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607章

作者:爱开小差

  这一系列的行为,本质来讲就是苏为溯想要夺回中央的中枢权力。

  说实话,能做到这些,苏为溯已经很努力了。

  简直是让宁王笑出声了。

  谁家的倒霉孩子。

  这是比晋王家的孩子还惨啊。

  晋王家的孩子继承的天下起码还有上升空间,甚至还有作为君王的主权,苏为溯的开局就在坐牢。

  这次模拟推演,汉王是赢了,可她真的赢了吗?

  怎么感觉还不如输了。

  而宁王扫了一眼自己跌入谷底的模拟评分,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模拟评分大多数的时候都看个人影响力。

  她这次模拟推演都在京城避难,不像晋王和成王那么活跃,那么卖力,评分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但评分低无所谓,信息量她是一个都没落下全吃了。

  而且已经注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朝野风气。

  问题的根子出在哪里,宁王不好说。

  但现在的情况就是大晟王朝的权贵们大多喜欢攀比,纵情享乐。

  主要是宁王也想不到道德这个东西还能和风气有关。

  她一直以为道德这种数值是天生的。

  因为除开武力、才识以外,道德是唯一一个定格的数值。

  唯一一个例外就是模拟推演里见识过的贾诩,此人的道德是唯一一个未知数,数值是不断浮动的。

  后来宁王看到了陆成安在声望极高的情况下立言,为大晟王朝重塑了一个正向的硬指标以后。

  在那年以后出生的读书人,道德集体上升时,宁王突然意识到言辞才是时代的大杀器。

  一群只知道享乐的人混在一起治国,他们能治什么国,无非是怎么想着从社稷之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若是不将这股恶臭的风气修正过来,那么到了关键时刻,背主求荣,卖国求贵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这几次模拟推演下来,宁王手上的大方向是越来越多的。

  而陆成安近乎是把大晟王朝所遭遇的全部问题都给解了出来。

  第一轮的问题是藩王,第二轮的问题是大族,第三轮的问题是异族,第四轮的问题是海运,第五轮的问题是税制,第六轮的问题是粮食和生产力,第七轮的问题是科技,第八轮的问题是风气与道德。

  当然这些都是简要说明,在每个简略说明下,都细分出了无数的新问题。

  比如说藩王问题里,封地该怎么分,到底能不能给藩王权力,要不要花地方百姓的钱去供奉藩王宗室。

  事实证明,第一轮的削藩并没有错误的地方,只是被削的人是自己所以觉得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到了现如今,还嘴硬说藩王权力大没问题的人,百分百是既得利益者。

  苏为溯能举步维艰到这种地步,除了内部不和,还有外部的藩王逼迫的。

  你的地图上,有两块地方不受控制,你作为皇帝你不怕?

  你就不能起这个头。

  起了这个头,后面再想把权力吃回来,那不就是纯开玩笑吗?

  但是呢……

  削藩这个问题,谁来出面,谁不讨好。

  汉王压制其他藩王,就是迫害妹妹,她就是千古罪人。

  同理,其他人也不能明着不让藩王做大,故此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死结。

  没有特别好的解法,硬解的下场就是大家都翻脸。

  最正解的办法,宁王兜兜转转已经想到了。

  为什么是我们总想着让自己成为大晟王朝的中兴之主呢?

  汉王、秦王、晋王包括宁王自己,其实都认为自己是平等身份地位的人。

  都需要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不接受,也不愿意接受有个人能坐在自己的头上。

  谁也不服谁。

  至少在削藩问题上,你敢做,就等着被其他人一起围攻。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考虑让父皇成为大晟王朝的中兴之主?

  如今尚且在正英八年,父皇最高是统治到正英三十五年的。

  二十七年的时间,让父皇使用陆成安的解法缓解大晟王朝的困局,宁王认为是可行的。

  而且也完美解决了难以服众的问题。

  父皇说削藩,谁能反对?又有谁敢反对?

  这种情绪,宁王也没办法准确地表达出来,硬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姐妹们能过上好生活,又不想她们过得比自己太好。

  生活上有了差距,就会使人有种不公平,不公道的感触。

  “陆成安接下来的行踪大概是要朝着西安的方向前进。”宁王借助着信息衡量道:“关中总督徐将行是帮不了什么的,我得想想办法帮他。”

  这些大族,打交道的次数多了,宁王反而不怎么顾虑他们。

  欺软怕硬这个词用在他们的身上是再好不过的。

  “此外,我还得想办法在父皇面前站稳跟脚。”

  这是宁王沉思过后的判断。

  之前她是怕陷入夺嫡之局中,深知其中险要的宁王不想牵扯过多,她想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小透明。

  但思路转变成匡扶父皇成为中兴之主的话,她就不能再去当这个小透明了。

  而且这次模拟推演里,宁王已经是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了。

  最终得到的结果也非常的尴尬。

  无权无势,居无定所。

  能够提供对局势的帮助也是乏善可陈的。

  你可以让自己不显眼,不成为那个显眼包,但你切莫不能没有权力。

  现在宁王基本可以确定父皇不会刻意针对她和秦王的出身,如果能力优秀,父皇甚至会委以重任。

  只有让自己成为那个能左右局势的人,宁王自认自己在打太极上,是比其他人更懂得什么是平衡,尽可能地将每一碗水端平。

  要是人人都有她这样的觉悟,不是只想着让自己成为女帝,何愁大晟不兴啊?

