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61章

作者:豆蔻

  郭解看着面前的茶盏,迟疑了几秒便一狠心,端起茶盏将茶水一饮而尽。茶水的滋味怪怪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里面没有毒,这让郭解稍微放下心来。

  “我听说,大丈夫生于世,当配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卫青说着取来一股蒸馏酒,打开瓶口浓烈的酒香散发出来,郭解素来不饮酒,可闻到这酒香,还是下意识的咽了口唾沫。

  郭解不笨,听到卫青说到这儿,已经猜到卫青的用意。

  郭解既然再这个关键时刻,带着家人来到长安附近,如果说没有点想法,那是自欺欺人。但他不是寻常的泼皮流氓,就算想建功立业,也不可能投靠卫青这种小人物。

  当初剧孟在吴楚之乱时,投奔了大将军周亚夫,郭解自己就算投奔也得按照剧孟的标准来,卫青别说跟周亚夫比了,就算是李广也能爆他十几条街,郭解会愿意投奔才怪了。

  “郭解一介粗人,不敢有此奢望。”

  卫青给自己斟了一杯酒,轻饮了一口说:“理解,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不敢有此想法。”

  郭解话是这样说,心理还是挺认同卫青的说法,入朝为官的话,先不说肯定不会特别受重用,说不定还会被排挤。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不如做自己的地下皇帝,问题是条件不允许,他不得不出来。

  卫青见郭解喜欢装糊涂,变本加厉的说:“既然你不喜欢这个话题,那我们不如换个更有趣的。积善三年无人知,作恶一时天下知,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用什么手段,能最快,最有效的毁掉一个人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名声?而且这位还是名誉天下的侠客,无数人愿意为之效死。”

  只要不聋就能听出来,卫青指的就是他,但郭解根本不在乎:“郭解从未想过!”

  “这可不行,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郭解心中冷笑,还是高看卫青了,没想到这么快就黔驴技穷,用上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威胁,他郭解不是被吓大的!

  “公道自在人心,郭解相信,百姓能明辨是非。”

  “公道自在人心,这话说得好,我喜欢。”卫青说着又给自己将酒斟满说:“如果有人故意来污蔑这位豪侠,你说百姓会怎么想?

  他们一定相信这些都是假的,甚至还会有少年因为仰慕这位豪侠,出手将散播谣言的人杀掉,我想你也会同意这种猜测对吧?”

  郭解没有开口,自信的表情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郭解从不需要亲自动手,自然会有人帮忙处理干净,到了他这种地步,早就不是能凭借几句闲言碎语,能摧垮的了。

  这点卫青也相信,所以他不会选择用这么低级的手段:“所以如果是我的话,更喜欢另一种方式,不知道有没有兴趣听听?”

  “愿闻其详。”

  卫青问:“你说这位豪侠名声在外,外甥被人杀死,只因为自家外甥无理在先,就认为凶手做得对,于是放走了那位凶手,相信绝不会徇私枉法吧?”

  “....”

  “所以我相信,如果他的侄子作奸犯科,那这位豪侠也绝对会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吧?”

  这次郭解眼皮猛跳了一下,他猜到卫青话中的意思,这是逼着他亲手杀了郭毅!

  卫青的话还没有说完,不咸不淡的继续说:“如果有人污蔑这位豪侠,一定有少年人因为仰慕他,而将污蔑之人杀死震慑宵小。不过我记得汉朝律法杀人偿命,所以如果将凶手送到这位豪侠面前,他也肯定会公正无私,亲自送这位少年上路吧?”

  汉朝的法律远远没有后世那么严谨,没有凶手先动手打人,被打的人只能先挨着,等警察来处理的说法。

  如果是家族中有人作奸犯科,身为族长就有处罚权,将人打死也不会有人过问。所以真到那时候,让郭解亲自出面处理,非但不算违背律法,甚至在百姓看来,这是对郭解一种尊敬。

  郭解的额头已经生出密汗,卫青的这种手法,实施起来可能比较麻烦,可细想后发现简直是位他郭解量身定做的。

  如果郭解为保全名声,亲手杀了郭毅,这种事儿他咬咬牙,也不是干不出来,之后百姓会更加称赞他。

  问题是有些事儿,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郭解接二连三的杀死那些为他出头的人

第三十四章:谁更不要脸?

