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海念三刀
似乎已洞察朱元璋心中所虑,缓缓答道:“主公此虑实乃过于深远,而今首要之事,乃是夺取天下,安定四海。
至于皇陵之安,待大业告成,河山稳固,我们自然有充裕的时间与智慧,来规划一项万全之策,确保陵寝安然无恙。
此等细枝末节,主公暂且无需挂怀,
相信我,时至那时,必有妥善安排。”
那时,正值烽火连天,群雄逐鹿之际,这关乎未来皇陵安全的一席话,便如同那战场上的硝烟,随风散去,
很快就被连绵不绝的战事淹没。
日复一日的南征北战中,朱元璋与刘伯温虽并肩作战,却始终没有机会再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直到那一天,当硝烟散尽,朱元璋终于以大明天子的身份,
稳坐龙椅,成为开国太祖,
按照千百年来帝王登基的传统,构建皇陵一事被立即提上了日程。
按古例,每位新皇登基,首要大事即是为自己选定身后归宿之地,
从寻觅象征龙脉的吉壤,到寝陵的规模设计、风水布局,每一环节皆需精益求精,不容丝毫懈怠。
这不仅是对个人尊荣的追求,更是关乎国运兴衰,是国家最为重要且庄严的事务之一。
朱元璋明白,这一次,他必须为自己的身后事,也为大明朝的基业长青,做出最为慎重且周全的考量。
洪武皇帝在处理完繁忙的朝政后,特地将刘伯温召至偏殿,
两人相对而坐,四周烛火摇曳,映照出皇上面容中的几分凝重.
678 张灵儿:发丘印被毁,就是观山太保致使!!
他缓缓开口,提及多年前的一个未了心愿,
那关于大明皇陵的选址与建造,此等关系国运兴衰的大事,唯有智谋过人的刘伯温,方能胜任这份重责大任。
话语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信任与期盼,
同时也不忘强调,这陵寝的安全必须万无一失,绝不可让任何一丝胡人的贪婪之手触及。
面对皇上突然托付的重任,刘伯温心中虽有一丝意外,
但面上不显,只是眉头轻轻一蹙,随即眼眸中闪过一抹狡黠的光芒,计策已然成竹在胸。
他恳请皇上恩准十日之期,承诺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定会想出一个绝佳方案。
洪武皇帝见状,虽心急如焚,却也深知刘伯温的能力,.
于是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应允,决定耐心等待。
十日时光转瞬即逝,宫墙内外,花开花落,春意正浓。
刘伯温践诺而来,步履稳健,步入大殿。
他先是恭敬行礼,彰显出臣子对君主的敬重之情,而后,从宽大的袖袍中缓缓抽出一幅画卷,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陛下,修建大明皇陵的要诀,皆蕴含于此图之中。”
话音刚落,大殿内一片寂静,众人皆屏息以待,气氛显得格外庄重。
洪武皇帝闻之,原以为这将是一幅详尽标注了风水奥秘的“陵谱”,
心中涌起一阵喜悦,忙不迭地示意内侍接过画卷,亲自展开,准备细细品味其中的玄妙。
然而,画卷徐徐展开,皇上目之所及,却是一幅似乎与陵墓选址毫无关联的图画,其上的内容既抽象又难以捉摸,
一时间,皇上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与诧异。
他微微侧首,目光重回刘伯温身上,用一种充满了好奇却又不失威严的语调问道:“刘爱卿,你这图中所描绘的,究竟蕴含着何种深意,何等玄机呢?”
