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87章

作者:爱开小差

  结果自己那位三女儿晋王却来了一句‘儿臣甚美,君父、陆生何能及吾也。’

  记忆中这样的画面,顿时是让正英帝有些忍俊不禁,为什么他很宠溺自己这位三女儿。

  便是因为她的性子,太讨人喜欢了。

  也是诸多皇女之中,正英帝最喜欢的一位孩子。

  他的那位长女汉王,愚忠法礼,通晓儒学,所以多显腐儒的迂腐,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讲究仁义道德,常常在国事上面,有她的长篇大论。

  有时候,经常能提出一些让人为难的问题,如果提出来了,她能解决,正英帝也很欣慰,偏偏汉王只能提出问题,却不能帮他解决掉问题。

  能说事却不能做事,这是汉王这个长女让正英帝非常讨厌的地方。

  要是汉王能改掉这个毛病,其实正英帝也挺欣赏这个仁厚待民的长女。

  在紧随其后的记忆中,正英帝的脑海里闪烁出了自己掌管大权,和朝野群臣争夺权力的画面。

  长孙明常常在政见上,与他为敌。

  正英帝的眉头微微一皱,不满在心中缓缓积攒。

  而陆成安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消失在了京城之中,所有的记忆片段里,都再也没能找到陆成安。

  直到正英八年的时候,青州一个叫陆成安的知县,政绩惊人,正英帝才反应过来,在皇家宴席过后,陆成安是离开了京城。

  陆成安,也在青州,和一个名字叫秦道秀的女子结婚,还闹出了一个叫【陆公画眉】的故事。

  因为画眉而怜爱妻室的陆成安,甚至遭到了青州知府穆阙的弹劾。

  正英帝就颇为诧异了,这些私事,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个官员能如此上纲上线,他就从来不关注这些官员的私事,只要有能力,能为朝廷办事,做事,谁会在意那么多的其他事情。

  多半是挡了什么路吧,正英帝心中冷笑,对这个青州知府穆阙的感观一再下降。

  记忆里头,他似乎还挺关注陆成安的,调查过陆成安在那个县城中的政绩,这小子,做得还挺不错的,为官清正廉明,赏罚分明。

  正英帝点了点头。

  然而,下一秒,正英帝的脸色就变得严肃了起来。

  陆成安在正英九年的时候,重新回到了京城之中,在西郊坐而论道,谈及四书五经之中的精义,开敞私书,广结寒门士子,同时不断地走访各地,探访百姓的生活。

  随后,赠送了一幅名为【万民疏】的奏疏,以寄送墨宝的形式,交在了他正英帝的手上。

  他正英帝的确是有这些爱好的,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极其喜欢吟诗作画的。

  尤其偏好于书法。

  长孙明就跟他算是通过这些东西作为媒介,慢慢结识的。

  而陆成安的这个【万民疏】用词慷慨激昂,整个进言的奏疏,朴素简明,直达胸臆,其中言辞恳切,义正辞严,针对时弊,句句鉴心。

  感情极其真挚,其中的话语令正英帝此时都有股意气难平的愧疚之情。

  记忆画面中的他,为了保护陆成安,直接是公开了《万民疏》,并且将陆成安打进地牢,替他蓄养清望。

  正英帝深吸一口气。

  为此,他也将这件事情公之于众,和这些群臣拼了一个正面,趁势除掉了几个为虎作伥的世家文臣。

  没错!

  一点都没说错!

  画面上,自己说出去的那句话才是我皇室应有的脊骨!

  这是朕的天下,而不是这些群臣,这些世家子弟的天下。

  而更加精彩的事情还在后头,他将此前关押在天牢中的陆成安请到殿前和这帮群臣对峙。

  左都御史卢真和陆成安展开了一场激烈无比的口诛笔伐。

  以‘天’为名,论‘天’之道。

  陆成安金口频出。

  一句铿锵有力的‘当今天子姓苏,天亦姓苏。’,使得看到这处记忆的正英帝,也是气血上涌,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本身这些年,都在和群臣博弈,他的皇权象征在这些群臣的围攻下,岌岌可危,陆成安的这一句话,如同一道曙光出现在了天际。

  他正英帝和陆成安,可以说是联手把这些气焰嚣张的文臣高官给猛打了下去,将他们这些人的脊梁都给戳折了!

  记忆看到这里。

  正英帝已经是给陆成安标记了两个字——忠臣。

  《内阁制》、《考成法》、《曲辕犁》,各种层出不穷的东西,在陆成安的手上出现。

  通过《内阁制度》分化了以长孙明为首的相权派系,利用《考成法》,让官员们卖力做事,勤勉工作,而《曲辕犁》加强了百姓的农业,让百姓们有了更省力的办法耕种。

  而自己,因此也越来越重用陆成安。

  陆成安的位置不断因此水涨船高。

  正英帝现在怕的是什么?

  怕的就是这随后记忆中的陆成安,会因为位高权重而逐渐背弃了先前的信仰,不再是最初的那个意气风发,一心为国做事的少年。

  可这三年的时间,陆成安的所作所为,对得起那‘明光大正’那四个字!

