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浪的十七少
而在庙堂之上,一门三候让人羡慕的同时,也会被人嫉恨。
王氏和蒙氏并不一样,蒙氏入秦四代已经彻底融入了老秦氏族之中,而王氏之崛起,却是嬴政荡平嫪毐之乱,王翦才崭露头角,然后才一步步成为帝国上将。
可以说王氏在帝国的根基,完全是建立在皇帝的信任之上,而非拥有庞大的氏族。
但这样也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旦有人违反了帝国律法,王室一门就会全灭。而不会留下什么子嗣后代。
但是王贲以退为进,反而是给王离留下无数的人脉,而世人也只记得他是开国之上将,而不是权臣。王离继承武安侯之后,凭王贲和将闾的交情,也会一门荣耀。
如李斯之流,是不会有这种思维,他只会嫌弃自己的权势太小,所以才会千方百计的让李贽成为太子嫔妃。所求不过是稳固李斯一门在帝国的地位罢了。
毕竟他们都是外来臣子,不是秦人氏族,拥有绝大的权力,才能保持一门之安全。
封侯不封地,等于让他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嬴政想哭又想笑:“难道朕不封侯的主张错了。”
“陛下没错。”蒙毅也笑了:“陛下如果分封诸侯,自然是一代安稳天子,庙堂之上也不会有这样多事,但是诸侯林立,却非中原之福,长远来看,帝国也会和大周一样,王族没有了立锥之地。何其可笑。
一旦王族式微,诸侯并起,天下又回陷入战乱之中。天下聊聊,生灵涂炭。
陛下为了帝国千秋计,废掉诸侯王治,才是最正确的。”
“但是帝国之难,太子之危也由此而来。”嬴政仰首苍穹:“朕十八子,没有了诸侯之想,只能争夺帝位,朝中大臣,没有了诸侯之份,也只能千方百计拉帮结派,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更多的老秦氏族,却想着复辟,难道坑杀了这么多人,还不足引以为戒吗?世上良臣,莫如王氏,只可惜天寿有年,朕不知道还能活多少时日,帮助将闾巩固天下帝位。”
“陛下,何出此不详之言。”蒙毅有些惶恐。
“太子说过,天下何人不死。即便是神仙,也寿命有期。”嬴政大笑:“朕一心求仙,只为延寿,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为了这个帝国,这个天下。
在给朕十年之间,帝国大政深入民心,天下就会从此平静,以将闾之能谋思求变,这个庞大的帝国,也会因此千秋万代,不至于走上商周老路。”
“陛下之心,天日可鉴。”蒙毅笑道:“所以,上天必定庇佑我大秦皇帝长命百岁。”
嬴政哑然失笑:“你怎么和将闾一样,变得油嘴滑舌了。而且也跑题了。现在需要做的事,怎样才能让王贲熄了归隐之心。”
“削权。”蒙毅斩钉截铁道。
“削权。”嬴政讶然看着他:“王贲并无过错,如何削权。”
蒙毅苦涩道:“臣这几日也是冥思苦想,但太子说只有削权,才能救王贲一命。”
嬴政耸然动容:“王贲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蒙毅难过点头:“频阳县令和夏无且十五日一报,臣都亲自看过,每次都一样,武成候郁郁寡欢,少食寡言,每日必去祭拜老将军,回府之后就昏昏大睡。
臣临行之前,曾经召会了夏无且,问他有没有办法医治武成候的心病。”
“夏无且怎么说。”嬴政急问。
“夏无且没有犹豫,只是摇头。臣追问之下,才道,方士不入军,是因为想要治愈心病,需要和武成候心灵交感,但是武成候,乃是军中铁血战将,心如顽石,心智坚毅到了极点,如何能够说服他。”
嬴政皱眉道:“这样说来,王贲是心死了。”
蒙毅一声叹息:“所以臣才急寻太子,就是想要打开武成候的心结,太子和武成候交情莫逆,在战场上生死与共,对王贲的心思一清二楚,所以才开了这样一副古怪的药剂,但是如何削权,却让臣左右为难。王翦一生谨慎,领军做事都是步步为营,即便是欲加之辞,谁敢,谁忍心放在老将军墓碑之上。即便是陛下,也不肯污了老将军贤名。
……
而武成候同样也是如此,即便翻旧账,也难寻过错。找不到过错,就没有削权之名,强行削权,反而会让军中大将人人自危,有心人落井下石,反而会让王氏一门……”
蒙毅脑门子上都冒出了冷汗,现在他才知道,当一个奸臣陷害一个忠良是多么不容易。