此刻,大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这一问一答之间,等待着刘伯温接下来的解答。
刘伯温恭敬地俯身,语气诚挚地向皇帝奏言:“陛下容臣细禀,修缮皇室寝陵,此乃国之大事,非同小可,
涉及龙脉安危与皇家气运。
微臣自知才疏学浅,虽竭尽全力,仍恐有负陛下厚望。
其间若稍有差池,所引发之责罚,实乃万死而难以赎罪,臣惶恐不安。”
言罢,刘伯温话锋一转,透露出一丝神秘:“然臣近日得闻,有一奇人,
此人不仅身怀异术,通晓天文地理,更兼有超凡入圣之能,定能胜任修建皇陵之重任。
只是此人乃深山隐逸之士,不问世事,恐怕会借由遁世之名推辞不来。
为此,臣特地准备了一幅画轴,待将其召至宫中,先以言语明示朝廷之诚意及工程之重大,
而后无论他作何答复,但凡展露此画,其内含玄机必能触动其心,使其不敢轻言推托。”
听闻此言,洪武皇帝目光闪烁,心中既好奇又半信半疑,终是决定一试,
即刻吩咐下去,派遣快马加鞭,务必请得这位被刘伯温赞誉有加的“高人”进京。
此人名为“封王礼”,平日里隐身于巴蜀的崇山峻岭之间,以外人难以理解的方式烧炼铅汞,探索仙道。
不仅如此,他还常常涉足古老墓葬,
进行一些颇为隐秘的“倒斗”活动,
其目的之一,便是搜罗世间难觅的“丹砂异书”及蕴含古代智慧的珍贵遗物,借此探寻长生不老的秘诀。
封王礼被急促的宣召之声惊扰,心怀忐忑地步入金碧辉煌的金殿之中。
阳光透过精细雕琢的窗棂,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却丝毫未能驱散他心中的阴霾。
当他得知自己被赋予的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修造“皇陵”时,一股不安瞬间涌上心头。
自古便有言,“伴君如伴虎”,
这样的任务背后隐藏的风险,如同利剑悬顶,稍有不慎便是身首异处的结局。
封王礼的眉宇间闪过一抹犹豫与畏惧,他怎敢轻易应允?
于是,他急忙找了个借口,谎称自己对古老的“葬制”以及神秘莫测的“寻龙”之术一窍不通,
试图以此为由,摆脱这份沉重而又危机四伏的“皇差”。
洪武皇帝的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他嘴角勾起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似乎一切尽在他的预料之中。
随后,他轻轻点头,示意身旁的侍从将一幅画卷缓缓展开,置于封王礼面前。
画卷之上,一片险峻巍峨的悬崖峭壁跃然纸上,那些悬崖如同大自然最锋利的刀刃,直插云霄,令观者不禁生出几分敬畏之心。
在这绝壁之上,竟悬挂着数个神秘的“悬棺”,
它们宛如古代先民对生死超脱的理解,静静地守望着尘世。
封王礼凝视着画中的每一处细节,脸色逐渐变得苍白,那双曾经镇定自若的眼眸此刻却充满了不可置信的恐惧。
画中的景象生动至极,几位面目狰狞的盗墓贼在悬崖峭壁间穿梭,正进行着一项禁忌的行径。
其中一个身形剽悍的盗墓贼,正费力地挪动一块布满岁月痕迹、松皮粗鳞般的棺材盖,显然,那是他刚揭开的古老棺木;
而另一名盗墓贼,技艺高超,几乎是以命相搏,他紧贴在垂直的岩壁上,手中握着坚韧的绳索,
小心翼翼地套在棺内一具干瘪古尸的颈部,用尽力气,竟使那早已沉睡的历史遗骸缓缓坐起,
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现世之人对峙。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让封王礼瞬间惊惧交加,
他双腿一软,不由自主地跪倒在皇帝御座之前,
额头触地,声音颤抖地恳求道:“皇上恕罪,草民无知,罪该万死!”
在这一刻,封王礼深切体会到了皇命难违的沉重与恐惧,
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卷入了一场远超乎想象的宫廷风云之中.
679 张灵儿:四大盗墓门派的公敌,观山太保!!
