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60章

作者:爱开小差

  诸葛恪平定山越,那是先后收服达十万余人。

  随后,诸葛恪还将其中丁壮四万余编入军队,其余迁居平原从事生产,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平民。

  直接让东吴的实力高涨了一波。

  陆成安收拾个闽地的土司,有了诸葛恪这个人的战绩当前例,自然不会太过于沾沾自喜。

  史书上,比他厉害的人大有人在。

  陆成安还是一个比较谦逊的人。

  【正英十一年五月,陆成安在闽地执行了策令《改土归流》,收编了闽地土人42954人,闽地的人口因此大涨,在没有海寇作乱、土司侵扰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青睐于闽南进行生意来往。】

  【闽地的商业繁荣度提升了!】

  【你在各地的修路逐渐完善,你的官道,使得人流变大,你的税收因而提高。】

  【商户的到来,为福州府增添了生机,他们开始协助建设福州府,在福州府上出现了《青楼》、《戏院》、《当铺》等等特殊建筑。】

  下一秒,风云变化。

  【草原发生巨大动荡——】

  【草原中的蒙古民族触发了金色机遇,他们的部族将在今年诞生一位千古一帝。】

  陆成安已经好几局没有碰到金色机遇了,他前面几次碰到的金色机遇是【龙场悟道】、【隐龙在渊】等等机遇。

  【龙场悟道】让陆成安创造了一个事功学说这样一个学说,【隐龙在渊】打造了桃源三杰,三张金色品质的名臣卡。

  后面,就他和晋王的儿子苏为英触发了一个【天生异象】的金色品质机遇。

  这个机遇系统,是很随机性的,有时候会给NPC添上,有时候会给玩家添上。

  而且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是可能出现在其他民族的头上。

  陆成安这会儿在闽地,根本抽不出身,在这个时间段前往京城,想办法来对付草原上那个降临金色机遇,极有可能要起势的古蒙古民族。

  他之前是想过针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办法,那就是让草原上的部族陷入永无休止的内斗,让他们一直处在一个互相内斗的环境下,那就自顾不暇,没有什么好的时机或强悍的武装战力南下攻击大晟王朝。

  但是,草原上的内斗,那得看对手够不够资格啊,但凡有一方的实力超过了另外一方,草原民族之间的吞并,那是比任何人都要凶残的,而且不给人反压的机会。

  哪怕大晟王朝临时扶持另外一个游牧民族对抗,也很容易一夜之间崩盘。

  成吉思汗的恐怖,了解一下。

  陆成安看到草原上出没的金色机遇,瞬间压力就上来了。

  最伤的是,大晟王朝是无暇顾及草原上的部落,它内部都没稳定下来呢,就这个各地算是小型诸侯、割据一方的土司还有那些各怀鬼胎、副作用明显的藩王。

  大晟王朝有这个空间对付游牧民族吗?

  它现在同样是个自顾不暇的状态。

  正英帝现在还想着中央集权把内部稳定了,再考虑其他的方向。

  【正英十一年六月,汉王上疏进言,谈及草原势力对于大晟王朝的潜在威胁,以蒙古为首的游牧民族,对于大晟王朝的威胁过重。】

  【正英十一年七月,蒙古入京,表示了自己对大晟王朝无意,愿意向大晟王朝进行朝贡称臣。】

  【正英帝因此对汉王的进言弃置一旁。】

  有没有模拟,影响还是很大的,像汉王就是知道游牧民族强大起来,它背后隐藏着的威胁。

  毕竟汉王和陆成安经历过了【北京保卫战】,又有多次模拟中遇到游牧民族南下的情况。

  剧情模式中,游牧民族也是经常出没的第三方势力。

  汉王对游牧民族的防备之心是很重的,她想着的就是先把大晟王朝内部的土司、藩王慢慢解决后,让他们丧失了影响力,再对付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哪能想到还没有拖到她汉王登基上位的阶段,就连土司、藩王的问题都没有大规模得到妥善的解决,旁边的草原上,游牧民族就诞生了一张千古一帝级别的君主卡。

