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146章

作者:爱开小差

  陆成安对于收徒,其实是有一定心理阴影的。

  徒弟太疯狂,他这个当师父的也遭不住啊,尤其是这种不间断地主动出击。

  教宁王一些东西,教着教着,宁王给他写情诗。

  每天就想着怎么玩弄到他这个当师父的‘腰子’,陆成安还要严防死守,避免自己真的失身。

  现实模拟扛住了。

  这宁王跑到剧情模式,继续来。

  选的还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和以公兼孤陆炳,这两个人的身份对换。

  宁王替换了朱厚熜,成为了嘉靖女帝,陆成安替换了陆炳,成为锦衣卫首领。

  【大明王朝1566】都能被宁王玩成【大明撩汉1566】,一天到晚不是想着怎么撩拨他,就是想着怎么压榨他。

  甚至做出这些事情的同时,还不忘给陆成安喂卡,拿严嵩来当经验卡,锻炼陆成安的能力。

  正是宁王的套路太深,让陆成安心里不得不防。

  在遇到这种‘痴汉’徒弟的情况下,又有人上门想要拜师,陆成安还能没有一些心理阴影么?

  ......

  ......

  ......

第185章 我有一计,可让陆成安献上忠诚!

  正英帝在经过思量过后,意外地发现,他的这几个女儿,无论是见识还是眼界都有了充分的长进。

  晋王面对问题都戒骄戒躁不再胡乱做出决策,乃至于根据已有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虽然现在晋王的发展朝着一个更奇怪的地方发展了。

  有一种不想为他这个父皇做事的闲散感。

  不过,这种眼界上的增长,其实很正常,经历过了数次模拟过后,大家伙儿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啊?

  晋王从山西起家,一路打到京城的战略都打出来过。

  该有的眼界还是有的,不再拘泥一个地区上的问题,早早就放眼天下了。

  汉王对于此事的坦然自若,同样是眼界增长下来所致的,换成往常,场上最着急的人,肯定是她了。

  之前的汉王可能还会对这件事情进行指手画脚。

  现在汉王的思维已经清晰了不少。

  她哪怕知道陆成安这样做事是对的,陆成安提出来的开海策略也是对的,但不会因为知道结果,而着急去帮助陆成安推动这件事情。

  简单来说,因为汉王在模拟之中当过女帝,作为女帝,有些事情,她只要发布一个政令,再交给下面的人去做。

  说难听点,她是敲章的那个人,做事的人却是下面的人。

  每个时间线的大晟王朝,面对的情况都不同,她汉王接手的大晟王朝和父皇手上的大晟王朝,那都是有差异点的。

  现在最了解目前大晟王朝情况的人,是她汉王吗?

  不是。

  其实是父皇。

  所以,这件事情,汉王插手,大力推广陆成安的‘先平寇,再开海’的路线,行为举止都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而且最重要的是,现在在场的人,还有长孙明。

  她汉王要是这样说,那不是故意让父皇难堪吗?

  汉王可以在私下中跟父皇进言,谈上一谈,但绝不能在有外人的情况下,指挥父皇怎么去做这一件事。

  要是她敢这样做,父皇会讨厌她,同时也可能会迁怒到陆成安的头上。

  这不是给陆成安添乱吗?

  现在朝堂上的群臣,风向都是一面倒向父皇的人,汉王是不需要在这里硬着头皮跟父皇争个高低的,到时候陆成安的办法好不好用,管不管用,自会见真招。

  她只要默默保护陆成安,等待着陆成安在朝堂之中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一棵苍天大树,那时,陆成安的话语权大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而龙椅上的正英帝,顿感索然无味。

  他是来教自己这几个皇女该怎么做事的,他很清楚这几个女儿们的弱点,时刻就等待着汉王忍不住提出建议,然后正英帝再顺势纠正汉王的错误,以此敲打其他皇女,让她们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但是搞了大半天,以前一直对国家大事颇感兴趣,然后对此高谈阔论的汉王不说话,满脑子就是怎么去打打杀杀的晋王提出了很有深度的见解。

  那汉王不说话,秦王得说话吧?

