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接手西凉铁骑开始 第172章

作者:起个笔名真难

“免礼。”李暹微微一抬手,文武道谢后相继起身。

入座后,李暹目视文武众臣,缓缓开口道:“天子册封寡人为王,寡人虽受之有愧,然,既是天子圣恩,寡人亦不敢辞。”

“今,寡人奉陛下之命建国,自当克己勤勉,奋发图强,争取早日平定天下,结束这乱世。”

“秦国初建,就秦国日后的体制,寡人有些看法。”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面露疑惑之色,有些摸不着头脑,依常理,进位为王的第一件事,不是应该是册封百官,给麾下文武加官进爵吗,怎么扯到了体制上去了。

贾诩、郭嘉、谢奕等人眼中却闪过一丝异色,心道终于来了,自家这位主公终于开始要对官职动手了。

李暹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目光在众文武脸上一一扫过,百官脸上的神色尽收眼底,缓缓的开口道:“寡人昨夜看了一宿的史书,发现一个问题,自夏商至今,历朝历代的管制体系皆在发生变化。”

“我大汉的三公九卿制乃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来,延续至今,已经历了四百余年。”

“如今天下大乱,寡人以为,三公九卿制在眼下看来,已经有些不适用于当下,为早日结束这乱世,寡人决意,在我大秦,建立一套新的官职体系,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当然,也只是在我秦国建立一套新的官职体系,与朝廷无关,诸位原先在朝中是何官职,依旧是何官职,一应俸禄和待遇不变。”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百官神色各异,这厅内可不仅仅只有李暹心腹一众文臣武将,还有一些朝中的官员,满超上下,除了那些汉室死忠没来以外,几乎全都到了。

从一开始就跟着李暹打天下的一种文臣武将自然没什么异议,反正无论官职怎么变,李暹依旧还是会让他们掌握实权的。

至于一些倒过来的墙头草,此时心中却是复杂至极,想要反对,却又畏惧李暹的权势,不反对吧,虽然嘴上说着只是在秦国内用新的官职体系,与朝中的官职无关。

但如今整个朝廷都是依附在李暹的秦国之内,秦国这个封国的官职,实际上可是要比朝中的官职更有实权,秦国改了,不就等于改了朝廷的官职嘛。

虽然他们依旧可以领着朝廷的俸禄,俸禄没什么影响,但在朝中为官,哪个会看重那么点俸禄,他们看重的是官职背后的权利。

一时间,厅内议论纷纷,不少官员的目光朝着贾诩、郭嘉、谢奕等一些李暹的心腹重臣望去,期盼着他们能够出来阻止李暹。

改革官制,牵动着无数人的利益,包括贾诩等人,他们相信,贾诩等人怕是也不会同意李暹如此大动干戈,若是有贾诩等人带头,他们必将纷纷跟上。

只可惜,贾诩等人心中对此早就有了预感,以他们对李暹的了解,以李暹的性格,既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为今天铺垫,如此决心,显然不是他们轻易就能够改变的。

况且,无论李暹怎么改,他们始终都是李暹的心腹重臣,李暹不可能会动摇他们的位置,无论官职系统变成什么样,他们始终都会是掌握实权,位高权重的那一批。

贾诩等人低垂着双目,并没有如一众官员心中所想的那般站出来阻止,而是静静的等待着李暹接下来的话。

只要李暹的动作不是大的过分,只要不会伤筋动骨,动摇他们辛辛苦苦走到现在,所经营出来的一统..天下的根本,他们是不会出言反对的。

本章完

众臣脸上的神情李暹尽收眼底,如他所料,改革沿用了数百年的管制体系,想要改革,必然会遇到一些反抗之力,这其中关系到太多人的利益。

不过好在他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做铺垫,以至于在他此刻提出来的时候,早已习以为常的一些心腹重臣,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至少他手底下的一干心腹重臣此刻却没有站出来反对。

只要那些跟着他一路走到现在的心腹之臣不反对,其余那些人无论怎么折腾,局势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既然诸位没什么异议,那寡人就说说这官职,具体将会有哪些改动。”

李暹轻咳一声,缓缓的道:“从今日起,寡人决意废去丞相之职,由内阁行丞相之职,处理天下政务。”

“改三公九卿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负责拟定发布诏书。”

“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命。”

“六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吏部掌天下文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礼部掌礼乐、学宫、祭祀、宗教、外交之政。”

“兵部掌武官任免、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

“工部掌屯田、水利工程、工匠、交通等政令。”

“保留大理寺,另增设督察院,与刑部同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至于内阁,内阁设大学士数名,最多不可超过六位,负责协助寡人处理政务。”

“一应政务由内阁大学士商议定夺,可不用经过寡人的批阅,就可送至三省,交由三省负责拟定,审核,乃至下发执行。”

“若是内阁中争执不下,又或是三省中觉得内阁处理的有问题,便可交到寡人这,由寡人亲自定夺。”

三省六部分别执掌政令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分工明确,互相牵制的同时,又互相作为补充,与以往全国政务都积压在丞相一人的身上想比,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完美的将相权分割,避免出现独揽大权的权臣,有利于加强皇权。

至于如果出现党争,会拖延办事效率的弊端,和所有政务全依赖丞相一人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所有政务尽归丞相所掌管,如果这个丞相很有能力,又无私心,能呕心沥血及时妥善的处理好每一件政务,确实可能会比三省六部制更有优势,但纵观上下数千年,能出几个这样的人?

