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401章

作者:爱开小差

  “天下人的共识就是——哪位亲王有了夫婿,哪位亲王就自动丧失继承权。”

  “父皇这一步决策,让我暂时失去了大多数人的看好。”

  “但是,模拟推演过的皇室们都清楚亲王继位不继位,都无关紧要,只要亲王生下了男嗣,父皇就会自动隔代传位。”

  “所以这种名义上的限制,只要本王生下了为英,无形之中就会消失。”

  然而还没让晋王规划好自己接下来前进的路线,一则全新的消息,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恭喜吴皇后触发了金色机遇——日月当空。】

  【背景情况:日益年迈的正英帝近年来日益把重心放在政务之上,他励精图治试图改变大晟王朝衰败的现状,但是多次整改之下,他迟迟没有破开世家大族对大晟王朝存在过深影响力的糜烂局势,为此他不得不另辟蹊径,或寻新的道路。】

  【在正英帝斟酌下来,他深感武成军威才是真正打击门阀政治的有力武器,而以他之手打压门阀,容易引来对皇室成员的反噬,从而造成更大的动荡,不如设局,借他人之手打压世族。】

  【在一年后,吴皇后和正英帝做局,发动《神宫政变》,至此大晟王朝名义上的统治者将会从正英帝变成吴皇后,但正英帝同样拥有在幕后操控局势的权力。】

  【《日月当空》效果:吴皇后所属的势力将大幅度提升手上的权柄,吴家勋贵的力量将浮上水面。】

  【吴皇后的魅力上升5点、吴皇后的政治上升10点、吴皇后的野心上升20点。】

  小八面对这个局面也是愣住了。

  她看到晋王的发育速度,又看到陆成安落入晋王的虎口,所以在她思考下来,这次模拟推演没有太大的变数,晋王应该赢定了,可谁能想到还能出来这样的反转。

  “还有一年才发动政变!”小八眼睛一亮,“这样的提前信息对我来说帮助很大,我现在跟着吴皇后走,那就是从龙之功,江湖地位也会提高。”

  “站队不坚决,就是不站队,到时候就是人人喊打的存在,甭管别的,先站吴皇后一手。”

  “大宁易帜!”

  【正英二十一年八月,成王在大宁府决定‘大宁易帜’,送出密信一封,改头换面投靠吴皇后。】

  【同月,陆成臻前往天京府,为陆成安效力。】

  【正英二十一年九月,汉王之将陈济和臧如森联手将高句丽赶出辽东之地,辽东正式回归大晟王朝的版图。】

  【正英帝顾虑刚刚回归大晟王朝的辽东不宜管理,于是继续任命臧如森为辽东的特度使,掌管当地的民政、军务。】

  【晋王顺势请命,认为凉州离京师太远了,京城难以管辖此地,而且当地人凶悍野蛮,经常出现不听从官府的事情,当地的军团也总是容易被人煽动从而哗变。】

  【那么已经有了辽东特度使的例子,不如干脆在凉州也立下一位特度使,给予对方生杀大权,这样一来,更方便我们远程控制凉州这个地方。】

  【正英帝思虑片刻,想到他既然已经给了臧如森一个特度使,也给了齐王一个福建特度使,那再给一个也不是不行。】

  【而且在这两个特度使里面,无论是齐王还是臧如森都对大晟王朝无比地忠诚、卖力,尤其是臧如森,他在辽东起到了很好的治地效果,看到臧如森这样优秀的例子,无疑是给了正英帝一定的信心。】

  【正英二十一年十月,晋王为陆成安请命为凉州特度使,正英帝本意是不想让驸马有如此重权,但实在是按捺不住晋王的央求,再加上吴皇后的枕边风,他最终还是‘被迫’同意此事。】

  【正英二十一年十一月,陆成安上任为凉州特度使。】

  ?

  风水轮流转?这回轮到我当爹?

  当年是哪些个王八蛋搞老子的!给我出列!