  就算百姓再推崇他,冲动的少年们,也不会再出手杀死那些说他坏话的人。

  之前有人污蔑他,会有人出面打抱不平,现在别人在诋毁却无人敢言,难免百姓会听信谗言。可如果不做...多年来积攒的名声,会顷刻之间毁于一旦。

  卫青看着郭解的脸色道:“我常听闻,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如果这种手段搬不上台面,相信肯定还会有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

  郭解到底是身经百战见识多了,不可能这么就被卫青唬住,他强作镇定的说:“百夫长,郭解听闻君子坦荡荡,只要问心无愧,便是无畏无惧!”

  “你也配称君子?”

  卫青丝毫没有给郭解留半分颜面,也不怕他当场翻脸,冷笑着道:“你如果真仰无愧于天,府不怍于地,大可拂袖而去,你有这胆量吗?有吗?”

  郭解有吗?

  如果说之前,他当然有这底气,可现在听卫青讲来的手段后,底气就显得有些不足了。

  郭解不怕死,不怕穷,甚至不怕被追杀,他唯一怕的就是名声受损。

  只要名声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算被官服下令追杀,也会有无数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为了保全他不惜牺牲自己。

  可如果名声败尽了...他郭解就真的一无所有。

  郭解名气大,仰慕他的人多,可得罪的人更多,多少人想要置他于死地,一但虎落平阳,这些人不介意跳出来落井下石,绝不会给他翻身的机会,可以说卫青一把抓住了郭解的命脉。

  这时的郭解才相信,卫青小小年纪就有如今的这番成就,是他一手拼出来的,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既然卫青撕破脸皮了,郭解也一改之前的官腔,挺直了腰杆盯着卫青说:“卫百夫长作为堂堂贵人,何必为难一介平民?”

  “我愿意,这理由够吗?”

  “百夫长可曾听说过,兔子急了还咬人!无缘无故为自己填个仇家,不是明智之举吧?”郭解这算是反过来威胁了,他的右手已经握紧了腰间的剑柄,脑袋有些发热,再难保持之前的冷静。

  说到底郭解还是游侠,并不是那些老谋深算的政客,在面对威胁又一时间想不到解决办法时,最先考虑的就是如何从肉体上消灭对手。

  卫青没把他的威胁当回事儿,如果郭解真想鱼死网破,不介意现在就一刀剁了他。他相信刘彻听到这消息,绝对会给他点三十二个赞。

  侠以武乱禁,尤其是郭解这种级别的黑涩会头子,属于典型败坏地方治安的典型,早处理晚处理,早晚要处理。

  “仇家?”卫青将手里的茶盏往桌上一扔,不屑一顾的说:“郭解,如果你有个一官半职,我杀你或许还要沾染些麻烦,可你平民一个,就算我光天化日之下,当着游侠百姓的面,亲手宰了你,也不敢有人上前一步,你信吗?”

  郭解当然不信,前提卫青动手的时候没带着羽林军...

  “其实杀人没什么意思,我更想试试败坏一个人的名誉,最短需要多少时间。不知道你郭解有没有兴趣尝试下?”

  郭解死死的攥在剑柄上,他竭尽全力的克制自己几乎要爆发的情绪,用类似于低吼的声音闻到:“百夫长何必咄咄逼人,郭解自认为从未得罪过您,这样做传出去,对您的名声,也不好吧?”

  “对于我卫青来说,最没用的就是名声,别说传出去又没有人信,就算人人都以为我卫青嚣张跋扈又如何?我依旧是羽林军的百夫长!”

