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99章

作者:豆蔻

  “宫里没有传唤我去吗?”

  曹英也挺好奇的:“等了一早晨,愣是没有传你进宫的消息。”

  就在曹英说话的时候,前院的护卫突然大气粗喘的跑过来说:“禀报两位公子,陛下、太皇太后、皇后的使者到了...”

第十七章:拜见太皇太后

  什么叫说曹操曹操就到?

  卫青跟曹英话音刚落地,宫里的传唤就到了,最关键的是,三家还不是一起来的,只是在平阳府门口正撞上。

  “陛下也传唤我?”卫青看着递过来的三道手谕,太皇太后跟皇后的传唤,算是在卫青的意料之中,再怎么说陈梢彩翘皇太后唯二的外孙,皇后的亲弟弟,就算是小惩大诫,至少也做做样子,到是刘彻传唤自己,难道终于能见见这位传说中的汉武大帝了?

  “卫百夫长,陛下的意思,确实是带您前往未央宫,至于说原因为何,陛下并没有交代。咱家也看不懂陛下心情好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陛下并没有愤怒的表现。”

  “明白了。”

  卫青虽然摸不准刘彻的打算,但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这里还有些东西要交给陛下看,不如此次正好一并过去,还请禁军护卫随卫青过来。”卫青带着三位使者,以及禁军护卫来到自己的卧室里,让他们将熬夜写的竹简收好。

  在上马车之前,卫青还是忍不住开口问说:“还请问,陛下与皇后可是在长乐宫?”

  如果皇帝、皇后跟太皇太后在一起,那必然是在长乐宫,首先论地位太皇太后最高,其次汉朝重孝,如果让太皇太后去见皇帝,显然不合礼法。最关键的是,太皇太后双眼近乎失明了,平日里基本足不出屋。

  黄门令闻言说:“并没有,陛下提前猜到,太皇太后或是皇后会召见卫百夫长,所以特此交代,若真遇到的话,请卫百夫长最后再去未央宫。

  所以卫百夫长要先去长乐宫拜见太皇太后,然后再去椒书殿拜见皇后,最后再回未央宫拜见陛下。”

  没在一起?

  卫青抬头看了看天色,皇宫是非常大的,而且卫青在皇宫里面不能骑马,从长乐宫走到椒书殿,再走到未央宫.

  如果在太皇太后跟皇后那边耽误的时间太长,恐怕见刘彻的时候,天会彻底黑了,千万别让自己在未央宫留宿啊!

  刘彻是出了名的双向插头,跟他待一晚上,难保名声不会受损。卫青不在乎别人说他阴险狡诈,更不在乎别人喷他心狠手辣,唯独不想被扣上的,就是基佬的帽子,这特么关系到身后名啊,谁受得了。

  上了马车来到皇宫内,很快就来到了长乐宫。

  平日里太皇太后都是待在殿里不出来,今天听说后花园池塘的冰化了,便打算在后花园坐坐。

  卫青见到太皇太后时,发现旁边还有个趾高气扬的少年,不是别人,正是陈伞

  陈晒Ь吹恼驹谝晃话追⒉圆缘睦咸太面前,老太太双目呆泄无光,看起来是瞎了。神态不像居高位的太皇太后,反倒是像个固执的老太太。

  卫青想到了陈阿娇,陈阿娇跟太皇太后的气质简直完全相反,陈阿娇骄傲的像只凤凰,就算穿着粗布麻衣,任何女人在她面前还要暗淡失色。

  而太皇太后却像只垂暮的老婆婆,即便现在身穿凤衣、头戴华冠...

  不过卫青并没有因为她的外表、气质,表现出丝毫的不敬,能统治后宫数十年的女人,又怎么可能真如表面那么简单。

  卫青来到太皇太后面前,恭恭敬敬的行礼道:“卑职卫青,拜见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寻着声音看向卫青这边:“好年轻的声音,你就是卫子夫的弟弟?那个杀奴八千的卫青?”

  “回太皇太后,卫青愧不敢当。斩杀匈奴靠的是将士浴血奋战、悍不畏死的搏杀,是将士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决心。所谓杀奴八千,是羽林将士与其扈从,还有建章宫守卫门共同的功劳。”

  卫青话语中的情感真挚,这也正是他最真实的想法,世人只记住了他卫青立下了盖世功劳,又有谁知道在战争中,几次你险象环生的刘丛、赵季,又有谁知道在战争中已经死去,却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英雄。

  听到卫青的回答,太皇太后也轻叹了一声说:“但凡要打仗,就是要死人,所以哀家不希望兴师动众,每次发生战争,就有家庭妻离子散。哀家人在宫里,可耳边总是隐约听到,妻儿父母听到丈夫、父亲、儿子阵亡的消息后的痛哭,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就不是个滋味。”

  卫青听到太皇太后的话,心中顿时有所警惕,太皇太后传唤自己过来,就特么不是给陈沙叛那么简单。

  老太太不喜欢打仗,所以希望卫青能低调收敛些,无外乎是要敲打敲打自己。

  卫青很明白,跟这种固执的老太太打交道,千万不能对顶,更不能犟嘴。跟女人讲理是脑抽,跟上了年纪的女人讲理,那特么是脑瘫、脑积水!