  秦王在诸多皇女中,是最聪慧的那个,同样在他这个父皇面前,秦王很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也确实,秦王比起汉王、晋王,在政务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正英帝对秦王还是抱有期望的。

  尴尬的是,秦王同样不说话。

  秦王不说话的道理很简单,最优解陆成安已经提出来了,中策、下策,其他人也说了,她秦王又知道陆成安是最好办法。

  硬逼着她说话,考虑到利弊关系,秦王只会支持陆成安。

  但现在,父皇明显没有‘开海’的意思,她出来支持陆成安,那不是存心想跟父皇站对立面。

  秦王,她也不是一个傻子啊。

  大家各怀鬼胎,都有自己的玲珑心思,这一场博弈,硬是要说的话,是晋王和宁王都赚到了。

  晋王先手提出策略,和陆成安一唱一和,这个‘先平寇、再开海’,以皇室的分功潜规则。

  最后功劳是晋王和陆成安平分的,哪怕陆成安提出来的战略是占主导作用。

  而宁王顺势献上克制倭刀的兵器图纸,同样是和晋王一样,在父皇面前刷了一波心里的分数。

  在父皇面前,大大地表现了一番。

  她和汉王想要止损,那就是不说话,因为一说话只能是附和陆成安的意见,毕竟不可能放着好主意不用,去选个中策、下策来破坏自家的利益。

  可这样一来,那么多人的强势站队,有股‘逼宫’、‘胁迫’父皇做出支持她们决定的意思。

  所以,能说的话都说完了,那就闭上嘴巴,不要去犯错。

  正英帝心里已经是想好了,要教自己女儿做事,然后发现他的这几个女儿,让他开口指点的机会都没有,这咋办嘛?

  这怎么指点?

  找不说话的汉王、秦王开刀?

  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还是说指点一下晋王?

  讲一讲开海的弊端,陆成安这个策略之中埋藏的问题,万一陆成安的策略还真是最好的办法,之后自己打了自己的脸,那岂不是尴尬到了极点?

  正英帝也不呆啊,有明显逻辑问题的,策论上有严重错误的,他可以拿出来批评,但陆成安这种听上去可行度很高,问题有是有,可不算太关键的策论,他还真不能拿来说事,这是为了以防万一。

  尤其是现在陆成安的【改土归流】之法,很得他的心意,正英帝就不可能对着自己现在比较欣赏的臣子开刀了。

  最有意思的指点女儿做事的环节没了。

  正英帝到头来,只能无奈地摆摆手,让她们几个收拾收拾滚蛋了。

  看着皇女们离开的身影。

  正英帝的目光,慢慢地放到了长孙明的身上。

  再次被凝视的长孙明,只能佯装一番苦笑,他清楚这些日子,他做的事情会引起圣上的信任危机,但是长孙明更清楚,现在的大晟王朝离不开他这个丞相,这才是他这样主动争权的原因。

  “丞相。”正英帝幽幽问道:“你我已经许久没有这样的机会,心平气和地谈上一谈了。”

  “海寇之事,朕的心中已有决断。”

  “但是...朕还有一事要问你。”

  “朕打算免了这一期的科举之榜,罢免这一期南方士人的功名,这符合你的心意了吗?”

  正英帝说到最后几个字的时候,声音忽然放大,整个人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走到长孙明的旁边。

  长孙明很干脆地跪拜在了地上,头重重锤在了地上。

  靠在正英帝的脚边,极尽谦逊。

  “老臣不敢对陛下指手画脚。”

  “陛下说什么,那就是什么。”

  “此次榜单,都是南人,老臣同样也是万分诧异。”

  “老臣若是知道陛下要罢免这次科榜,说什么也不敢办‘谢恩宴’来叩谢皇恩啊!”长孙明‘惶恐至极’地说道:“臣斗胆一问,此次科举,是有人徇私舞弊吗?”