  论嚣张跋扈,现在的卫青跟后世的霍去病可没法比,霍去病年轻的时候,那可是妥妥的纨绔模板,大白天的就在长安城街道上玩极品飞马。

  然后?只要军功在手,依旧是万人敬仰的冠军侯,依旧是后世追捧的大司马。因为功劳太大了,跟这泼天大工相比,那些小过小错,撑死了也就是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

  西汉的百姓就这么实在,你只要能打匈奴,你就是英雄,就算偷了别人家的婆娘,也认为你有本事。

  所谓的虚名,对于卫青来说屁用没有,做不做长安欧巴更无所谓,反正也没千里送,就算有他也不敢上。

  可以说现在的卫青就是只刺猬,郭解根本无从下口,但如果不主动出手,正如卫青所说的,只有千日做贼,哪儿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哪天卫青真一不开心,搞些人命案给自己判,总不能真一次次的大义灭亲吧?

  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郭解真心狠到木有感情,说不定卫青还要费些周折,可他到底没狠心到这种程度。

  郭解头发麻烦,心里一万个草泥马,只能说要轮不要脸,卫青更胜一筹。

  此时摆在郭解就两条路,一条是鱼死网破,一条是弯腰低头。

  他两条路都不想走,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我特么招谁惹谁了?

  卫青见火候差不多了,对踌躇不决的郭解又说:“不知道你听没听过一句....”

  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郭解:....

  “当初剧孟投靠周太尉的时候,周太尉已经贵为太尉位列三公,对剧孟礼遇有加不假,可平定叛乱之后,剧孟还是继续做他的游侠,并未再得到赏识,更别说封侯拜相。”

  历史上剧孟帮助周亚夫做了什么没有记载,在吴楚之乱中起到什么作用,也没有记载。剧孟是否得了赏赐,也没有记载,只记载了剧孟死的时候,家无十金之多。

  这个世界的剧孟到是有记载,剧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至于是真的潇洒,还是其中别有缘由,就不得而知了。

  郭解也是游侠,知道卫青所说不假,游侠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游侠,他的父亲被文帝赐死,后来的{氏、陈周肤名扬济南,符离、王孟,侠名称江、淮之间。最后呢?有一个算一个,都被景帝赐死。

第三十五章:卫青的打算

  再过些年,刘彻掌权后,郭解会不会也重蹈覆辙不好说。

  郭解幼年拜访外婆许负时,许负给郭解相过面。

  说他未来名震天下,可惜未来终究是横死的命。

  他开始对外婆许负的相术深信不疑,从没有怀疑过,所以年轻时做事横行无忌。

  后来也许是运气比较好,总能逢凶化吉,于是对预言有了怀疑,行为做事也收敛了许多。

  然而许负还是说郭解必然横死,直到八个月前,郭解再次拜访许负时,许负却说郭解的命运,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

  当时郭毅百思不得其解,这转机究竟在何处,几个月后听说陛下有了皇长子。

  根据往年的情况来推算,皇长子诞生之际必然会出现一场动乱,如果能与剧孟那般,在这场动乱当中展现实力体现价值,说不定能结识真正的权贵,逃脱横死的命运,也就是这丝转机的所在。

  但是在郭解眼里,这个真正的权贵,至少也应该是李广将军这种名声显赫,握有实权之辈。至于卫青根本就没有在他的考虑之内,虽说卫星是皇长子的舅舅,但是皇长子不是太子。

  如果皇后生下皇子,按照立嗣以嫡、以长以贵的规矩,还是皇后的儿子最有继承权。就算皇后没有儿子,只要刘彻还有其他的皇子,那皇长子的位置就不会多安稳。

  说到底还是因为卫家的势力太弱了,能有现在的成就,完全是依靠着皇帝的宠幸,如果哪一天失宠了,说不定还会成为日后矛头所向。

  然而今天接触到了卫青之后,尤其是从卫青身上看到了,不符合他年龄的心机和压迫力,这让郭解内心不仅有些意动。

  “你想要让我做什么?”

