立场上的高度贴合,其实情不自禁间,这个亲密度就往上走高了。

  宁王一直没有急着出手,就是想要憋一波大的。

  好几次模拟推演,陆成安都是迫于形势,为了不被皇室所猜忌而迎娶了她宁王。

  这种关系,政治上的属性太近了,先前宁王还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见惯了底下的臣子为了家族利益而互相联姻。

  后来,宁王注意到陆成安似乎很不喜欢这种政治上的互相靠拢,哪怕在模拟推演之中,因为这种夫妻关系,陆成安很照顾她,但那种照顾也是相敬如宾的照顾。

  完全是因为她是陆成安的妻子,她为了陆成安生下了孩子,陆成安为了履行丈夫这个责任而好好照顾她们母子。

  这是责任捆绑,而恰好陆成安这个人很在乎这种责任。

  所以,这次宁王不想让陆成安有这种政治关系上的压力,不想拿责任去捆绑住他,只想以真心换真心。

  故此,宁王多做该做的事,少做一些闲事,等到合适的时机,她再向陆成安吐露出自己的心意。

  而画面上,陆成安手下的起义军已经掀起了新的风浪,但同时在陆成安的侧翼同样爆发了一场反叛中央朝廷的队伍。

  【正英十年六月,江西的魏王宣布以藩王之身决定造反,讨伐大晟皇室。】

  【她提出观点,认为现在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当朝天子德行有失,执政有缺,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替这个位置安顿天下的百姓。】

  【“天子无德,我等应共伐之!”】

  【魏王一改先前的作风,很受当地的百姓拥立,在乱局之中,魏王世女多次劝魏王厚待百姓,曾经多次偷偷拿出王府中内帑的银子来购置粮食安抚当地的民心。】

  【在多地起义的情况下,江西局势稳定,民心安稳。】

  【和地方土司关系相融洽的情况下,魏王尽起两万江西乡勇,又有五千土司卫,盘踞江西,坐山观虎斗。】

  宁王一看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魏王的势力,整个人的背脊都是凉飕飕的。

  这距离陆成安的核心区域实在是太近太近了,而且魏王想要通过造反的方式起家,陆成安这块地方,是魏王一定要打下来的。

  魏王想成事,就一定得吞下陆成安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