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善若无水
只可惜王霄见多识广,送钱他不在乎,送宝物他多的是,溜须拍马什么的更是毫无意义。这可真的是让无数人为之发愁。
为难之中的田蚡,下意识的看向了那些在乐声之中翩翩起舞的歌姬们。
“咦?天子好像很好这一口啊。”
田蚡猛然想到了些什么,面露笑容心中打定主意要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挑选。
此时的王霄,还不知道田蚡那儿已经在打算给他送漂亮妹子了。
当然了,就算是知道了王霄也会义正严词的拒绝。
因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怎么可能会接受这种用妹子做礼物的馈赠。这与他那君子纯如水的人品完全是相反的啊。
此时的王霄,正在接见一批天文学家。
当然了,这个时代是没有天文学家这个名称的。这些观察星象的人,则是隶属于太史令麾下。
太史令的地位不高,属于掌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以及一切和神仙妖魔有关的九卿之首的太常管辖。
这个官职据说早在夏朝的时候就有了,一向都是用来做史官的。
至于天文历法,祭祀什么的都是属于兼职。
“今天找你们来。”王霄看着颜异等人,很是认真的说“是为了更改历法之事。”
颜异等人纷纷动容,因为在这个时代更改历法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件。足以影响到全天下的大事件。
“现行的颛顼历,从始皇帝二十六年到现在,已经差不多百年了。”
王霄没理会他们的神色变化,继续说道“这些年用下来发现,颛顼历并不好用。所以要改历法。”
“敢问陛下。”颜异上前一步行礼“要如何更改?”
“具体如何更改,那是你们的工作。”王霄面露微笑“朕这里只提几点意见。”
“第一个就是,把冬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夏历正月为岁首。”
王霄要改历法,第一件事情自然是要确定正月的岁首位置。作为现代世界的人,正月里过春节早已经养成了习惯。换成十月过节,怎么都感觉古怪。
“第二个就是,要把二十四节气加入其中。”
二十四节气是真正的古人智慧,他们通过对农时与天体运行的观察,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二十四节气,可是被称为华夏第五大发明的。
“最后一点,就是修正之前颛顼历的误差,要把时间完整的精确计算出来。”
说完了这些,王霄目光扫过颜异,邓平,唐都等人“能做到吗。”
不久之前被任命为太史令的颜异,用力点头“回陛下话,可以做到。只是新历法该做何名?”
王霄颔首说“就叫农历。”
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天下危矣~~~
现代世界的人,从来都不会缺少钢铁制品。所以很难理解古代人对于钢铁制品的渴望。
不说北边草原上的人,把西汉的金属制品拿去做祭天的金人。甚至于就在西方世界里,铁器一直到了中世纪的时候,才逐渐普及开来。
此时的大汉,绝对是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
哪怕没有王霄提供的新式技术,没有王霄提供的众多露天铁矿的坐标位置,也依旧是钢铁产量最多的。
大量钢铁的出产,不但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们提供了充足的铁制农具,更重要的是为汉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这一点上,匈奴人的感触最深的。
虽说大汉与匈奴和亲,大规模的作战越来越少。可边境上的冲突,却是基本上每月都有。
两边心里都很清楚,这种冲突谁吃亏就算是谁倒霉。
随着汉军开始大规模普及铁器,骚扰大汉边境的匈奴部落损失愈发沉重起来。
程不识所在的雁门,李广所在的右北平更是打的匈奴部落抱头鼠窜。
原因很简单,穿铁甲持铁器的汉军驻守在边墙上,对着那些穿皮甲用骨箭的匈奴人,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的优势。
面对战斗力逐渐增强的汉军,匈奴人经过商议之后决定要求大汉增加互市的铁器规模。
他们的科技太差,根本就没有大规模冶炼的能力。想要得到大量铁器,只能是想办法从大汉那儿得到。
要么是直接去抢,要么就是通过互市。
军臣单于派遣为使者出访大汉,试图得到更多的铁器。
“铁器啊。”
回到长安城的王霄,在未央宫内接见了伊稚斜“我们大汉也不多,恐怕很难增加互市的数量。”
“大皇帝。”
此时还算年轻的伊稚斜,看似恭敬的行礼“大汉与大匈奴乃是姻亲之国,当互相提携帮助。我们愿意用大汉急需的马匹来换取铁器。”
匈奴以前称呼汉地都是称之为秦的,因为他们当年曾经被大秦狠狠的教育过要如何做人。
只不过随着汉家力量越来越强,在战场上已经占不到什么大便宜的匈奴人,这才逐渐将称呼改成了大汉。
所以说,想要赢得对方的尊重,必须狠狠的打服他才行。
“马?”
王霄大气的笑着,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端坐着的太尉田蚡。
“太尉,告诉匈奴的使者,我大汉有多少马匹,究竟缺不缺马。”
原本在打酱油的田蚡,因为是从通宵饮酒作乐之中被拉来的,还在低头用宽大的袖口遮挡打哈欠。
可突然被王霄点名,而且问的还是马政之事,顿时被吓的打了个激灵。
虽说他接受了马政,可要说有多少匹马他是真不知道。他能知道的就是自己又发卖了多少匹马,收入了多少多少。
可他是马政的正管,而且这还是王霄当着匈奴使者的面的询问,他必须得回答。
“这个...”
田蚡抬手擦拭了下额头上的汗珠,心中幻想了个大概的数字“十余万匹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