你必须费劲心思,挖掘他的罪证,而最难之处在于,既要削权,还不能损害王氏的英名。这种时候,他反而一叹:“如果赵高在就好了。”
嬴政大笑,眼泪却喷涌而出:“小高子精通帝国律法,最善于鸡蛋里头挑骨头,但是,这件事让他来做,却会被无限制的放大,能做不能收。”
蒙毅只能报以苦笑:“这件事,还不能让左相来做,要不然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想当初,你一心治小高子的罪,恐怕也是费尽心思吧!”嬴政笑问。
蒙毅肯定点头:“臣用了两个月时间,将他平生所做之事一一分辨,这才寻到了几项罪名,将他索拿到廷尉府。可惜陛下一念之慈,让臣功败垂成。
臣和王贲本是旧友,对他生平了如指掌,本来以为很难容易,但是细思之下,竟然无法将任何一项罪名扣在他脑袋上。”
第0825章 国之良将
一个斗尽奸佞,披荆斩棘才坐上帝王宝座的皇帝,一个秉性刚毅的内吏上卿,为了挽救一个忠臣良将,争先当昏君奸臣,却不得其门而入。
嬴政当不了昏君,是因为他不屑,想要治罪就必须铁证如山,那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事情他做不出来。
而蒙毅却是因为一身正气,不屑当一个宵小之徒。但同时也钦佩王贲做事严谨。
君臣二人相视苦笑,但更加坚定了不惜一切代价,挽回王贲的心志。这样的忠臣良将,恒古罕有。
嬴政仰望深邃的夜空,轻声一叹。
王翦蒙武的相继离去,让嬴政皇帝第一次感觉到了泰山巍峨却无依无靠的孤独于落寞,甚至他的内心深处,还隐约有了一丝忧虑和恐惧。
对这个乾坤独断的皇帝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
而这也是基于王翦蒙武在帝国兴起的过程之中,和他相互扶持,从来就没背弃,攻楚一战,四十万大军已经是当日大秦一半的军力,任何一个君王都不会这样放权的,但是,嬴政却选择了相信王翦,蒙武。
而这种相信,却是来自于王翦身上那种坚毅笃实加上对政治的智慧。
嬴政早年,步步维艰也步步杀机,王翦选择那时候和嬴政结盟共患难,也注定了他需要含蓄以迂回方式来坚持自己的主张,虽然同样是无法撼动,但王翦特殊的方式,更容易被嬴政接受。
他这一生几乎没有和嬴政发生过任何的摩擦,但也从来就没放弃过自己的主张,而且能够坚持到最后,证明自己是对的。
灭赵之战,坚持迟缓,消耗赵国最大的国力,也让大秦在最后决战中保留了最强的实力。灭燕坚持强战,速战速决,仅仅一个多月,燕国就灭亡了。
而灭楚之战,坚持重兵围剿,步步为营,平定南海,坚持军民一体,民族融合。
他不死谏却坚持自己的主见,而且绝不放弃,最终坚持到庙堂之上认可他的方略。他也能够毫无怨言的全力实施,直至获得最圆满成功。
而王贲却是另外一种做事方式,他曾在将闾麾下为将,也和蒙毅是同泽,三人还是结拜兄弟。
但王贲却从来没借力行事,对他来说,公是公,私是私,分得极为清楚,所以他做事从来就是公事公办。
一旦庙堂之上有了分歧,王贲要么不说,要么就坚持己见,绝不和任何人通融妥协,包括皇帝在内。庙堂之上一旦有了方略,任命他主事,总会绽放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光彩,屡屡创造奇迹。
灭燕之后,将闾远行楼兰,王贲独战魏国,五万军马水淹大梁,二十万大军胁迫齐国投降,建国之后,领十万军卒开建驰道。
他种种功绩,也让嬴政彻底看清了他的秉性,一旦主事,拒绝一切乱命,完全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每一次领命主事,他都是一句话,事不成,臣领全责。
也正是这种特异的秉性,也让王贲从来就不寻求中庸之道,事情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放手,但绝不会秉承别人的意志敷衍。
夜色越深,嬴政的思绪飘的也更远。
在满朝大臣之中,嬴政最喜欢的就是王贲,尤其是他的秉性,在皇帝面前,王贲永远都是最真实的。
上一篇:献给魔王的礼赞
下一篇:创世神提妈的overlord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