就算出了,这个B还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权臣,总体来说,三省六部制还算是一个比较先进的制度。

在李暹这种懒人看来,为君者,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会用人,懂的御下之道,让别人能够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做事,买卖,就足够了。

君主亲力亲为不仅累,还未必能妥善的处理好每一件政务,像始皇帝那般的千古一帝,每日固定批阅奏章一百二十斤,活活累死在帝位上,也没能让大秦万世永固。

李暹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他不过就是一个有些后世记忆的普通人,跟始皇帝那种千古一帝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别说要他每日去批阅一百二十斤奏章了,如果真要他去处理政务,以他的能力,连一县的政务都未必能够妥善的处理好。

言罢,李暹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目光望向文武众臣,笑道:“不知诸以为,寡人所提的这三省六部制,可优于三公九卿制?”

“诸位可以畅所欲言,但说无妨。”

他所能记得的,也就只有这三省六部,至于三省六部之下,一直到地方等等一系列大小官职,他就说不上来几个了。

毕竟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是对于古代官职有所研究的专业人士,就算让他照搬,对于剩下的那些官职他也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

不过这不重要,他只要提出个三省六部制就行了,剩下的那些,想到什么就再增设什么好了,想不到的,就让贾诩等一干众臣去想法子商议出一套合适的官职。

全场一片安静,鸦雀无声,到了这一刻,这些人总算明白了过来,原来李暹之前成立什么内阁、隔三差五新增一个什么工部、兵部的,原来是早有预谋。

能站在这的,没有一个是酒囊饭袋,就算是那些倒过来的墙头草,好歹也是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能混迹在朝廷中枢,自然各个都有那么一点眼界。

他们中似贾诩、郭嘉等一干顶级谋臣,自然能够看出这套制度的优越性,剩下的一些人虽然未必能有眼界看出这套官职先进的地方,但也从中看到了利益。

内阁成立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内阁掌丞相之权,岂不是意味着丞相之位,从原先的一位,变成了最多可拥有六位?

虽然这权利已经被稀释,不如曾经的丞相之权大,但也是掌握实权,位高权重的部门。

三省六部制对于中下层官员影响不是很大,反倒是给了他们更多上升的空间,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追随李暹最久的贾诩等这样的顶层官员。

按照原本的三公九卿制,贾诩是日后最有希望成为丞相的人选,郭嘉、谢奕等,如果不出意外,日后三公之位也必然跑不了。

可受影响最严重的几人,却在一开始就已经入了内阁,他们现在也已经习惯了,而且又并非是在他们已经身为三公的情况之下硬生生的把他们给拉下来,把他们的权利给分了,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然而就在李暹以为能够顺利完成官职改革之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却跳了出来。

“王上提出的三省六部制听起来确实要更优于三公九卿制,但真的实行之后,具体会如何谁也不知。”

本章完

“三公九卿制虽如王上所言,有些稍显沉疴,然毕竟已经实行了数百年,早已深入人心,且并未出现过什么重大的错漏。”

“贸然改之,恐使天下官员人心尽乱,此乃祸乱之根源,还望王上三思。”

言罢,这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深深的拜倒在地。

“臣也以为太傅所言甚是,祖制不可轻废,况且如今天下未定,轻易擅改祖制恐人心不稳,恳请王上三思。”

“臣也赞同太傅所言,王上好不容易让臣等看到了结束这乱世的希望,臣今日就算是一头撞死在王上面前,也决然不会让王上做出擅改祖制这种不智之事。”

“祖制不可改,恳请王上三思......”

在这个老者的带领之下,陆陆续续又有十数人拜倒在地,他们中有一些人确实是担心擅自改动官职会引得人心浮动,可能引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中也有一些人则是担心改动官职之后,自己可能会混的还不如以前。

这些人要么是一些求稳的保守老顽固,要么是一些别有用心之徒,这些人对自己的能力没什么信心,只想保下自己现有的官职。

李暹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饶有兴致的看着跪在地上的这些人,默不作声,不知在想些什么。

直到反对的人陆陆续续的都站了出来,人数达到三十余人,再无一人站出来之后,李暹才缓缓的站起身,负手来到了阶前,笑意盈盈的看着伏在地上的一众官员。

“恩......诸位的意思寡人知道了,既然诸位想说的都已经说完,那么寡人也来说两句吧。”

“昔日,魏文侯用李悝废世卿世禄制,使魏国傲立于七雄之中,成为中原霸主,孝公用商鞅主持变法,让弱秦成为强秦,始皇帝嬴政,用李斯废分封,首创郡县制,方有今日华夏大地之一统的局面。”