  从郭解问出这种话来,卫青就已经意识到,郭解的内心已经开始松动了,现在需要的只剩下一把火。

  卫青说:“我要你利用在游侠中的影响力,收集长安城外周遭各县乡的情报,那个家族有异动,那个县突然多处来陌生的势力。”

  这些任务对于郭解来说,几乎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只要他愿意,那些仰慕他的游侠们绝对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长安周遭的县乡?羽林军不随大军截杀匈奴?或是在长安城内镇压引起骚乱的匪类?”在郭解,无论是在长安城内,还是说随军抵御匈奴,都是最佳立功的机会,至于说摆平了长安周遭县,反而显得舍近求远。

  这种想法的并不是郭解,甚至说李当户、曹英他们也都把第一目标锁定在匈奴身上。

  到时候,李广将军和程不识将军一位留下镇守长安,一位带着长安军与匈奴军在城外与匈奴主力展开决战。

  这候羽林军跟随大军出征,凭借卫青的身份,再加上羽林军勋贵众多,主帅绝对会照看一二,想必能捞到不少的功勋,也更加安全。

  至于说匈奴兵也会派出小股势力,去骚扰周围的县乡,基本都是县里的民兵跟游侠联合地方豪绅共同抵抗。

  游侠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完全是一盘散沙只会是添乱,正规军根本不要,反倒是小规模混战,能发挥出他们的优势来。

  这样立功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也没有正面战场那么凶险。

  卫青这样选择,要说他贪生怕死又或者鼠目寸光,郭解是不相信的。想来想去最合理的解释,可能就是卫青不敢让羽林军正面加入战场,担心勋贵子阵亡过多,招来灾祸。

  郭解的这种想法,在卫青看来太小家子气了,如果推算没错的话,到时候带兵正面迎击匈奴的应该是李广。如果真不想担责任,卫青只要把羽林军的指挥权,交给李广就是了。

  羽林军中只有李当户、刘华和几个列侯之子不能死。

  至于其他的...他们在家族地位都不高,否则也不会被当做人质送来的,就算是死了,再让他们的父亲送个弟弟过来,继承兄长的遗志,继续做羽林卫就行了。

  反正那些勋贵真正在乎的,还是自家儿子有没有抱上卫青的这条大腿,至于那个儿子,无所谓。

  可卫青又怎么会是这种没有担当的人,再说羽林卫的每个人都是宝贝疙瘩,如果拿来当做普通的士兵牺牲,那这几个月的付出又是为了什么?

  卫青看着郭解问:“你说羽林军的这一百人,算上军中的护卫,不超过二百人,再算上一些羽林卫带的随从,满打满算也不超过五百人,这五百人投入到正面战场,能改变战局的走向吗?”

  郭解想都没想就回答道:“当然不能!”

  这次长安城内集结了超过三万大军,机关兽严阵以待,距离长安城附近的咸阳也屯兵二万,合计五万大军,与此同时河东郡、上党郡都有大量屯兵。

  如果匈奴趁边境空虚,大军压境这两郡的士兵会选择支援边境。

  假使匈奴军撕开一个口子直取长安,也会等长安大军拖住匈奴大军时,趁机从后路包抄切断后路,打一个前后夹击。

  所以总结起来区区五百人对战局根本起不到什么影响,就跟过年的狗肉差不多,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

  “所以羽林军无论是随军出战,还是留守长安,都岂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我从一开始的目标,就定在了周遭县乡上。

  在战争爆发前夕,迅速将县乡的暴乱镇压,随后抵御匈奴兵的进攻。等到正面战场接近尾声后,再利用集结起的游侠,开始进行扫荡,目标是被冲散的匈奴兵。”

  匈奴军绝对打不进长安城,如果这个大前提都没有达成,剩下的全都是白扯,大汉朝也早特么该亡了。

  所以只要汉军坚持住了,匈奴军必然会撤退,到时候就看战局导向何妨了。要知道匈奴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匈奴的单于的军队中,也有炮灰,有专门拉过来送死的,也有主力军。

  匈奴撤退,只要汉军一有动作,匈奴的主帅,必然会将那些非嫡系抛出来做挡箭牌。

  而这些被拿来做挡箭牌的匈奴军就是功劳!

  作者留言:

  ...........

  关于游侠这段剧情,我本打算一笔打过的,没想到大家反响这么激烈,后来也想开个单章解释下我个人的看法,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有着时间不如多写一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