  正英帝当然不会相信长孙明说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掰话。

  但是,长孙明必须要撇清这件事情跟他的关系,而正英帝也要考虑到自己到底要不要对长孙明下手。

  长孙明知道自己的价值,而正英帝也只是想要用其他臣子来和长孙明内耗,不想自己亲自下场,更没有打算把长孙家打到死。

  一个愿意给自己做事又不会影响他统治的棋子,才是好的臣子。

  让正英帝感到厌烦的,只是长孙明不再心甘情愿当一枚棋子了。

  既然正英帝没有打算和长孙家撕破脸皮,大家还是貌合神离地互相应付几句,这事儿,大家各拿各的好处,各取所需,也算过去了。

  “礼部尚书张跃徇私舞弊,证据确凿,朕已经送他去了都察院监,听候三司会审。”

  “像此等罔顾事实,铸下如此大错,还一错再错,不知悔改之徒,朕欲抄他满门,丞相你意下如何?”正英帝冷笑道。

  “臣以为,张跃此人,虽然犯下大错,但是也为朝廷立下汗毛功劳,陛下将其流放,警示一二是再好不过的。”

  长孙明开口道,他想了想,虽然是他把张跃害了,但是长孙明心中也不想下死手,若是做出政治追杀这种事情,附和了正英帝的话,把张跃给满门抄斩,会让南方士族对他这个丞相极为不满。

  “好,那朕就将其流放。”正英帝微微点头,“传朕旨意,昭告天下,长孙丞相与朕商榷后,念在张跃此人劳苦功高,对社稷兢兢业业,为大晟江山立下汗毛功劳,虽是徇私舞弊,但功将补过,流放黔州。”

  长孙明:“......”

  正英帝看似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实际上还是摆了一道,这次徇私舞弊,那是引起了北方士族很大的不满意。

  群起云集,义愤填膺的效果下,才会达成这种朝廷自查的情况。

  现在北方士人正在火气上呢,他们都是想要往死里把徇私舞弊的大臣给弄死的,怎么狠怎么来,诛三族都不为过。

  这长孙明是想要做人留一线,毕竟天下的士子,不仅是有北方人还有南方人,他这个丞相,权势想要越做越大,绝不能只顾着自己的那些人,还得招募一些南方士子为自己做事。

  卖张跃一个面子,留他一条命。

  是为了让自己在南方人那边养望。

  但是正英帝这样一个旨意昭告天下,说的就像是他长孙明力劝陛下保住张跃,给他长孙明拉扯北方人对他的仇恨呢。

  横竖都要他这个丞相来背锅。

  可谁让正英帝是皇帝呢?

  长孙明心里纵使被正英帝摆了一道,也不敢发出什么怨言。

  “丞相辛苦了。”正英帝笑眯眯道。

  他之后会差遣宦官,写一份信给狱中的张跃,正英帝自然不会以自己、以某一位大臣的名义写信。

  而是让和张跃关系融洽的太监送一份书信,点出为什么这次南北榜案,全是南方人,为什么他张家的两个学子,会那么轻松地过五关斩六将来到殿试。

  每一轮考试的考官都不可能来自于一个地方,你张家的两个学子,何德何能做到所有人的喜欢,那么轻松地来到殿试。

  张跃再愚蠢,也该想明白这事儿,多少有些猫腻吧?

  正英帝在心中冷笑。

  你长孙丞相也配在朕的眼皮底下收买人心?

  ......

  太和殿外。

  宁王一直紧随着秦王的步伐。

  “凝儿,你是有什么事情吗?”秦王很敏感地开口问道。

  宁王沉吟了片刻,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轻声开口道:“姐姐,你当真是对陆成安没有一丝丝的想法吗?”

  嗯?

  秦王十分疑惑不解,对陆成安有什么想法?

  她就是想忽悠陆成安到自己的麾下,竭尽所能点燃自己,照亮他人,替她秦王帮点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