“而当今之世,内有诸侯割据自立,使我大汉河山分崩离析,外有四方蛮夷,缕缕犯境,虎视眈眈。”

“如此大争之世,寡人若依旧遵循旧制,无异于坐以待毙。”

“三省六部制却如诸位所言,真正实施之后,效果到底如何还未可知,但一种新的制度出现,似乎也未必就会一定如诸位所言,引的天下人心浮动,未必一定就会成为祸乱之根源吧。”

“改革官职之事,寡人之意已定,诸位就无需多言了,若是没有什么其他要事,就......散朝吧。”

这些人中或许有一些人是别有用心的自私自利之人,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真的是在替他李暹考虑的人,只是这些人不仅思维受到时代的局限,还因为性格保守的原因,接受不了新事物。

这些人与他也只是政见不同罢了,没必要大动干戈,对他们做出什么罢官免职,甚至是杀了他们那么过分的事情。

“王上......王上三思啊......”

“王上如果执意如此,那臣今日就只能以死劝谏了。”

跪在地上的一众朝臣顿时一阵哀嚎,为首的那名老者更是猛地一下站了起来,痛心疾首,做势就要撞向一旁的柱子。

这些人跟死了爹似的,不知道的可能还会以为谁家死了人呢。

李暹在他的眼中,无疑是一个能够结束这乱世的明主,如今形势一片大好,眼看着横扫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这个时候自家这位王上怎么就突然看三公九卿制不顺眼,要改革官制了。

三公九卿制都已经沿用了数百年,早已深入人心,突然改革官职,必然会引起很多人不适应,一不小心可能还会引起混乱,政令不明,以导致天下动荡,还是在这天下未定之时。

在他看来,自家这位一直以来英明神武的王上,现在可能就是被封王冲昏了头脑,有些刚愎自用了。

他怎么能允许心目中的明主做出如此不智的行为,反正他年事已高,今天就算是撞死在这,也不能让自家这位王上做出如此冒险之举,必须要让自家大王知道,哪怕是如今形势一片大好,也得求稳。

“......”

李暹顿感一阵头痛,轻抚额头,深吸一口气,道:“给我拦住他。”

这个人李暹可不陌生,原太子太傅程秉,师从郑玄,有名的大儒,一代经学大家。

历史上这货应该是被孙权请过去之后,才令了太子太傅这个官职,被孙权任命为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太子,孙权可谓是格外重视这货,只是不知道为何,这货怎么突然成为了这朝中原太子太傅了。

为何与历史上不一样,李暹此刻也懒得去考虑了,反正不一样的多了去了,他也已经习惯了,总之不管他是怎么混到朝中来的,就是不能让他去死就行了。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这种什么大儒,虽然明知道这种老古板是改革路上的绊脚石,但还真不能把他怎么样。

杀了吧,必然会沾的一身骚,而且你心里也清楚,这个B不仅不是有意要给你搞事情添乱,他反而还是一片好心,真的是在为你着想,这怎么杀。

而且这种人还不怕死,你弄死他,他反而还觉得自己是为了信仰而死,死得其所,在这种老顽固的脑海中,信仰高于一切,只要他觉得自己做的对,他能眼都不眨的一头撞死在你面前。

随着李暹一声令下,许褚眼疾手快,在程秉撞向柱子前,将这老头拦了下来。

“你.......”

李暹黑着脸指了指程秉,此时的他真想骂一句,你TM就算是要死,能不能死远点,别死在这,可转念一想,如果真说出这句话来,这老头要是当真了,跑外面去死,那可就麻烦了。

在这还能让人拦着,他要是出了这大门,跑长安城头上痛心疾首的怒喷他李暹几句昏庸,然后一跃而下,想拦都来不及。

况且这种大儒虽然在执政上面,做不了什么实事,但他名望够高啊,影响力大啊,在教书育人方面,可是能影响不少人呢,所著之书,甚至能影响不止一代人。

这要是真死了,还真有些浪费。

换做别人,敢这么给他添乱,李暹早让人把他挂城头上去了,可偏偏是这种大儒,打不得,杀不得,甚至连骂,都不好开口。

想喷却喷不出口,生怕这位大儒再是个玻璃心,被自己一喷给喷死了,李暹愤愤的一甩袖袍。

“来人,给我把这些人叉出去。”

“至于这老太傅,好生的把他给我送回家去,让他的家人给我看好了,这段时间就不要让他出府了。”

本章完

甲胄撞击声响起,一队士卒涌了进来,在一阵鬼哭狼嚎之中,将这三十多个反对的大臣拖了出去,整个大堂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既然诸位没有什么其他异议,就上前听封吧。”

“贾诩、谢奕、郭嘉三人入内阁,封内阁大学士,封阎圃为中书令,封徐庶为侍中,升长安令杜畿为尚书令。”

“封谢安为兵部尚书,封马钧为工部尚书,封糜竺为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