  “太皇太后慈心,卫青也希望天下再无战争。打仗就要死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有多少无辜之人埋谷他乡。

  如果没有战争的话,他们日子过得可能苦一点,但只要足够勤奋,总能吃饱肚子,养活起一家,再生七八个孩子,等到了垂暮之年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

  “哦?没想到你也这样想呀,我还以为...”太皇太后表情有些诧异,古往今来几乎越是能打的将军,就越是喜欢打仗,因为只有打仗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在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

  所以主战派多数是将军,当然如果实力上面真有差距,完全打不过的话,将军也是最坚实的主和派,因为他们清楚彼此的实力差距,打就是送死,因此当初冒顿单于写信调戏吕后的时候,季布就第一个反对提议打匈奴的樊哙,坚决主张忍下来。

  旁边的陈煽次狼嗖凰逞郏昨天让自己当众出丑的仇,他可没那么容易忘记。

  听卫青投其所好,拍太皇太后的马屁,当然不开心了,于是出言挑拨说:“哼,说的到好听,也不知道是谁整天把什么,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挂在嘴边。谁口出狂言,要马踏龙城,远逐匈奴三千里。”

  “对对对,哀家在宫里,也有所听闻。”

  卫青就知道陈苫崾够担不过这也正和他意,正愁没办法给太皇太后带沟里去呢。

  卫青先对陈尚欣袼担骸俺鹿子所言,确实是卑职所说,也是卑职始终奋斗的方向。只是陈公子可能误会了,卑职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以及马踏龙城,远逐匈奴三千里不假,却并非热衷于战争。

  卑职听闻太皇太后似乎喜欢黄老之学,卫青闲暇之余,也抽空度拜读过《道德经》,记得其中有一篇说:明道若昧,近道若退,夷道若h吗;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待且善成。

  卑职认为,所谓的打仗就是为了避免战争再发生,而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就比如当下,匈奴发兵数万进入我汉朝地界,甚至兵指长安。最后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李广将军带领汉军与匈奴军队对峙,最后逼迫匈奴退军。

  试想如果李广将军没有带军迎敌,任由匈奴在汉朝土地上来去自如,那确实没有战争,有的只是一场场血腥的屠杀。也不会再有妻儿父母等待家人回来,因为他们全都会惨死在匈奴人的刀下。”

  “这...这明明是两回事儿,你在巧言诡辩!”陈善饺绽镉问趾孟校字到是能认的差不多,可如果说文化的话,跟卫青这种后世穿越过来的学霸相比,那简直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现在的年轻人,总喜欢儒家、法家那一套,对道家的学说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太皇太后听卫青谈起《道德经》,小小年纪又知之甚祥,对他的好感度瞬间提升了不少。

  所以在卫青搬出老子思想后,再听后面的举例,虽说内心不太认同,但也没有着急反驳。

  卫青知道这时候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所以驳斥陈伤担骸白匀皇且换厥露!试想一下,周边小国为何不敢犯我汉朝天威?不过是畏惧汉朝的将士勇猛、武器锋利罢了。

  如果某一日,匈奴也沦落为周边小国,又或者说汉朝的国力之强横,即便是强大的匈奴,也与周边小国别无两样,那匈奴还是否有胆量,再进犯我汉朝?只怕是没有这份胆量了吧?这也是卫青所理解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太皇太后听后轻叹了一声,先是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说:“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啊,你还是太年轻了,有些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对了,也别总说什么卑职,你的姐姐子夫已经被封为夫人,以后也就是家人了。”

  “是,卫青也认为,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长辈们也必然知道,之所以不认同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不过卫青也再想,正因为卫青还年轻,还有许多地方不成熟,所以想做什么便来做,长辈们若是见到卫青哪里错了,必然会出言规劝,如此也就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方便改正的同时也能警惕于心,日后不会再犯。”

  长辈们规劝?

