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51章

作者:爱开小差

  之前现实里,宁王还考虑过伪装一下,隐藏下来,等待一个好的机会,看看能不能找到机会背刺晋王。

  但是,宁王发现晋王是个愣头青。

  不管宁王怎么想办法拖延晋王的节奏,晋王她就是认定了每把都朝着陆成安冲锋的路线,换而言之,在这方面,她宁王已经无法和晋王妥协了。

  既然不能妥协,那就真刀真枪地抢人。

  那次在大明朝当皇帝的经历,彻底让宁王想明白了一点,成大事者,要么大成,要么大败,是没有中间的那条路走的。

  越重要的事情越折不了中。

  只不过,单论争夺皇位的话,她现在得等待机会,宁王是没有更好的路线来行动,她只能去等待时机。

  唯有一个出色的时机,她宁王才能考虑夺得皇位,比起其他人,她更需要机遇。

  而抢男人比起抢皇位就简单粗暴多了!

  现在的宁王是想明白了。

  她宁王就是不表明心迹,暗中隐藏,其他人那也是会动的,不会放弃自己的回合不做事。

  既然如此!那就比划比划一下谁的花招更多吧!

  现实中,宁王追求一下完美,要人更要心。

  目前的宁王是想通了,在模拟里头,她还追求什么完美啊?

  来硬的,先把人弄到手。

  反正陆成安只能用体验卡体验到那种经历。

  而且体验卡过了时效,记忆是自动消退的。

  再者,她在模拟中,就算是先来硬的,强势迎娶了陆成安。

  这后面模拟的几十年,难不成都是空白的了?

  她宁王再‘宠’一下自己的相公,来日方长,本王几十年如一日地呵护你。

  你就是座冰山,也得给我融了吧?

  任何代价,一概不论。一切暴行,只为成功。

  对付蛮夷,就用蛮人的手段对付。

  师夷长技以制夷。

  我,宁王,是长相不如你晋王了是吧?!

  宁王超记仇。

  她那次当上皇帝,为了成全陆成安,没把陆成安搬到后宫去,结果被晋王骑着脸嘲笑,后面她剧情模式中跟陆成安好上了,晋王也一点都不买这个账。

  这让宁王打定了主意,这次一定要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打出一个翻身仗给晋王一点颜色瞧瞧。

  不能让这个肉嘟嘟的犊子太得意了。

  就算后续晋王在男人争夺上赢了,她宁王就想尽办法当上女帝,然后让晋王的儿子苏为英喊他阿母,让苏为英喊她的亲妈妈晋王苏瑾若为姨母。

  损人的手段,她宁王有的是。

  你晋王不让人有好日子过,我宁王还怕你?

  另外一边。

  汉王的东宫之势已经成了,在正英帝的刻意引导下,将一些世家之中刚刚冒头的年轻人放入东宫中。

  这些世家,都是跟长孙家不怎么对付的人。

  正英帝的所作所为。

  以汉王现在的政治眼光,无疑是看出来端倪了。

  而她对这个情况的诞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汉王现在敏锐的观察力,早就看出来了外戚这种新兴政治势力的膨胀对于一个王朝的政治平衡有极大的破坏性了。

  父皇要削外戚,那是大势所趋。

  当年父皇找长孙家帮他,是因为父皇缺这个势当上皇帝,需要大量的人支持他解决一些棘手的人,不能单打独斗。

  而长孙家作为名门望族,是世家中的翘楚。

  其基业的强大,还有族内的子弟频出能人,是能替父皇解决许许多多各方各面的问题。

  为了和长孙家加强同盟关系,父皇娶了长孙贵妃,而这样一来,借了外戚的势,父皇也得给支持他的外戚一个利。

  长孙明能这个年纪当上丞相,一方面是他的能力确实能担当丞相这个职务,另外一方面,他是扶龙之臣,是父皇的羽翼,是一股和皇权共生的外戚集团。

  但是,长孙明当上丞相之后,既是皇亲国戚,又是世家子弟,他背后的集团能量都足以和君权相抗,这让有时候正英帝想要颁发自己的政令时,经常遭到长孙明的推三阻四。

  放到朝会上,长孙明一表态,就有一批大臣支持,这样的阻力,是让父皇很不爽快的。

  父皇不削秦王的那位野心勃勃的舅父一刀,压根不可能。

  但是,父皇又不能自己亲自下场。

  之前是拿陈禹斐、张跃为一方的南方士族集团,来消耗长孙明这一方。

  平衡了几年,可这次南北榜案,长孙明一波平推,不能说把南方士族集团给干了一个稀碎,但也瓦解了部分力量。

  长孙明顺势在其中捞了一手政治资本,但正英帝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两人的确是各取所需了,可是父皇摆明了是只想自己赚,不想其他人赚到。

  尤其是长孙明现在影响力,那是越来越大了,父皇已经没办法笑着面对这样一股影响统治的利益集团。

  而对付外戚的手段,无非这三种,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镇压与屠杀。

  第二种是引进出身寒微的新外戚与之抗衡。

  其三,便是刻意制造矛盾,让各方势力自动互相消耗,强化皇帝的权势。

  选第一种,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管在哪里,都要有个师出有名的缘由,你砍人镇压是要拿理由的,不能无缘无故问罪屠戮,否则就是失信于臣民。

  其次,长孙家涉及的党羽众多,全部杀一遍,这对于大晟王朝也是一种人才上的损失。

  第二种,不仅要看新外戚的能力,还要看他的野心,新来的外戚能力不够,上来同样就是一盘菜,被人随随便便就吃了一个干净,但有能力又要防野心,谁也不能确定他就不能成为下一个长孙明了。

  所以,最佳的选择只能是扶持新的势力,双方互相消耗。

  父皇这是驱狼攻虎。

  给汉王的东宫所找的人,也都是世家子弟,哪一方损失惨重,他都能接受。

  而有东宫这个名义,辅佐东宫的世家子弟,也会以为自己受到圣眷,想尽办法替父皇打冲锋,跟长孙明往死里干。

  所以,汉王现在一直很怀疑,她这个父皇真的只是一个紫色品质的君主卡吗?

