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世界穿越之旅 第410章

作者:炮击型扎古

而驱车离开的艾利克斯,则在开出去一段距离后,停车关灯熄火。

从后车座的雨布下方拿出钩爪发射枪和装着其他装备的挎包。

这些东西,都是他在PLANT的时候,偷偷从军械库里毛来的,藏在平板的空间内的。

就算被发现,也只会被认为是扎夫特派人前来侦查。

举起钩爪发射枪,向着面前的这栋格纳库顶端瞄准,然后射击。

钩爪牢牢的勾住房顶后,他利用快速升降器将自己拉上屋顶。

成功上到房顶,他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趴在房顶上,拉下头上的夜视仪,首先确认有没有守卫和警报系统。

随后他才小心翼翼的爬向前方,用比乌龟快不了多少的动作,耗费相当的时机,他爬到距离格纳库房顶另一端大约50米的距离上停了下来。

借助通风口的掩护,他蹲起身子,微微探头,向着远处G计划格纳库房顶进行暗中观察。

虽然计划保密,但是为了不过分引起注意,对方并未安排超规格的守卫力量。

确认对面房顶没有人后,艾利克斯才起身猫着腰快步来到房顶边缘。

两座格纳库之间的距离足够四辆卡车并行还有富裕空间,显然依靠钩爪通过这段距离,风险太大,好在艾利克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从背囊中掏出了一具单兵飞行器披挂在身上。

确认固定好以后,启动喷气推进装置,然后猛然间跃起,将自己硬生生拔高,跳过了这段距离,落向了对面的格纳库房顶。

在即将落地之前,再次启动推进器反推减速。

作为一个老兵,他使用这种设备非常在行,一年战争就没少用过,因此当他降落的时候,并没有发出太大的声响。

落地第一时间他快速移动到掩体后,然后警惕的扫视了一圈周围。

大西洋联邦似乎也没在房顶放置警报装置的样子。

他小心的摸到了进出房顶的出入口,轻轻的抬了一下,发现被锁住了。

于是他立刻转身,找到了通风口。

拆下挡板,他并没有选择自己钻进去,虽然这空间足够他下去。

可鬼知道自己下去以后,还能不能上来。就算上来,到时候这房顶上是不是站满了大只佬也不确定。

所以为了自己的屁股着想,他必须使用其他的侦查方式。

第21章 五台G系列

不过他并非没有办法侦查,他取下了和平板配套的微型无人机,操控着这个小东西。

慢悠悠的飞入通风口,果然在通风道内有着横七竖八的红外式触发警报器。

以人类的体积,是绝对避不开的。不过对微型无人机来说,穿过并不困难。

有着蜜蜂外形的无人机振动着翅膀,轻松躲过了红外线,然后从通风口挡板缝隙中穿过,进入了格纳库内部。

透过复眼式结构的摄像头同步画面,艾利克斯清楚的看到了内部忙碌的景象。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躺在桁架吊车上的一台MS。

从头部和躯体式样来推断,这应该决斗高达。

决斗高达,编号GAT-X102,是大西洋联邦G计划的首台MS。

虽然在五台G中,属于看起来最没有特色的一台。

但他是X100系列框架中,最标准的通用机型,也是全系列机体的第一台,可以称为是母机,其意义和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正是以这台看起来中规中矩的MS,联邦军后续发展了中长距离炮击型X103暴风,携带多套可更换装备的X105强袭。

后续量产机虽然以强袭为蓝本,但是也能看到很多决斗高达的影子。

且根据X100骨架,进而演化出了近战特攻型X207迅雷,以及使用可变骨架的X303圣盾。

此刻,这台MS,正安静的躺在桁架吊车上。

趴在格纳库上横梁上的无人机镜头放大,让艾利克斯仔细的观察着。

根据这台机体已经全身着甲的状态来看,已经基本完工了。

按道理说应该进行实际测试,但联合军为了不暴露机体存在,计划是等5台G全部完工后,统一用大天使号送回月面基地进行测试工作。

因此海里欧波力斯这里进行的,只是建造工作。

确认完毕这台后,艾利克斯又操纵无人机飞向了下一个台桁架吊车。

这台车上躺着的,是同样已经完工的X103风暴高达。

作为第二台被制造出来的G系列机体,暴风高达设计之初的定位就是远程重火力支援单位。

而且因为只考虑远距离战斗,甚至没有配备和决斗一样的光束近战武器和盾牌。

如此极端的定位,使得这这台机体必须注意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要有队友的配合与掩护。