  正英帝没有汉王的视角,也没有汉王所知道的信息量,只知道旁边游牧民族展现出来的态度很卑谦,就觉得他们不足为惧,干脆放一边不管了,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

  大草原,各个游牧民族在内部吞并,大晟王朝也在积极解决内部问题,就看谁先解决问题的速度快了。

  然而,千万别忘了,比起草原上游牧民族只需要比拼军事实力就能统治别人。

  大晟王朝的内部问题,牵扯了太多人的利益,不会有人会乐意看到皇帝一步一步地解决掉这些存在着的问题。

  陆成安思索了一下,这游牧民族就是真整合起来,等到攻打大晟王朝的时候,那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既然自己远在偏远地区,无力阻止上面人的思维,那先确保自身在闽地的发展。

  这片自己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快了,陆成安的综合力量才能得到提高。

  这样,陆成安才有具备这个力量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青州。

  齐王很冷静地目视发生的一切。

  在模拟之中,她齐王,永远都是胆肝相照,忠君报国,为大晟王朝奉献一生的好贤王。

  若是游牧民族真要攻来,她齐王身先士卒,拿出整个青州的力量对抗草原,又有何惧!

  至于现实中,她要怎么做,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至少,齐王现在不想在皇兄那几个女儿面前暴露自己的野心,自从被剧情模式的那个【大宋王朝】的皇帝影响了一波心态以后。

  对于大晟王朝的君主,齐王都是秉持先质疑再相信的态度。

  她可不想把自己的一身热血洒给那些昏庸之君。

  模拟中做做样子,稳住这些个侄女们再说。

  这也省得在现实中,这些行事呆笨的侄女们给她使什么绊子。

  看着边境草原不断陷入纷乱争斗之中的游牧民族。

  齐王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她为什么不能干涉一下草原上的战事?

  ......

  ......

  ......

  咳咳,12点之前都算上午。

  所以不算失约。

第196章 宁王被陆成安给干沉默了!

  齐王现在拥有着的是先天性的信息优势。

  蒙古民族诞生了金色品质的君主卡,对于蒙古整个部落的提升是必然的。

  金色品质的,无论是臣子卡还是君主卡还是其他职业的人才。

  在强度上,齐王已经是深深地见识过了。

  虽然说,同等品质上,都有相互之间的差距,但金色品质,保底都是名留青史级的,它的下限就摆在那里。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能做到让王朝做到扭转颓势的地步。

  一个王朝,诞生一个金色品质的君主,这个朝代不管是在前期还是中期乃至于末年,他都能发挥出相当强悍的作用。

  所以齐王对于蒙古的警惕性极高。

  但值得一提的是,齐王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的实力,你让她一己之力对抗蒙古,这不现实,她也没有这个实力。

  她就那么一块藩地。

  这块地能有多大的能力啊?

  但凡是有一个国家作为强有力的基础,她齐王可能还有些办法。

  可如果只是青州这一块地方的话。

  齐王要做的只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大晟王朝拖到充分的时间。

  减缓蒙古在大草原上的吞并速度,拖长蒙古南下的时间,给大晟王朝制造一个缓冲的机会,而拖得越久,大晟王朝内部问题解决越快,对抗蒙古的优势也就越大。

  大晟王朝有一个优势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它的经济实力明显超过了游牧民族的,提供充分的粮食给草原上能组织抵抗的其他部族,她齐王就能拖住蒙古部落。

  毕竟草原上的其他族群,也不可能会心甘情愿地被蒙古人所奴役。

  唯一让齐王最无奈的是,朝中的几个傻侄女,都知道陆成安的能力显著却不把陆成安放在京城里做京官,还把他放到荒郊野岭去,难不成指望他从南边一路杀到草原?

