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枚有趣的土豆
那里开辟了一个戏剧相关的新版块。
可以预见的趋势,资料库将会成为观众判断一部作品值不值得看的重要标准。
而现在里面只有观众打分,缺少专业性强的评价。
这正是他们擅长的。
图尔特爵士向理事会成员们详细介绍了他的计划。
让评论家们集体在网络上发布内容,通过他们的专业优势,建立一个与资料库中观众评分不同的评价体系。
要让以后的人们在讨论一部作品是否优秀时,一定把观众评分和专业评分作为两个重要指标。
如此一来,创作者们为了获得好评,就必须与戏剧公会打好关系。
再把原来的戏剧公会年度作品奖,扩展成年度作品奖,为一年内的所有影视戏剧评奖。
这个奖项将会是大众最认可,从业者们都追求的最高荣誉。
有评奖,就又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戏剧公会从此由一个运营剧团的组织,转型成评价剧团的组织。
至于苦哈哈地创作,排练,巡演,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就送给新公会吧。
他们要赚更容易的钱。
而实现这个计划的前提就是话语权,一定要掌握评价的话语权。
听完他的描述,副会长不太确定地问:“那我们现在要赞扬《控方证人》?”
“当然不是!”图尔特爵士激动地说。
“我们要更强烈,更彻底地抨击这部作品,我们的评论家要在网络上驳倒那些赞扬这部作品的人。
“我们要驯化观众!”
他神态有些魔怔地说出如果被观众听到能保证他身败名裂的狂言。
“普通人是没有分辨能力的,他们需要精英的领导,我们来做那个精英,要让他们追求我们的审美,认可我们的标准。
“只有这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掌握评价戏剧的话语权,不!不只是戏剧,是对所有类型文艺作品的话语权。”
在图尔特爵士的构想里,戏剧公会已经转型成文艺评价的绝对霸权帝国。
就像在纸媒上实现的那样。
不过更权威,更有影响力。
他将作为这个帝国的统领,手握分发奖项,引导审美,控制作品风评的至高权力。
从来没有想过,也许观众们会产生自己的判断,而与观众喜好对立的过程,就是公信力逐渐消磨的过程,直至彻底崩塌。
同时一头好事的红龙,一定会给这个崩塌的过程,小小地加个速。
自负让他忽视了风险。
“这么做,真的能行吗?我担心会激起大众的反抗情绪。”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秘书,负责地说出他的担忧。
不过心里已经开始谋划下家了。
“当然能行,也必须能行。”
别人恐惧他贪婪,图尔特爵士语气肯定地说。
“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案的话,现在就开始行动吧,时间不等人,朋友们。”
对不起,请假一天
今天码了删,删了码,在电脑前坐了一整天,最后也没写出完整的一章。
只能请假一天,调整下状态,十分抱歉。
我回看了一下那两章,只能说大家差评很对,确实写得一坨。
但是当时自我感觉良好,自己没看出来,应该是陷入了自嗨,没意识到大家读的时候观感会乱得一批。
我有罪,我检讨(ㄒoㄒ)
就当作者中秋也放一天吧。
大家中秋快乐。
第192章 清算时刻
“他们怎么能这样!”
芙琳怒气冲冲地走进卓戈的办公室,高跟鞋跺在地板上发出霸气的声响,让卓戈恍惚间还以为是班主任来了。
脖子不受控制地往后转,想观察一下后门的窗口有没有一张暗中观察的阴森面孔。
诶,忘了办公室的后门就没窗口。
芙琳顺手拿起桌上的水杯,吨吨吨了一大杯凉水,胸口随着喘息一起一伏。
卓戈很好奇是什么事让芙琳这么生气。
上次见她这么激动,还是她在举办“打破相框”画展时。
就是她和其他美术同好们对于绘画脱离写实风格的探索作品展。
举办了几次,每次都会被推上艺术评论界的风口浪尖。
赞美与反对声都有,不过大多数都是沉默的看客,在等两方争论出个结果再站队,到时候做最懂艺术的那个。
卓戈去看过,芙琳和她的同好们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已经快把印象主义弄出来了。
然而在上次开展时,有个不知道从哪来的人,趁着深夜把一颗烂橘子粘在空白的墙上,还在旁边伪造了芙琳的署名。
那天芙琳一觉醒来,代表作多了一个烂橘子。
气得她当场炸毛,不对,龙不会炸毛。
气得她当场炸鳞。
结果那颗烂橘子还受到不少业内好评,什么打破传统美术思维的窠臼,是艺术形式上一次大胆的探索,展现了创作者无限的创新精神与自由的想象力……
后来那颗橘子还被人买了,卖出15金币的高价,堪称史上最值钱的橘子。
