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543章

作者:爱开小差

  【昔日与巴林部落交好的族群,看到这样的情况,非但没有出来主持公道,反而认为有可乘之机,想要同扎木拉部族一起瓜分巴林部落的牛羊牲畜。】

  【就在这个时候,巴林部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冷静,他们避开了扎木拉部族势头在即的兵锋,以游击和猎杀依附在扎木拉部族下小型氏族的方式复仇和寻找补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蒙古陷入内战,是汉王最担忧的画面。

  内战不管要打多少年,内战结束以后的蒙古将在草原上具备空前强大的能力。

  他们摧枯拉朽的推进能力,是汉王生平所见最为骇人的。

  尤其是陆成安和蒙古王女所生下来的儿子,有着两个不同的结局。

  一个是远征西方势不可挡,傲立于草原之上,一个是总督漠南,无一不服。

  其中远征的那一次,对方那种闻所未闻的机动性,汉王完全没有见过。

  内乱意味着蒙古很有可能统一,统一后的蒙古不管怎么样都将迎来新的历程。

  现在的大晟王朝因为天灾人祸的问题,即便是汉王努力了一年的功夫,都没有回到正常的国力,仍然是一个久病待愈的状态。

  看到蒙古已经慢慢发力的情况,汉王就更不敢有丝毫的消沉,从思绪中抽离回来,想办法弄钱养一支独属于自己的私军出来。

  ......

  “晋王殿下,前方就是凉州的武威城。”吕琯骑在马上,连忙开口说道。

  正英帝之前让晋王出去调查凉州兵变的情况,结果晋王在京城内遇到了很多突发情况,她自己本意也不想去凉州一趟,于是就搁置了,让吕琯代理此事。

  当时晋王已经把问题答案告诉了吕琯,让他多加小心管彰。

  结果吕琯到了凉州,什么事情都没有查出来,但凉州之前闹出来的兵变情况也消停了。

  于是正英帝对于这件事情的关注也就下去了。

  但是晋王她不能啊。

  晋王知道在凉州有个野心家,你说她怎么能看着管彰就这样默默隐下去?

  主要是晋王实在是没想到有人知道了答案,还能顿悟不了。

  这个能力,是真要锤炼,目前吕琯全身上下的价值,可能不如祖上传下来的金字招牌‘长平侯’。

  为了大局,而且晋王自己在京城里待着也没什么安全感,果断向父皇请命,诚心实意请求去凉州调查情况。

  在苏为英对着她老子疯狂的枕边风下,正英帝犹豫了数日,最终同意了此事。

  但是正英帝为了避免一向乱搞一通的晋王出什么问题,特意还让江骐宁协同晋王的活动,潜入凉州,辅佐晋王。

  而晋王一出京没有多久的路。

  一路上可谓是群贤毕至,各路人才五花八门地赶过来,这绿林好汉更是报上名号纷纷投顺,乃至于过路上几个‘山贼’直呼‘得遇明主,我欲改邪归正。’

  咋咋呼呼下,出京只带了三千京营的晋王到了凉州的时候,其手上的总兵力已经到了一万之众的数字,足以临时割据一块地方称王称霸。

  看着穿着比大晟王朝正规军还要正规,甚至还能有骑兵列队的‘山贼’,吕琯是不信的。

  你当我吕琯是傻子?

  还是当我是瞎子?

  尤其是这伙人,明明是操着正宗的官话,军纪颇为严明。

  这要是晋王虎躯一震,随手收入麾下的山贼,那大晟王朝的守备军别玩了。

  山贼都有这火力,这官军还打个锤子啊!不用守了,让这些山贼去打正面战场,可能都比官军强!

  只要眼睛没瞎,不是猪脑子的人,都知道这特么就是晋王偷偷养的私军。

  但是,这个人数的总量,饶是吕琯都胆战心惊,你不能因为你是陛下的女儿,就这样肆无忌惮啊!想造反是吧?而且吕琯也没想到晋王能藏那么深,藏得深也就算了,你就一直藏下去也没事,这突然拿出来又是想闹哪样?

  晋王却不以为然,等到她回到京城的时候,这些人就能有各种的理由告老还乡。

  什么私军?一群出来赚点军饷当零用钱的农民而已!

  不过,晋王这么搞,一开始这三千京营的统帅对此是颇有微词的,后面晋王的人越聚越多,他就不敢说话了。

  特别是晋王这些人的装备精锐,正面甚至碾压了最好的京营部队。

  远处,武威城的守军一时之间也有些发懵。

  他们是知道京城派遣了晋王来凉州临时总督整个凉州的事务。

  但不是说只派遣了三千京营的将士吗?

  怎么看这个架势,起码来了上万人?

  加之装备精良,还让人不怀疑晋王是不是有些问题,到底是存心来打仗的,还是有更深的用意。

  武威城的守将带着一干人等火速前来迎接晋王。

  晋王让隶属于自己的嫡系精锐部队在武威城外驻扎,这带着部分亲信进入武威城内。

  对于这些主动迎接自己的人,晋王轻轻点头示意,旋即就让吕琯召集武威城内的诸多贵族参与宴会。

  随后,晋王又让朱咏携带一份密信递给凉州参将周昱。

  没错,就是那个通过模拟推演知道是吴家旧部的周昱。

  我是谁?

  我是晋王。

  是晋王!!!