  京师这片区域,是大晟王朝的权力中枢和经济中心,在这里,才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齐王作为地方的藩王,她太清楚一个地方官府的发展有多么吃资源和地区。

  地方好的,治理方便,人口多,经济涨幅快,能招募出大量的乡勇组织作战。

  你把陆成安丢到那种贫瘠的地方,还指望他能吃草挤奶啊?

  一个个都在干嘛呢?

  事实上,这种突发情况,是其他人都没有想到的。

  谁能想到这金色机遇,不仅仅是落在她们大晟王朝的头上,还能落到其他民族的头上。

  汉王在积极整备【东宫】的势力集团,现在也算是小有成就,打造了一个【东宫】班底做事。

  秦王整合了一下经济方面的运营,她清楚不管做什么事情,银子都是最重要的一环。

  而且秦王认真分析过陆成安所提到的开海言论,又有宁王在剧情模式之中,那个名为‘大明朝’的沿海地区情况。

  秦王可以肯定,开海必然是大势所趋。

  之前,秦王是没办法看清楚整个沿海区域的地图,不知道这些百姓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有了【女帝养成计划】的大地图后,秦王是看清楚了整个东南地区的面貌。

  她意识到沿海地区光靠耕作给大晟王朝产生税收,本身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做法,这大大延缓了东南地区的发展。

  陆成安提出的开海之说,是非常符合东南地区发展趋势的政策。

  可以说,沿海地区想要得到经济上进一步的繁荣,开海之路就是一条必然要走的道路。

  但是,秦王同样清楚,父皇为什么不愿意开海的原因,因为大晟王朝仍然是重农抑商的发展路线。

  开海,某种程度上,又是给商人一条牟利的路线,以祖辈们不喜商人的作为来看,商人大行其道,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统治的稳定性。

  你要发展,那就得开海。

  你要统治稳定,那就禁海。

  这都是相对的,而父皇现在的皇位很不稳定,他要保持整个朝堂的平衡,制衡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平衡。

  本就难以控制的朝廷,贸然开海,就是多出来一个难以控制的额外因素,毕竟之前大晟王朝都没有做出过开海的决策,你现在开海,会不会引来第三方的势力,是很难说的。

  万一海外的势力勾结朝廷中对父皇本就不满的集团,致使统治不再稳定。

  这又该如何是好?

  她们可以通过模拟来试错,父皇可没有模拟,他每走的一步棋,他都要考虑这一手是妙手还是恶手,是一步好棋,还是一步坏棋。

  总体而言,秦王已经感受到了长期和平后,大晟王朝出现的最大问题,那便是——不愿犯错。

  上至父皇、下至文武百官,都想着稳住自家三亩地,哪里会去管窗外的风雨欲来?

  父皇愿意尝试的前提,是他死期将至,清晰意识到后继无人,才会选择力拼一线生机出来。

  现在父皇的病症,在她秦王的医术下,慢慢好转,这种健康上的好转,变相地迎来了父皇对于朝堂求稳的态度。

  唯独让秦王想不通的是,陆成安提倡开海,是他看出了开海对于东南地区有着勃勃生机的潜力,而他为什么不怕商人和那些大海之外的敌人呢?

  秦王深思着。

  每次她复盘陆成安的做法,都能让她受益良多,陆成安每次所提供出来的想法,都很具备建设性,符合大势。

  秦王头疼啊,现在大草原上冒出个强力的对手,东南地区的问题又得不到有效的根治,哪怕她秦王知道开海是正确的路线,但她秦王心知,现在以她在父皇心里的地位,是劝不动父皇开海的。

  现在一时半会儿,还需要陆成安去维持南方偏远地区的局势稳定,也不可能喊陆成安回到京师为她们解决麻烦。

  如此一来,紧张感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慢慢溢出。

  包括一直在偷学武艺的成王,同样是焦虑了起来,这不担忧是不可能的,之前异族入侵的惨状,成王那也是在观战席中看的是一清二楚。

  唯独晋王是盯着自己培养出来的成王,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眼下已经正英十二年。

  成王来到了十七岁的芳龄,在晋王不断地培养下,成王的人物立绘呈现出武臣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