但是暴风高达也并非完全没有近战能力,腿部和背后的多组推进器,使得即便被其他MS近身,也具备极高的机动性。

而不至于因为过于笨拙而成为对方的战绩。

虽然没有装备光束军刀,但根据坊间传言,暴风其实有一柄,XM404实体斩舰刀‘大满贯’,可这并未得到证实。

至少艾利克斯现在并没有发现桁架吊车上,有那把实体斩舰刀的影子,也可能是被存在其他地方。

除此之外,暴风的肩甲两侧,各装备了一具6联装导弹发射器。

暴风的主武器,是挂在背后的两把完全不同弹种的长射程火炮。

右肩后方的是350㎜电磁炮,发射实弹。

左肩后方是94㎜高能源收束光线来复枪,发射光束。

两门不同的火炮主要是用来面对不同的任务需求。

并且这两门炮也可以凭借组装成为一门使用。

当光束炮在前的时候,就是超远射程脉冲光束炮。

电磁炮在前的时候,就是对装甲散射炮。

虽然是一门实弹一门光束,但是两门火炮均为耗能大户。

为了保证电池能够跟得上消耗,机体内部还额外加装了专供武器使用的备用能源。

并通过腰部的连接器与武器直连,不但能够提供更长的续航,也保证两门武器不会轻易脱手掉落。

同时为了保证机体的射击精度,机体全身各处的探测器都得到了强化。

不仅是双眼,头部天线前方也有凸起的探测模块。

腰部前方也有一组双联观瞄系统,以保证即便是在中子干扰情况下,该机体依旧能够有非常高的射击精度。

挨着暴风的第三台桁架吊车上,正是X105强袭。

从外观上来看,强袭似乎和决斗一样。

其实和实验性质的第一台决斗不同,X105强袭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单机面对不同战场的可能。

因此采用了可换装背包功能,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尤其是方便热插拔的背包对接,特意将背后的主推进器设置到了接近腰部的位置。

而决斗的背后主推进器,则依旧位于背后中央,显然不具备强袭一样的快速换装能力。

这点在决斗增加尸装附加装备后也能看出来,决斗的装备必须在格纳库内进行更换,战场上只能‘爆甲’。

强袭在裸机状态下,自带武器只有头部的豪猪阵火神炮,和腰间的破甲者战斗短刀。

而决斗则没有破甲刃,但背后自带两把光束军刀。

因此从定位上来说,强袭高达实际上比决斗的实战性能要更强一些。

另外两台桁架吊车上的机体,则还处于零件状态。

大致能分辨出是迅雷和圣盾。

相比较前三台以X100系列框架发展的机体。

X200系列的迅雷,和X300系列的圣盾,不但在结构上更复杂,而且功能也更多。

所以进展速度慢,并没有出乎艾利克斯的预料之外。

尤其是X300系列骨架的圣盾,可以说是G系列5台机体中,最复杂,操作要求最高的机体。

以至于在后来的联合军根据G系列机体简化量产中,就连使用幻象粒子的迅雷,都有N短剑系列量产。

而X303圣盾,则没有任何量产机。只是根据其可变性结构,生产了数台高性能机体。

这证明X300系列骨架确实优秀,但是也确实存在操作和量产上的困难。

除了这些完工和未完工的机体外,周围还有一些运输货柜,显然是用来存放备用零件和武器的。

不过没有见到具体的零件加工,想来应该是在另外一座格纳库进行的。

艾利克斯看着无人机的画面,低声自言自语道。

“有趣,联合军看来是想要等大天使号完工后,直接用这艘战舰将5台G一次性搬运到月面基地。”

虽然这样做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被扎夫特发现,但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行为,在他看来,无异于风险极大。

一旦大天使号出航,此时占据宇宙间主动权的扎夫特必定会派出大量部队阻击这艘飞船。

除非联合军有再赔上1-2支舰队的决心,来掩护这艘船。

否则就算没有克鲁泽率队来袭,地球联合也不可能轻易的从L3宙域用一条大天使,就将5台G安全送到位于月面的基地的。

“嗯?”

就在他准备收回无人机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刚刚盘问自己的玛琉。

她正在和身穿工作服的技术人员交流着什么。

于是他操作无人机小心翼翼的降低高度,试图窃听对方的谈话。

此时他们正站在强袭高达的桁架吊车旁边,蜜蜂形状的无人机轻巧的降落到了桁架上方,居高临下的盯着玛琉。

“嗯,这高达真大,哦不,是这高达真白。”

艾利克斯由此考虑一个哲学问题,玛琉平时走路的时候,看得见脚下么?

晃了晃脑袋,他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们的对话上。

“PS装甲的测试工作进展如何了?”

技术人员摇了摇头。

“虽然成功安装到了决斗,暴风和强袭上,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玛琉对此显得并不意外的样子。

这种被称为相转移装甲的PS装甲,是由奥布海里欧波力斯工学院的莫里斯.盖尔教授提出的,并且由同校的加藤教授参与其中。

这也是为何,大西洋联邦会选择与曙光社进行合作,并且将G系列机体在海里欧波力斯制造的原因之一。

关于PS装甲的研发,除了上述两位教授外,玛琉.拉米亚斯上尉,也是研发小组的成员之一。

而这个加藤教授还是基拉的老师,因此作为苦逼学生仔的基拉,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到了PS装甲的工作中。

并且在后续参与到了G系列OS的编译工作中。

“把问题汇总给我,我去和教授们商讨。”

“是!”

随后他们就走开了,而借助无人机听到他们交谈的艾利克斯也明白了,原来现在的情况下,这几台机体的PS装甲还不能完全正常工作。

PS装甲作为5台高达标志性的防御装置,可以说要不是一开始有这套装甲,玛琉和基拉在强袭上就要被米盖尔轻松干掉了。

所谓PS装甲,是通过电压激活由超导材料制造装甲,使其产生高度防御力。

启动之后,对于实弹和实体刀剑的防御性,达到一种不讲道理的程度。

即便是破甲弹甚至电磁炮发射的高速弹丸,都无法击穿这面犹如叹息之墙一般的装甲。

PS装甲未启动状态呈现金属灰色,而且易于维护,启动后根据电压的不同,呈现不同颜色。

基本上颜色越深,防御性越高。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同样是一个耗电大户。

尤其是中弹情况下,中弹部位会加速电力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