  陆成安从躺平的状态瞬间起立。

  不过,大晟王朝这个新的【特度使】制度,完全就是大唐的【节度使】制度翻版,只不过没有大唐的【节度使】那么泛滥。

  但看着正英帝这样发‘特权’下去,估计没多久【特度使】就要在大晟王朝里泛滥起来了。

  毕竟节度使这玩意,在唐玄宗的手上发挥到了鼎盛时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因为节度使这个位置,他不仅能管军事,还主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不仅掌兵权,还掌行政权和司法权,相当于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

  政治、权力一把抓。

  好处就是边疆上的某些地方,实在是不好管,给特度使的权限,可以稳定边疆的局势。

  因为你中央官府要管地方官府的事情,你远程操控,书信上指挥对方做事,一个来回就要一个月的时间。

  所有人都知道,打仗的时候爱玩微操的指挥官,都容易带崩团队。

  边疆的地方长官不比你这个皇帝懂局势?

  什么都不懂,硬要操作指挥,那是很容易出差错的。

  可惜,人心就是如此。

  万物也是有利有弊的。

  你不微操,很干脆地放权出去,这些手握重权的人野心高,难以掌控,反而会在边疆成为新的祸患。

  哪怕这一代的特度使长官是忠于朝廷的,你又怎么确认每一任的特度使都能像上一任一样恪尽职守。

  但,这些权力上的得失,那都是皇帝自己要考虑的事情。

  和他陆成安这么一个当驸马的‘小老弟’又有什么关系呢?

  陆成安最多就是这项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唯一一个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在于,只要你给陆成安一定的权力,陆成安就会给你做事,但目前大家都挺能做事,整体上都是欣欣向荣的状态。

  陆成安就不必要像之前那样卖命,成天最大限度地消耗自己的能量。

  他成为孩缚灵以后,人生理想就有些心态上的转变了,他更想有空没空就带带娃儿,悠哉悠哉地过日子,偶尔爆发一下小宇宙,分担一下老婆在治国工作上的压力。

  国难当头,陆成安也会拼命,但放到这样的和平年代,他心里倾向于宅在家里多带带自家的孩子。

  【正英二十一年十二月,陆成安到凉州任职特度使,陆成臻自杭州追随而来。】

  【“阿父于五年前离世,他在世时,不希望我能借助兄长的权势平步青云,而今愚弟已守孝三年,思来想去,我只想在兄长这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陆成臻投奔了你。】

  【“你想在我这里求得一官半职可以,但你若心术不正,做不到自己应尽之责,那就休怪为兄苛责于你。”】

  陆成安这边盯着的画面刚刚结束,下一秒,所有人都从不同地区的视角中,全部强制转移到了天京府的皇城之中。

  一个古井无波的旁白声音淡淡响起。

  【正英二十二年!】

  【神宫政变发动!!!】

  【正英一朝上下两难、难以进退的局面,也将随着这场政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动!!!】

  .....

  .....

  .....

第413章 改元明德科举改制!陆成安爆改凉州!基建魔王小八!

  这一场被正英帝和吴皇后提前组织好的‘密谋’政变。

  右手倒给左手的手法。

  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

  就连这次模拟推演中,身处于局外人状态的陆成安,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去揣摩正英帝到底是在打什么样的算盘。

  【正英二十二年一月,吴皇后临朝称制、‘挟威而立’,上万禁军瞬息之间的功夫就控制住了天京府,正英帝选择退居西苑,他以调养身体为由,放权于吴皇后主治朝政。】

  【吴皇后更改年号为——明德,正英帝默许了此事。】

  【朝堂之上的百官对吴皇后在正英帝还未驾崩之时...就擅改年号一事而议论纷纷,但看在正英帝没有阻拦的意思,也大多不敢站出来持反对的意见。】

  【明德元年,吴皇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制。】

  【首先,吴皇后改进了考试内容中的科目,不光是诗词歌赋、文章策论、对杂学等等学术,通通都放纳于考试内容中。】

  【其次,每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都要以更严格的要求筛选,并由皇城司负责考场上的秩序,巡逻考生有无作弊的情况。】

  【最后,规范了南榜和北榜的诸多细节,北榜只录取北方科举成绩排名前五十的学生,南榜只录取南方科举成绩排名前五十的学生。】

  【而在殿试时,这些学生则是一同入殿,皇室再从这一百位学子中挑选出状元、探花、榜眼。】

  【此外,吴皇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举考试的地位。】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对社会而言,这是给出身低微的人寻找到了一条上升通道。

