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613章

作者:爱开小差

  跟着眼前这个披甲将军入城。

  吕琯一入城就开口道:“虽然你是诚心相向,但毕竟你是叛军之将,得罪了。”

  邱浚双手负在身后,被绳索捆绑,身上的武器也是一并被拿走。

  一路被押送到了总督府。

  晋王坐在主座,有些好奇这个在模拟推演里掀起动乱的关中乱军之首为何突然放弃了抵抗。

  “罪将邱浚拜见殿下。”邱浚在这个时候同样紧张,虽然做足了功夫,但是他心里还是畏惧死亡的。

  “你就是搅乱关中不平的叛军头领?”晋王上下打量了一番。

  “怎么不负隅顽抗了?”晋王说到这里的时候,语气之中甚至有些惋惜,就仿佛是一套战功就此烟飞云散了。

  “罪将自知不是对手。”邱浚很是谦卑地说道:“此番投诚,也是听闻了晋王殿下是一个明辨是非,雄才大略的贤王,故此甘愿拜服。”

  晋王听到这话,嘴角微微上扬。

  “我并非投顺朝廷,而是投顺殿下您啊——”邱浚紧跟着又道。

  晋王脸色一板,“汝这是何意?可知祸从口出?”

  这话,她晋王可接不了,被有心之人知道了,怕是要说她乱臣贼子了。

  “这是罪将的真心实意。”邱浚认认真真地说道:“臣在关中常常听闻殿下您在雍凉的义举,故此知道了殿下的为人。”

  “当下朝野内外,大多腐败不堪,我等实在是难以继日,因此而反。”

  “直到殿下来到关中,便有了追随明公的想法。”

  面对邱浚半真半假的话,晋王很是坦然地接受了邱浚的来意。

  其实,除了说她晋王贤明以外,这个邱浚其他的话都是不是真话。

  通过模拟推演,晋王也知道他没有说出实话来。

  至少他是同韦家一起密谋的叛军,而不是真的因为民不聊生而反的起义军。

  但不重要。

  先稳住局势更重要。

  毕竟在城外还有一万多从贼的叛军,晋王手快把邱浚给砍了,谁知道外面的叛军还能闹出什么事情。

  至于怎么收拾邱浚?

  没了兵权的他,晋王随时都是能收拾的。

  他唯一的取死之道,很简单,就是没有说出谋反的实话。

  要是肯交代清楚的话,晋王未尝不能留他一命。

  不得不说,这相当于是白送了将近一万的兵源,虽然军纪未必很好,但这些都是可以训练和调整的。

  晋王是真没想到自己来到此处还能白赚那么大的收益。

  看着邱浚潸然泪下,真挚动人的投诚之语。

  晋王自然是逢场作戏,将计就计地摆手道:“邱将军果真义士也。”

  旋即压低声音走到吕琯的身旁,对着他低声道:“你派人去查查邱浚的底细。”

  “看看他到底干净不干净。”

  说完这话。

  晋王朗声道。

  “至于邱将军呢,你还是留在城中静待消息。”

  “我会派慕容将军去城外督察归顺我大晟的诸位义士。”

  要是能顺利吃下这一万人。

  她晋王这次可就真起飞了。

  关中这一趟,她算是来对了!

  说是赚得盆满钵满都不为过。

第579章 陆成安回京再会正英帝,一个老父亲的咬牙切齿。

  陆成安有些意外会出现这种情况,但细想下来,又觉得没有那么的意外。

  这就像是一种蝴蝶效应。

  不同时机,不同状态下的人,判断同样也是不同的。

  模拟推演里,邱浚和韦家的互相照拂,是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滋养了邱浚的野心,锤炼了邱浚的能力,拓展了邱浚的眼界。

  当他手下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没办法操控手下人的行为,这支军队犯下的恶行越来越多时,他清楚自己没办法投降,没办法诏安,大晟王朝很难容得下他。

  那么给他的选择,就只剩下了对抗到底这一条路。

  但现在支撑邱浚的最大助力韦氏被轻松铲平以后,他就没有那么多的机遇和境地让自己去进行过多的思考。

  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吕布若是杀了关羽,那么在这以后就没有威震华夏的关将军。

  而是一个永远在历史上一笔带过的无名小辈,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本事的还是没有本事的。

  所以,不同时间线下,不同的选择出现的结果同样都是不同的。

  邱浚主动归降,就属于是其中的一种概率事件。

  唯一不知道的是引起这个归降的变量是什么,但肯定是有什么事情促进了这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