在幽暗潮湿的墓室内,微弱的火光摇曳不定,将四周古老的墙壁映照得斑驳陆离。
两个身形瘦削、身手敏捷的盗墓贼正小心翼翼地蹲伏在一口巨大而古老的棺材旁,
他们的脸上混杂着紧张与贪婪的神色。
从那棺椁中,他们缓缓抱出一块块奇异的“骨甲”,这些骨甲泛着幽幽的白光,
表面刻满了繁复神秘的“星图”与古老而扭曲的“蜗虫古篆”,
似乎蕴含着不为人知的古老智慧与力量。
画幅的一侧,以苍劲有力的笔迹标注着“观山盗骨图”五个大字,每个字仿佛都有生命般,在昏暗中微微颤动。
封王礼凝视着这幅图,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震撼与不安。
画面上细致入微地描绘着一场盗墓的场景,那墓穴深处的幽暗、盗墓者脸上的紧张与期待,以及那从棺中取出骨甲的瞬间,无一不触动着他.
更令他震惊的是,
图中的主角,那些盗墓者的行为,竟然与自己家族的先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封家,一个在当地享有极高声望的豪族,世代居住在巫山那片被称为“棺材峡”的险峻之地。
那里的峡谷幽深莫测,悬崖峭壁如同被巨斧劈开,隐藏着数不尽的“悬棺”,每具棺木都似乎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封氏的现任当家人通过在“棺材峡”中的一次次探险与取宝,收获了大量的“天书异器”,
这些奇珍异宝不仅为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为他们揭示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秘密。
家族成员因此痴迷于探索古老知识的边界,
特别是对那传说中能够掌握天地奥秘的“炉火之术”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与追求。
时间流转至元末明初,封家的血脉传承到了封王礼这一代。
他自封“棺山太保”,凭借着家族世代相传的“棺山指迷术”,能够洞察古墓之秘,识破自然与鬼神设下的重重机关。
封王礼表面上虽是一方富豪,但其家族对于盗墓的兴趣远不止于金银财宝,
他们更渴望得到的,是那些埋藏于帝王贵族陵寝中的古卷秘籍,那里或许藏着改变世界、乃至超脱凡尘的力量。
此时此刻,面对这幅“观山盗骨图”,
封王礼的心中既有对祖先壮举的自豪,也有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无尽渴望。
正当刘伯温暗自思量,心头犹如翻江倒海之时,
他不禁额间渗出细密的汗珠,以为那不为人知的秘密行动终究是触怒了天威,
一场灭顶之灾即将降临家族,而此事外人无从知晓,
这无疑透露出皇上身边藏龙卧虎,那位“高人”对“棺山盗墓”的内情恐怕已是了如指掌。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
刘伯温只能强作镇定,依照洪武皇帝的旨意,倾尽所学,精心规划那座将要承载皇族荣耀与秘密的陵寝。
刘伯温,在朝廷多年,早有归隐之心,渴望远离朝堂纷争,享受几分田园之乐。
然而,修建皇陵这一重任却似一副无形的枷锁,紧紧地束缚住了他的步伐。
在这份无奈之中,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向远方,忆起江湖中有一支名为“棺山太保”的神秘队伍,
他们不仅深谙陵墓布局、遁甲之术,更在寻龙点穴方面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造诣。
于是,一个念头悄然浮现,他决定将这份“皇差”委以他们,以此为契机,或许能为自己挣得一线脱身之机。
在呈递奏折时,他刻意回避直接提及盗墓之事,
只将那份藏着天机的画卷轻描淡写地称为“观山盗骨”,巧妙掩饰了真相。
封氏一族,世代研习奇门遁甲,行事风格诡谲多变,常人难以揣度。
他们通过研究古骨与甲片,掌握了大量失传的风水秘法,对于陵墓的构建与选址有着独到且精准的理解。
当封氏一族展现出超凡的技艺,使得皇陵的设计方案几近完美,
洪武皇帝龙颜大悦,特赐封王以隆重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