  最早提出科举制的人是隋文帝。

  一方面是隋文帝他打算用这个东西拿来对付门阀的法宝,另外一方面可以选拔出一批真正有学识的人出来做官,而不是使用那些通过关系走上台前做官的草包。

  只不过隋文帝杨坚只是提出,没有正式创立。

  正式创立科举制度的人是隋炀帝杨广。

  但真别把杨广想得太好了,鼓吹杨广是千古一帝,功在千秋的人,真该想想那些被杨广给坑死的普通老百姓。

  这家伙是不把人当人的,只把自己的利益放最重,世家子弟在他眼里都是小韭菜,更何况那些穷苦人家。

  隋文帝杨坚推出科举制可能真存有选拔人才的想法。

  杨广可能是单纯不爽那些门阀世家跟他抢夺权力,毕竟门阀的影响力在当时那个局势下又大,他杨广还不好弄这些人,所以就试图启用这个制度想往死里搞那些门阀。

  可惜的是,别说是杨广了,后面的大唐都没能使用科举制度,将门阀垄断的问题给解决。

  政策是好政策,人未必是好人。

  政策提出来了,但人是可以控制这些政策的。

  到了唐中后期的科举,这些科举考试如同虚设,该是那些门阀子弟当官,还是那些门阀子弟当官。

  大晟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有问题,世家子弟和寒门出身的比例为8:2,而寒门下边的庶族,三年科举考试,能进去一个,就谢天谢地了。

  农民里出个读书人,更是天方夜谭。

  主要是门阀受教育的程度高,寒门也能得到一定的教育,庶族的话,基本就要看家境好不好,家境差的,也没什么读书的机会。

  你不推进整个国家的识字率,降低文盲人数,提高整体的知识素养。

  就想靠科举制解决门阀世家的问题,简直是异想天开。

  所以,陆成安预料,只要岳母的政治水平不低,能意识到这些问题,下一步,就是全国推广教育。

  大晟王朝的造纸工艺在线,前期还开海放关了,提高了国家的财政和地方的经济效应,这是一个非常好推广教育的环境。

  陆成安一边运营凉州这块土地,一边思考自己要不要执行自己【光禄大夫】的使命,稍微向岳母提点个人看法。

  只见,一个身影坦然向前!

  【明德元年三月,成王提出‘百姓强则国家强’的观点,认为科举制度的改变,只是略微帮助到大晟王朝的普通改革,真想要让国家强盛起来,推行教育才是治国之本。】

  【这是表面上在朝廷上说的。】

  【暗中,成王阐述了自己的想法,认为门阀世家之所以强,是因为他们天然就比普通人有更好的教育渠道,即便没有家族关系,也能通过手上的教育资源高人一等,只有提高普通人的教育资源,才能让普通人有机会踏足朝堂。】

  【科举,比的还是真才实学。】

  【推行教育,让庶族寒门的真才实学优胜于世家门阀子弟时,那才有形势逆转的效果。】

  【吴皇后与正英帝听后深以为然,命令各地官员,置办社学,提高各地教学的质量。】

  小八这几轮的操作下来,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再这样刷政绩下去,这次模拟推演,我小八那必然少不得一个‘亚圣’的称呼。

  【明德元年四月,吴皇后推行教育,兴修水利,修定新的刑律和制度。】

  【因为商业经济上的发达,吴皇后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多次向农户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农业发展。】

  【而为了找补回来再农户减税上的损失,吴皇后加大了对商人的商税,这让多数商户感到不满,可是看到在大江南北大行其道的锦麟卫,他们默默选择了忍受。】

  【大晟王朝的民心提高了。】

  【对基层农民的减税,导致大多数的农民的手上都有了一些闲碎的银两,更利于生活,这大大提高了大晟王朝的人口增长。】

  【明德元年结束,大晟王朝的人口数目有了显著的提升。】

  【明德二年一月,陆成安正式接手凉州政府,他认为凉州人不光是勇猛,还极具野心,所以他来到凉州,一定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彻底整治凉州官场,方能让边疆太平。】

  【始料未及的事情出现了,陆成安细细审查整个凉州的情况,却发现如今凉州地境内大多数的职务都由中层武官接管。】

  【早在前些年,晋王过来整治凉州官场的时候,就清查了大批地方豪强的家产田地,迫使驻根于凉州的长孙明本家迁居去往南方。】

  【汉王随后的到来,第二次清洗了凉州派系,两位亲王前前后后的到来,让凉州的行政机构处于一个半瘫痪的状态。】

  ?

  陆成安拔剑四顾心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