  这一套套的,至少也得是个宫斗冠军,一套组合拳下来,中心思维很明确。

  后来转念一想。

  一个君主卡,又不是看他一个方面,父皇政斗厉害,那就是政治水平高,但他武力和统御士卒的能力,这一块儿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

  光靠一个能力冲上金色品质,成为一代明君,还是想得太多了。

  所以她现如今能入东宫,的确可能是父皇在皇位上偏向于她,其次恐怕也是父皇早就想好了用东宫之臣来攻讦、制衡长孙家党羽的走势。

  没有给监国之权,又极好地避免了节外生枝的情况出现。

  真给了她监国,汉王并不会让父皇称心如意,她不可能甘愿当父皇的‘傀儡’,让东宫之臣成为父皇拿来宫斗的宝剑。

  可以让东宫中的部分人去和长孙家纠缠,但汉王必须要有一股自己的第三方势力在东宫之中。

  借助着东宫的名义,号召到手上的任何一个臣子,汉王都很重视。

  她早早地意识到了在手中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力量。

  一个什么力量都没有的人,是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的。

  陆成安走之前,可没有意识到京城之中的暗流涌动。

  他现在一心只想战斗!

  而京城中,汉王的积累力量,晋王的发展经济,宁王的待时而动,成王的隐忍不发,秦王的静观其变,都是在为她们的下一步行动而布局。

  可在晋王眼里,汉王的积累力量是徒劳无功,宁王的待时而动是计无所出,秦王的静观其变是坐以待毙,自己的发展经济,那是针对了己方最欠缺的地方发起了猛攻。

  兵要不要银子?将要不要银子?甲胄、兵器、战马要不要银子?研究各类工具要不要银子?行军打仗要不要银子?

  每个州域建造一个自己的行宫要不要银子?

  她晋王吃喝起居都要银子,到时候迎娶陆成安,办一个普天同庆,举世皆惊的婚礼要不要银子?

  父皇给她的嫁妆少了,晋王是个有追求的人。

  晟世祖的含金量你懂不懂啊?

  父皇最起码,整个内帑的小金库都得拿出来孝敬她这个女儿,给她当嫁妆,这是最起码的事情,不然怎么对得起她对这个江山所做出来的卓越贡献?

  在史书上,那也是给她一段尊称的。

  她可是堂堂晟世祖的女帝阿母!

  大晟王朝的荣耀!

  另一边的宁王对于汉王的积累力量同样不屑,这能叫积累力量吗?这明明就是胆小怕事,智迟而动,稳健过度了!

  至于晋王在暗中发展经济?

  这操作都快给宁王笑出声了,这更神仙了,杀猪的屠夫跑去学女红了,这就是晋王给她宁王的一种既视感。

  还有她那个姐姐自以为是的静观其变?

  看,继续看戏,等父皇真打垮了长孙家,大家伙儿发育都成型了,你还得重新打造一个班底。

  这还不是引颈就戮?

  你得在父皇打压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找机会,单纯只看戏不就是最直接的等死行为吗?

  最起码汉王还有个盼头,等到发育成型了,尚有一战之力。

  你秦王那是连一点点的盼头都没有啊!

  各自都在自己的心中暗讽了几句。

  而陆成安终于是从京城杀向了东南地区倭奴海寇最猖狂的通州地带。

  我要从北打到南,也要从南杀到北。

  【正英八年八月一日,你终于到了通州地区,新任的东南总督蒋德命令你剿灭附近的倭奴海寇,并勒令当地的官兵配合你来行动。】

  陆成安心里冷冷一笑。

  按理说,倭奴海寇杀完人,抢完东西是直接回到海上的,结果这段时间频发倭奴海寇劫杀那种小型村落的事情。

  倭奴海寇的猖狂一时之间来到鼎盛之势,还能组建出袭击地方县城的规模。

  这才引起了正英帝的大怒,逐渐重视起来。

  而偏偏官军一到,这些倭奴海寇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

  清兵入关时,打大明最狠的人,是那些原来的大明人,民国时期,汉奸所犯下的恶行不比日本人来的少。

  用最大的善意来揣摩人性之恶,是愚蠢之举。

  陆成安看过太多史书上,官军杀百姓冒领军功的事情,现在种种迹象,都表明其中的情况不一般,之前模拟中还把东南沿海这次的案情,定为大晟的四大案之一。

  其中也确确实实有很多方势力的混入其中。

  能到这种地步的案情,哪个会是简单的?

  陆成安又不是那种只看内容,不进行思维的愣头青。

  官军到,贼寇就能跑,难不成是这些贼寇有千里眼和顺风耳?

  肯定是有人在通风报信或者这些贼寇根本就是大晟沿海地区的官军、私军甚至于商户的人所假扮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

  得出点真本事震慑震慑这帮狼子野心的东西。

  【正英八年八月二日,你在通州地区进行了一场阅兵,震慑了当地上上下下的各方人士。】

  【通州地区在七日内,倭奴海寇不见踪影。】

  【而你趁着这个机会,抓紧了对于这一千多鬼嵬军在水性上的训练。】

  【正英八年八月九日,有一伙儿倭奴海寇从海面慢慢地飘荡而来,这些日子通州官府极力配合你的行动,将这个消息告知于你。】

  画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