  大体上,这是一件好事。

  降低了没必要的损失,可能对于那些将军而言是少了一份军功,可是因为战事而出现的间接甚至是直接的损失是没有了。

  陆成安认为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他唯独就怕的是晋王因此而飘飘然。

  毕竟这是不费一兵一卒,就收编了近万的军队,即便这个军队里头是有水分存在的。

  但这个,倒是陆成安多想了。

  晋王多少也是能猜到邱浚为什么不愿意归顺大晟王朝,却愿意归顺于她。

  这几乎一看就能看出来,现在邱浚这个身份,能保住他的人只有身份更为尊贵的权贵。

  他犯下的是形同谋反的叛乱。

  邱浚这是认为她晋王有夺嫡的野心,觉得自己还有些价值,连人带着这些叛军一块儿卖给了晋王。

  晋王不否认自己的想法。

  她是想当皇帝的。

  可是晋王又没有像邱浚想的那么‘坏’,为了皇位可以做到不择手段的程度。

  她晋王接受邱浚的投顺,仅仅是因为他少浪费了晋王很多平乱的功夫。

  晋王已经不是那个为了军功而征战,为了表现而表现的大晟亲王了。

  她的思维比过去成熟了不少。

  在接受了邱浚投顺的军队以后,她让慕容师和吕琯立刻打散整个队伍的编制。

  并送他们和家里人团聚,将韦氏族中抄出来的东西用来安置这些归降将士的家室。

  打散编制是为了方便管理这些人,避免他们形成小团队,发生军纪散漫的情况。

  同样是防止再次发生头脑一热的叛乱,看似是恩赏、照顾,但也是变相地拴住这些叛军的士兵。

  等到这些人安顿好了,晋王将关中的情况做个折子上奏给父皇。

  该处罚的人,怎么处罚,该恩赏的人,怎么恩赏,晋王都如实上报。

  晋王原先的想法是她在关中这边先治理起来,直接将关中的风气来一个先斩后奏的清扫。

  但考虑到自己并不是就藩在关中的亲王,这种僭越的手法,极其容易被愚钝的父皇所忌惮,那可就太不讨好了。

  而在收编了这支叛军的第二天。

  汉王的人到了。

  陈济不光是带着自己的亲卫,还有汉王一路上临时征召的民兵一同赶到。

  由于步卒居多,这就导致陈济所率领的军队姗姗来迟。

  等到陈济到西安城的时候,事情早就被晋王处理的七七八八了。

  而汉王为了让陈济快马加鞭赶到战场,是让陈济自行带领骑兵过去。

  她指挥着行动较慢的步卒随后赶到。

  但陈济考虑到汉王的安危,坚持要一同到场,这才让汉王来得有些缓慢。

  可与其说是汉王来得慢,不如说晋王来得太快了。

  将门出身的晋王身体素质实在是太好,她的行动是日夜不停地快速移动,驾驭着快马,着实是纵横千里。

  汉王对此很不甘心。

  虽然她已经动用了手上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但还是让晋王抢先了一步。

  她非常害怕陆成安认为她并不重视他。

  等到汉王入城的时候,晋王已经是露出了‘开怀大笑’般和睦的笑容。

  她的脸上就差没写着——‘怎么姐姐你才到啊?’的戏谑。

  比起行动力,比起速度与效率,晋王是没在怕的。

  事实上,再不在这种地方上积极起来,汉王就真靠着名正言顺这一套顺风顺水地平推了。

  现在她们是正式进入了内卷模式。

  比的就是谁办得事情更好,比的就是谁办事的效率更高。

  其实,最该管理关中这些事务的人,是正英帝派遣过来的钦差大臣。

  但是在两个卷王面前,他们无比正常的行车速度看起来就如同蜗牛一样缓慢。

  等到他们到了关中的时候。

  马上就拔剑四顾心茫然了。

  因为该做的事情,晋王和汉王已经给他们全部铺平了,这样的效率,一度让人怀疑这里面是不是做了手脚。

  是不是有冤假错案在这其中,所以办事的效率能那么快?

  而陆成安则是在观察第三批到场治理关中的秦勤父子,不过,他主要观察的是秦勤的儿子秦要愚。

  严格来说,这人是陆成安的政敌,而且不是党外政敌,是党内的政敌。

  这个人设计害死了俞士敏。

  但他的最终目的是想要引起陆成安为代表的权臣集团和地方乡绅的矛盾激化。

  如果他真的是为苏为溯,为他的那个儿子考虑的话,这个人是忠臣,哪怕他目的未必那么单纯,可能还有一定获取权力的想法。

  可晋王就没那么多的想法了。

  无论秦要愚出于什么视角,什么角度,那都跟她晋王没关系啊。

  他忠的是汉王的儿子,和她晋王这一脉有什么联系吗?

  她只知道这个人一直在和陆成安作对。

  晋王也不需要做别的,她准备将一些得罪的事情全部交在秦要愚的头上。

  比如说重新丈量土地,再次从关中大族的手里清查户籍,将一些隐户给查出来。

  这些都是容易遭人恨的事情。

  秦勤被正英帝送过来当钦差大臣的时候,就做好了这一趟被坑的准备。

  所以对于这种事情反而是没在怕的。

  他不发大力,给正英帝办事,他就没这个机会继续做官了。

  想要继续在仕途上有机会,给自己的儿子打好根基,他就得玩命。

  可没想到,正英帝是想要他们两个人一起交代了,绑上皇权这辆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