  咱老四,真是勤勤又恳恳,踏踏又实实,这骄纵自傲的晋王,优柔寡断的汉王在政治觉悟上,能有本王三成功力。

  大晟十年内就有转机。

  当真可惜了。

  我要是老大,怎么感觉这局面是随便就能控制下来的。

  想到此处。

  宁王立刻是动身。

  大晟最忙的亲王准时到点上班。

  ……

  “父皇——”

  “父皇——”

  成王倒头就跪下,声泪俱下地喊道:“儿臣夜观星象,却见西北星光黯淡,只怕是关中有变。”

  “还望父皇另派重臣监察关中一带。”

  正英帝看着成王,就感觉一口怒火卡在咽喉,记忆中成王不当人的皇帝表演,让他很难放得下这个女儿。

  不过,关中有变的事情,所言倒是不虚。

  “你打算派谁去?”正英帝倒是要听听成王的主意。

  “秦勤父子。”成王没有犹豫立刻说道。

  正英帝脸色微微一黑。

  在汉王的极力劝说下,正英帝是慢慢放宽了他那位五皇姐的旧党。

  之前的话,这些人大多是被摆放闲职,要么被关押在狱,要么是不能出仕放养山林。

  秦勤是极力簇拥他那个皇姐变法的新法派大臣。

  关中恰好是旧制派的坚决拥护者。

  现在关中作乱了,你送秦勤过去,第二天,他父子二人的尸首就被马车给抬回来。

  关中这些大族是什么尿性,正英帝可太清楚了。

  这秦勤父子到底是在哪里得罪了小八,搞得小八这活阎王竟想要直接把人一起送走?

  意图过于明显,以至于正英帝一眼就看穿了小八的小心思。

  但正英帝想了想还是问了一声。

  “这是何意?”

第574章 反骨写在脸上了?

  看到父皇那个似问非问的神色,那个成天仿佛是知道什么事情但就是要考验考验你,宛如什么事情都在运筹帷幄的表情。

  成王恨不得给他来上一拳。

  事多。

  别问那么多,听她的吩咐直接办就好了。

  你的信息多还是我的信息多?

  成王最看不惯的就是那种一点消息都没有,还装得胸有成竹的模样。

  你这不是纯在诈我?

  让你办事就办事,别总是问东问西。

  真不省心。

  无论是当执行者还是领导者,成王都感觉到了深深的压力,现在就这么说,皇帝是个傀儡,局势直接是稳了。

  事实上,你让成王说出为什么一定要送走秦勤父子的理由,她也说不出一个特定的所以然。

  从政绩上,秦要愚是没有问题的,正儿八经靠自身能力上台的,也没有品行不端的问题。

  但仅凭此人和姐夫是政敌,成王就觉得没必要留下他了。

  深层次的原因里,大抵是成王潜意识里觉得陆成安比其他人要可靠很多。

  “关中大族向来行事跋扈,靠着祖上的蒙荫,福泽了子孙。”成王沉吟片刻,先把关中的问题剖开。

  正英帝知道成王所言不虚,可别说关中的大族行事跋扈了,只要是个地方上有名有姓的宗族,其实都好不到哪里去。

  稍微有点人性的,大抵就是互相之间斗斗富,比谁家的子弟更有钱。

  在正英帝这边,这些大族不要干出太混账的事情,他大部分的时候都不会去管。

  毕竟大晟王朝主要的人才大多还是出身比较好的大族,即便科举是给了一些末置位,低出身的人一些机会。

  可士大夫的主体依旧是贵族。

  拿他们动刀可以,但正英帝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绝对的信心去动刀。

  先不说永远处理不掉的倭寇问题,还有边军溃烂的防线,自己手上真的有那么充裕的银子,去打一些没必要打,乃至于可以用更体面的方式解决的战争吗?

  “我推举秦勤父子,正是因为他们曾经是主张变法的大臣,见过大风大浪。”

  成王走了三步道:“父皇如今开恩,这才使得他们有了官身,此二人势必是想要建立功绩,将这次机会牢牢把握的。”

  “关中大族跋扈,那我们就用酷吏,再说了,秦勤父子也是大族出身,让他们打起来,不比我们亲自出手要好看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