买家在围观之下当场把橘子给吃掉,评价是有点酒味。
卓戈愿称之为画展上的绝世好活,最符合打破相框主题的一次,他甚至怀疑烂橘子就是买家偷偷粘那的。
芙琳也是这样怀疑的,但她不认为这是个好活。
所以向买家提出决斗申请。
买家也是个体面人,转头就跑,一点不带犹豫的。
“谁们怎么了?这次有人在你的画展上粘香蕉了?”卓戈随口问。
“谁和你说画展啦!”芙琳现在一听到画展粘水果就应激,“是戏剧,《控方证人》,网上的评价出事了。”
芙琳讲述了她刚才的遭遇。
在新戏剧公会开始公开招兵买马,势要取代旧组织后,卓戈集团赞助的另外两家剧团,牧马人和混种巨兽立刻响应,跳槽加盟,并将《控方证人》带到双塔城。
今天正是这部剧在双塔城的首演。
芙琳作为本地文艺圈名流,自然要支持一下,所以邀请了很多圈内人士,一同观看。
在开场前,她把这部剧吹得天花乱坠,虽然她还没看过,但这就是对卓戈的信任。
然而很快就发现,邀请来的人表情都有些尴尬,对于她的赞扬,也只是礼貌性地附和,对演出并不感兴趣,甚至有点嫌弃。
更让芙琳莫名其妙的是,剧院中普通坐席上座率很满,包厢却空了不少。
这很不正常,通常一出新戏剧在城市里首演的时候,总会有不少有钱人来凑热闹,就算不感兴趣,也要来看看。
谁要是连新的艺术热点都不了解,是会被其他富人嘲笑的。
观看到演出结束,被芙琳邀请来的人也没太大反应,象征性地鼓了鼓掌。
谢幕时,包厢里只有芙琳自己起立向剧团致意。
把她整得都怀疑自己的审美了,她看得还挺投入的。
很久没看到过这么有趣的剧本,表演和舞台效果也相当过关,没道理反应这么冷淡。
直到散场后,一位和芙琳关系很好的画家才告诉她,最近这部剧在戏剧界的评价相当负面,大家也不能表现得太喜欢。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诡异,评价好不好和自己喜不喜欢之间按理来说关系不大。
毕竟审美是个很主观的玩意儿,自己喜好就是第一标准。
但对于圈内人士来说,不行。
这是一群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追上圈内标准的人。
衣着样式,娱乐方式,乃至应该“喜欢”吃什么,都有一套规则。
你爱啃鸡爪?不行。
那是穷人才喜欢吃的东西,你也喜欢就是没有品味。
同理,喜欢一部主流评价不好的戏剧,也是没有品味。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化装舞会,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必须一直迎合派对主题。
听好友这么一说,芙琳便想看看主流观点到底是怎么批评的。
如果说的有理有据,就当学习,戏剧也不是她的专业领域。
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好几个针对《控方证人》的差评直接挂在热搜上。
撰写者一个个的头衔都贼长。
什么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旅行家,文学研究者,神学大师,剧院管理,戏剧公会认证评论家。
以上一整串是一个人的头衔。
批评的题目也十分不得了。
《细数〈控方证人〉十宗罪》
《是谁要毁了戏剧的未来》
《披着悬疑外衣的闹剧》
《大众失去审美能力了吗?》
……
主题思想总结起来都是一句话,我差评我有理,你喜欢是你品味不行。
作为一名创作者,芙琳向来很看不惯这些以批评为生的人。
因为她的艺术尝试也遭受过这样的待遇。
关键是只批评没建议,觉得这样不好,那怎样才是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刻,芙琳已经和新戏剧公会狠狠共情了。
然而在仔细看过那些差评后,她发现尽管指出的问题各有不同,甚至互相矛盾,但写作手法高度一致。
充斥着断章取义和曲解。
还有令龙摸不着头脑的上价值环节,诸如最终正义需要靠私刑实施,是在展现不好的价值引导,应该拒绝这种文艺作品……
就像是拿到一套写作模板后,各自往里面填充内容。
中间还有不少剧情错误,只现场看过一遍的芙琳就能很轻松地发现。
绝对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芙琳觉得自己发现了个不得了的秘密,于是急匆匆地来找卓戈。
“肯定是戏剧公会干的!”她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
“哇,真棒!我都没想到呢。”卓戈用一种幼师夸孩子般的语气称赞道。
上一篇:宿敌是不可以变成妻子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