  然而,令正英帝头疼的东南沿海地区又来了,又是该死的倭乱,为了调查这个问题,他是把陆成安给派遣了出去。

  加封陆成安为内阁大学士,以正二品工部尚书领钦差大臣,享巡察专权、派遣陆成安到东南沿海地区审查倭乱真相。

  结果,令正英帝极其愤怒的事情发生了。

  被派遣出去的陆成安,竟然会沦落到生死不明的情况!

  作为堂堂一个钦差大臣,在自己休息的驿站之中,能遇到失火的事情。

  这东南地方的官员,到底是何等的猖狂!

  一帮乱臣贼子!

  真就没有把朕的命令,把朕说的话听在心里,一帮混账,都该杀!

  该杀!

  正英帝的胸膛上下伏动,可见情绪上的愤怒已经是影响到了判断,那些栩栩如生的记忆,很难不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触。

  替他做事的陆成安,在作为钦差大臣的情况下,都能遇到这样的险境,这些人,真的有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

  尤其陆成安是这么一个公正廉洁的忠臣,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忠臣!

  他们这些人都敢做出这样出格的事情,弃皇室的尊严于不顾!

  江骐宁呢?!

  对!

  江骐宁呢!

  我定要让他查个清楚,查个明白,查个水落石出!

  正如正英帝所想的那样,脑海中,他命令江骐宁前去查案,而不知道多久以后,死里逃生的陆成安终于是回到了京城。

  看着陆成安骨瘦如柴,满脸憔悴的样子。

  正英帝何其心痛。

  心中更是惋泣万分。

  而陆成安回到京城,仍然是尽心尽力地为国效力,是将东南地区的情况如实交代,汇报了地方官员贪污的现状,并且整合出了全部的线索。

  他还提到了海患边乱的倭寇,可能是由南方世族、沿海百姓和商人一同为了这个沿海的营生而卷入了此案之中。

  这所谓的“倭寇”甚至其中一部分是沿海的渔民,因为没有生计而被迫当上倭寇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正英帝是越想越觉得悲愤。

  无论怎么说!

  再怎么被迫!

  他们也当了贼!也杀了那些不愿意从贼的百姓!

  从他们拿起刀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朕的子民!

  是贼寇!

  全是贼寇!

  正英帝闭上了眼睛。

  从陆成安遇险再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汇聚在一起,他的怒意值已经是来到了顶点!

  朕要看到...血!流!成!河!

  他不想容忍,也不能容忍!

  这国,怎能一日无法!

  人人都目无王法,那么国将不国!

  定要杀个干净!杀个干净!!!

  正英帝不由被郁火给气得轻咳了一声。

  而记忆画面上的片段再次动了起来。

  .....

  .....

  .....

  等下还有1更。

第219章 正英帝的震撼!这才是朕的好儿郎!

  正英帝忽视了记忆中秦王对他的劝谏。

  他作为一位旁观者,看着脑海中一一进行下去的记忆画面,他的愤怒是更为直观的。

  当然,作为掌权多年的正英帝,他不容自己的威严受到侵犯,同样是一个理由。

  他赐予了陆成安掌镇边军团的各部军马之权,让吴明和江骐宁协同清洗此案。

  这是一场毋庸置疑的大清洗,吴明作为镇边军团的主帅,江骐宁作为锦麟卫首领,这三个人的一同出手,可见决心!

  而陆成安拿着他的人重回东南沿海地区,所到之处,百官为之颤动,一共处死七十六位南方世家中牵扯至此案的士人,追查出二十一位牵扯此案的南方官员,其中包括了四位地方知府的官员,一位从二品官的巡抚,以及前任巡察此地的钦差大臣。

  一时之间,卷起了空前的腥风血雨,卷入其中的大大小小官员不计其数,株连族群规模高达13941人,创造他正英帝掌权以来的大案之最,涉及金额高达两千万两白银,现银两百万两。

  看到这里,陆成安带着人把这些祸害朝野的害虫,杀了一个干干净净,他正英帝心中扬起了一股无比畅快的爽意。

  陆成安。

  真是一个为民为国的大忠臣啊!

  这已经不是正英帝第一次感叹了,事实上,这些记忆碎片中,陆成安所做出来的事情,已经足够他名留青史。

  遇到这么棘手的案子,寻常官员,他敢管吗?他有这个胆量去碰吗?

  陆成安碰了,他不仅敢碰,还敢查到底,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正英帝沉吟着。

  有了陆成安后,他多半,也能做大晟王朝做些大刀阔斧的改革大事了吧?

  正英帝想到这里,燃起了一丝野心,可是下一秒,冷水从天而降,他病了,病得彻底。

  甚至是不得不取消了惯例的早朝,应召官员入寝宫商议国事。

  而这个期间,陆成安的位置越做越高,在【内阁制】下,渐渐做到了首辅。

  并且,陆成安这个首辅的权利,因为他的名望,因为他的能力,因为他的政绩,功压其他人,成为了权倾朝野的真正权臣。

  这不禁是让正英帝担忧起来,他死后,陆成安会不会在性情上有所变化?

  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人呢,说到底还是会改变的。

  胡思乱想下,正英帝看到了陆成安以后的儿子,一个叫陆谦己的孩子,很有意思。

  他年纪小小,却不怕生,像是一个小大人,名为陆谦己,说起话来却不是那么的谦逊。

  一番趣话下,正英帝对这个小娃儿,也是有了兴趣。

  陆成安这时候,向他提出了《一条鞭法》,看着《一条鞭法》的内容,正英帝陷入了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