  卫青说的时候,心理差点笑出声来,所谓长辈们那个不是心怀鬼胎的老阴逼,信他们,还特么不如信猪能上树。至少卫青是真看到过猪上树,就是穿越前,那场泥石流,将村庄淹没,有猪侥幸活下来,踩着几米高的废墟,跑到树杈间爬着休息。

  话虽然违心,但太皇太后就是喜欢听,人越老就越喜欢听顺耳的话,古往今来多少皇帝,年轻的时候无论多难听的话,但凡是有用的都能听进去,可老了以后,就听不得半点违逆的话。

  卫青是研究心理的,所以他固执的认为,是因为皇帝老了,权威自然大不如从前,因此导致他们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自信,有了畏惧,所以怕,怕那些不好听的言论成为现实,所以拼命的逃避。

  就拿巫蛊之祸来说,如果当时汉武帝只有三十多岁,正处于巅峰时期,即便再是谣言四起,也绝不会轻易的听信谗言。

  太皇太后也是如此,她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也清楚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更希望听顺着自己的话,而不是那些执拗的语言。

  可以说刘彻之所以跟太皇太后的关系闹得那么僵,很大原因就在于刘彻的脾气执拗,丝毫不懂得迂回变通,或者说他不屑去变通。这点陈阿娇也是如此,于是才有了针尖对麦芒的结果。

  卫青不同,卫青是心理学毕业,自然懂什么人喜欢听什么话,又如何用合适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道理。

  果然,太皇太后听到卫青的回答,之前板着的脸上,终于露出的笑容说:“是这个理,有错才有对,这便是大白若辱。看来你平日虽忙于军务,但对老子的思想也了解甚深啊。

  只是你不知道的是,想法是没错,但那些整天想打仗的人,只是把你当做他们冲锋陷阵的棋子而已。等不需要的时候,再随手丢弃。

  真到了你说的那个时候,就算朝廷不愿意打,那些心怀叵测之人,也会裹挟民意,逼迫着朝廷出兵。那一打,便是生灵涂炭,尸横遍野。”

  太皇太后说法,也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倒不是说道家主张不打仗,而是道家主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简称追根溯源。

  既然到那时候,主战派可能绑架民意要挟朝廷,不如从根上把问题解决了,也就是把主站派捏死。

  卫青相信太皇太后的话是正确的,但有些东西就是非黑即白,因为没人能把握好这个度,即便是圣人、伟人也不行。

  因此与匈奴的战争,必然要爆发,这场仗肯定是要打的。就算汉朝不像打,匈奴发现汉朝迅速成长,并且极有可能超过它的话,也必然会想办法来遏制汉朝,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作者留言:

  …………

  吐了,大晚上停电,没空调码字,幸亏笔记本电量充足

第十八章:骞哥,我又把你给卖了(补昨天的)

  对于太皇太后的担心,卫青自然提前准备好了说辞,而且还多了个陈烧獯话筒,简直完美!

  “太皇太后所担心,卫青也认为十分有道理。只是卫青私以为,如果汉朝的实力足够强大到,能轻松摆平匈奴,即便是发动战争也无妨。

  怕就怕与匈奴实力均衡之际,强行出兵作战,劳民伤财不说,还有可能断送两位先帝所遗留下的基业。”

  “嗯...说的正是哀家的意思,如果咱汉朝能轻易摆平匈奴,哀家又如何会阻止?只是怕就怕连五分把握都没有,就贸然发动战争,破坏了这来之不易的数十年的和平。”

  俗话说泥人也有三分脾气,更何况太皇太后又久居高位,数十年来听到匈奴犯境的消息,都能让俄耳朵起茧子了,心里能没点想法?

  当初匈奴火烧行宫,文帝为什么装孙子?难道文帝的脾气软,喜欢被匈奴欺负?还不是卧薪尝胆,还不是为汉朝积蓄足够的力量,等待某一位后人,能够凭借积攒下来的力量,一举彻底摧毁那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太皇太后担心汉朝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败掉,可睡觉做梦的时候,就没梦到某天,汉朝毁灭匈奴,然后再去九泉之下时,将这天大的消息带给自己的丈夫?

  可以说但凡是个骨子里流淌着华夏血的人,都有股以自我为中心傲气,老子现在就算落魄了,也终有一日凭借自身的努力,重返天下第一!

  这点身为后世人的卫青,最有体会。

  后世的华夏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秃头鹰已经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华夏才重新站了起来。

  然而就在未来的短短七十年里,华夏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先后完成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并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弯道超车,最后与秃头鹰并驾齐驱,争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果实。

  为什么,就是单纯因为中国人的骨子,流淌着不服输的精神。

  卫青见太皇太后终于松口了,乘胜追击将太皇太后往沟里带说:“回禀太皇太后,卫青有个想法,或许能解决太皇太后的担忧。如果咱汉朝未来一段时间,国力愈加强盛,百姓的生活愈加舒适,百姓应该没人希望打仗了。”

  “你可曾想过,怎么才能即让国力强盛,又让百姓过的舒适?”太皇太后这话其实属于思维惯性的随口一问,也没想过卫青真能提出什么有用的见解,就类似于你说的头头是道,那你上呀?

  然而卫青就真的上了,他自信飞扬的说:“卫青确实考虑过,还望太皇容卫青细细道来。”

  “哦?说说看?”