  而晋王火急火燎降临武威城的消息,很快就闹得整个武威城人人尽知。

  对于久居边塞凉州的百姓们来说,像这样尊贵的一字王是不可能来到凉州这块荒凉之地的,但是凉州人对这个地区,一直有着别样的自豪感。

  或许是凉州人生性骁勇,又或是每逢乱世,凉州都是一处名将辈出的地方。

  他们大多都想要一睹晋王的风采。

  而在武威城最大的官邸内,晋王已经聚拢了自己的诸多亲信。

  晋王五庭柱,只来了两个,一个是朱咏,一个是吕琯。

  带太多,晋王觉得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两个人犯错,晋王还能兜底,一群人犯错,那她晋王就是神也带不动。

  除却朱咏、吕琯以外。

  凉州的参将周昱、武威大族阴氏现今的族长阴尹也在其中拜会晋王。

  吕琯在次座欲言又止,晋王的大动干戈,他有些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可心里的直觉又感觉晋王这么做,必然是有她的道理。

  晋王很清楚吕琯是个什么样的人。

  还没成长起来的吕琯很难藏得住心里的疑惑,不然也不会在京城内大声密谋拥立晋王的事情,被长孙明逮住当场送走。

  “凉州管氏权势震人,边塞一家独大,自以为北凉之王,孤欲除之,诸位有何异议?”晋王只是轻轻抬眸,一种风轻云淡的模样,可是上来就说了一个震慑众人的消息。

  管氏的权势,在北凉大不大?

  当然大!

  凉州下方的各个县衙,或多或少都有管氏子弟的身影。

  甚至有两人在凉州的军部就职,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管氏在凉州猖獗。

  毕竟这里是个拳头大,谁就是道理的地方。

  也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咽着一口气,等待管氏被打下去的一天,晋王请来的几个凉州当地豪族,都是对管氏不满的人。

  贸然宴会开杀,晋王的动作,只会让其他豪强的人心惊胆战,不知道晋王的用意。

  到时候,管氏子弟们在各个县衙的叛乱就有些不好管制。

  但提前和这里的豪强通气,这些豪强并不会对管氏有什么同情之心。

  因为只有管氏倒了,才能有更多的位置空出来。

  管氏的死,凉州的权力真空是有不少空缺的位置。

  所以晋王真的出手开杀了,那些管氏子弟想要叛乱,只会被其他豪强一起镇压下去。

  管氏的管彰在晋王的必杀名单上。

  在这件事情上,晋王不可能有留手,也不可能会给到管氏反打的机会,因此她一定要借助地方豪强的力量驱虎吞狼。

  至于管氏死了以后,这些豪强怎么管制就更简单了。

  管氏在的时候,凉州拥有最大势力的人是管氏,管氏死了,凉州拥有最大势力的人,就是晋王了。

  现在的管氏,没有晋王牵头,这些豪强都不敢主动招惹,何况管氏倒下以后,迎来一个更强的晋王。

  管氏灭了,这些豪强,就是晋王肆意蹂躏的对象。

  拉一打一,如此简单的权谋,晋王还是理得清楚的。

  吕琯来凉州,以为自己已经够嚣张了,都把管氏的气焰打下去,所谓的兵变更是屁大点的动静都不敢有。

  可万万没料到,跟晋王比起来,他吕琯简直是低调这个词语的化身。

  晋王那是直接上刀不说,等管氏一死,她不就立刻真正意义上拥有了总督凉州的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凉州王,一个拥有实际领地控制权的亲王。

  不是,我们谋反不都是说着玩的吗?

  你晋王是想真来啊?

  盘踞凉州,下一步是不是就兵发关中,顺路把山西给打下来,等凉州、关中、晋地连成线,形成一个阵型,下一步打下天京府,那么大半个北方算是统一的。

  走这条路线纯纯的反贼啊?

  而且晋王一路上弄出来了那么多的‘私兵’,这么多的情况,很难不让人有所怀疑她的用意。

  这太让人误会了好吗?

  下一秒,吕琯心里更是偷偷地比划了一下晋王的兵员素质和装备,顿感眼前的霸业可图。

  好像,他跟着晋王一起谋反也不是不行?

  看着吕琯熊熊燃起的崇敬目光,晋王颇感欣慰,自己这番手段,这小子多半是能有顿悟。

  至于晋王出手为什么要这么快准狠,她当然是不希望管氏在凉州节外生枝,给多事之秋下的大晟王朝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有模拟推演这个指引未来的工具,晋王不需要怀疑对方的忠诚,直接给他一刀砍死就是。

  哪来那么多的事?

  很多皇帝都是拖着拖着把问题拖出来的。

  主要晋王不是女帝。

  她要是大晟王朝现在的帝君,给她三年的时间,大晟王朝就能焕然一新!

  无论是内乱,还是外战,包括贸易方面,晋王都会一手抓起。

  目送着一艘艘战舰向外远航,给大晟王朝运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晋王是有这个底气,更有这个破釜沉舟的勇气。

  ......

  ......

  ......

第516章 误杀,非殿下之错也!

  今晚,晋王是不可能轻易就把此事给善了。

  管彰连着数次模拟推演,都在大晟王朝的覆灭上勾勒了不太美好的一笔。

  但凡有一次,他给大晟王朝做了点事,晋王都有这个容人之度。

  然而问题是管彰不光是凉州最大的军阀势力,还和羌族有所勾结。

  晋王放任管彰在边疆就此发展,从各个方面都是对自己不利的。

  所以,来到凉州,不需要考虑别的,第一步就是把管彰这个人给除掉。

  听到晋王的意思。

  这些被召集而来的人都下意识的缩着头竖起耳朵,至于脑袋那是不敢抬起来的。

  晋王的设想是好的,管氏被除名以后,对这些本土宗族之人而言,同样有利可图。

  但是晋王低估了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