  太皇太后感兴趣了,卫青仗打得好,就想听听这政策方面,也是否能有一二建树。

  卫青道:“西域!”

  “嗯?”

  太皇太后听到西域后,脸上期待的表情,瞬间消失了,因为她之前就听过西域,不过当时是提议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卫青提到西域,难不成也是有此打算?

  卫青知道不能让老太太等急了,所以在提出西域后,立刻说出了自己的考虑:“卫青曾听说,有人提议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对付匈奴,在卫青看来提出此论调,不仅目光短浅,更是买珠还椟,空有宝山而不入的做法。”

  就这样,张骞被卫青干脆利索的卖了。

  太皇太后听卫青似乎并不赞同联合大月氏对付匈奴,脸色稍稍有所缓和,这才说:“那以你来看,出使西域目的又为何?”

  “回禀太皇太后,卫青听说西域盛产香料,在长安价值超过黄金的香料,在西域却满地都是。只是来回路途遥远,再加上道路险阻,因此在西域廉价的香料,拿到长安来可以卖到天价。同样的西域商人也会将长安的茶叶、丝绸卖到西域,也都是天价。

  如果我们能打通这条商道,将大量的丝绸、茶叶,拿到西域卖,再买大量的香料,拿回来卖给那些有钱却埋在地下的勋贵、商人们,将他们的钱集中到国库里,如此以来国力不就强盛了吗?”

  西汉的朝廷也是做生意的,俗称官办,不过基本都是大宗生意,比如说“盐、铁”。所以朝廷跟商人,虽然不能混为一谈,但也确实都做生意。

  卫青没有像给张骞、曹英那样,纠正“天下的钱不会变”的概念,一来是老太太不见得能听进去,二来也太麻烦了,说的越复杂,就越让人怀疑。

  因此卫青干脆利索的表示,我们就坑那些勋贵跟商人的钱,反正平民也享用不起香料,自然也就不会坑百姓们的钱了。

  悉天下而奉一人,可以说是每个皇帝的终极梦想,只是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做做梦而已。所以卫青提出让勋贵、商人们给国库掏钱,你问老太太支持不支持?那当然是支持的了!

  这就是老太太跟张骞的不同,张骞总想着打匈奴,至于赚钱的那点小事儿,根本看不上眼。现在的汉朝的国库,串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么没地方花去,所以第一考虑的就是如何败家。

  但老太太不同了,老太太是穷过来的,当初跟文帝过日子时候,穷的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块钱花。所以你跟老太太谈钱,老太太非但感觉不丢人,反而还很上心,就因为穷怕了。

  后世人也是如此,老人们从穷日子过来,所以有点钱总想攒着,攒多少都不嫌多,给孩子买了房,买了车,等孩子娶了媳妇,还要考虑孙子的事儿,总担心钱不够。

  而那些从小含着汤钥匙长大的一代,有点钱就考虑怎么消费,再多点钱的小资就开始考虑“诗和远方”,总之不“月光”,就对不起自己的努力。

  除此之外,卫青也是讲给陈商的,确切的说是讲给馆陶长公主听的。陈傻哪锸浅隽嗣的贪财,如果陈砂颜庀息传给馆陶长公主,就不信以馆陶长公主那贪财的性格,还坐得住!

  果然原本还想着找卫青麻烦的陈桑此时已经开始想入非非了,卫青心中原本只有五成把握,现在提到了八成!

  就算老太太心存疑虑,等日后馆陶长公主跑过来蹿腾,以老太太的性格,只怕也会答应下来。

  “此法可行?”

  太皇太后也听说过西域香料便宜的说法,想想也对,如果西域的香料也贵的跟长安的黄金一样,那商人又为何千里迢迢,不顾风险的将香料贩卖到长安?商人都是逐利的,没有利益的话,如何吸引的商人?

  “太皇太后试想一下,勋贵在西域商人手里买香料花钱,买朝廷的香料也是花钱,为何要让这钱被西域商人赚去?”

  老太太心里琢磨着有道理,又问:“你的利民?”

  卫青见老太太已经被带跑偏,心中暗喜的同时又说:“卫青又听说,西域盛产一种植物名叫棉花,棉花不仅容易种植,而且会产出如麻一样的东西,可以用来做成御寒的衣服非常舒服,而且御寒效果极佳。如果能在汉朝土地上广泛的种植,那日后百姓冬天也不用再担心冻死。

  除此之外还有如核桃,据说核桃能榨出油来,与荤油效果类似,如果能广泛种植的话,那百姓也能吃到油,对粗粮的需求也就那么高了。”

  太皇太后对棉花不太感兴趣,可听到核桃能榨油,立刻上心了,是个华夏人最在乎的,基本都吃!

  在华夏人看来,能特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就是大圣人!

  所以后世有种说法,如果袁隆平老爷子,早生个二千多年,已经被封圣了,这并不是单纯的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