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236章

作者:豆蔻

  不像现在喝完酒之后,说话都只说一半,知道言多必失。

  卫青也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当初那个初到长安的骄纵少年,不知不觉间也已经成为大汉的顶梁柱。

  原来那些在自己眼里,强大勇猛的将军,现在见到了自己,都要恭恭敬敬的行礼,然后再尊称一句“冠军侯”。

  原本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匈奴,现在看来却像老人迟暮,仿佛冢中枯骨,只有守在草原上沉浸在昔日的辉煌当中,等待自己挥军北上,将他们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原本神秘莫测的白帝山,也开始与朝廷建交之后,卫青并没能解决大妖与人之间的深层矛盾,却靠着权与利,淡化了彼此之间感情,用契约精神重新缔结彼此的关系。

  所以受命于白帝山的大妖,也开始驱虫调雨、庇护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

  而当初畏之如虎的陈阿娇,现在看来却亲近的许多。

  以前总认为她是个娇蛮跋扈,被宠坏了的毒妇人,相处久了却发现,就是个高贵却并不冷艳的毒舌刀子嘴,说话一点都不留情面,却总为别人考虑。

  还有姐姐...

  想到卫子夫,卫青下意识的笑了。

  记得第一次见到姐姐的时候,他就被卫子夫的温柔贤良所俘虏,尤其是知道对方是自己的亲姐姐后,更是吐槽自己亏大了。

  甚至卫青自己都要承认,他之所以愿意娶义妁,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义妁跟卫子夫在性格方面很相似。

  只是血缘关系就是一道禁忌,别说是在汉朝这个时代,哪怕到了世界末日,只要接受的是儒家文化,从内心里就无法跨过这道天堑。

  不过这些年过去了,卫青也早就看开了。就像现在这样经常见面,一起吃饭闲聊,说说刘据和去病俩孩子这段时间的成长。

  要书写时,姐姐在旁边磨墨添香,沐浴时,姐姐为自己泡皂擦背,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

  可能是卫青身处于汉朝,又或者本身对所谓的“爱情”就很模糊吧,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过,那种爱的死去活来的感受。

  或许爱情的本质,还是亲情。

  甚至说对义妁,对白洛,对刘彻,更多的也是关心、责任、牵挂。

  只是不知道此时的她们,现在怎么样了。

  是则抬头时,看到深夜里高挂在天空的那轮圆月,为彼此默默祈福。

第十三章:三足鼎立,以及韩妃破局

  冬天的西域格外寒冷,好在龟兹国南北为山,受北风的影响不大,不用担心像西域的其他地方,走在外面被风一吹,皮肤都会裂开。

  自从卫青接受龟兹国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争斗厮杀的现象大幅度减少,治安上去后,居民们自然也会将重心放到赚钱上面。

  即便居民们没有这个想法,背后的皮鞭和饥肠辘辘的腹部,也会趋势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攒够过冬的食物。

  以前到了冬天,食物来源就只剩下了狩猎,去想方设法的捕捉那些冰天雪地里,偶尔会出没的羊马。

  今年却不同,刘华教会了西域人如果编织大网。

  等到博斯腾湖面完全冻住后,便带领居民们来到湖面上,砸出个一丈多宽的洞,然后将大网扔进去,等到三天后,再带着这群居民来到撒网的地方,将大网拉出来。

  拉网的时候,十几个西域大汉,几乎用尽了吃奶的劲头,凑近了之后能看到他们通红的脸,那并不是冻得,是用力过猛,气血上涌造成的。

  渔网被拉了上来,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鱼,爬在冰面上甩打着尾巴,似乎要拼劲全力再回到水里。

  然而手疾眼快的居民们岂会如它们所愿,一个个死死的抱住渔网的拉头,看那架势即便被鱼拉回水里,也绝不肯放手。

  鱼不仅是食物,鱼油、鱼膏更是制作火箭的重要材料,而鱼皮也可以做成鱼皮衣,夏天的时候,虽然不如丝绸那么舒服,却也比裹着厚厚的皮革要舒服的多。

  关键只要处理的好,鱼皮衣是没有腥味的,其实就算有,很多西域人也不在乎,因为他们处理样羊皮或是马皮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事儿,搏下来后扔到太阳底下晒几日,就直接往身上一围。

  夏天是不能不穿衣服的,否则强烈的日照会引发各种皮肤病,尤其是像西域这种地方,日照更加充足。

  日光浴是一种享受,但如果天天日光浴,那可不是谁都能承受了的。

  居民们眼里只有吃,只要能吃饱了,其他的都可以商量。

  龟兹国的居民对新任的王很满意,原因也是因为新王让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好了,至于说新王是西域人还是汉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甚至说汉人岂不是更好吗?

  他们更加富有,更加聪慧,更加强大,委身于这样的民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那场大水,冲毁了焉耆国半数的家庭,所以焉耆国对汉人总抱有一份若有若无的敌意。现在的焉耆国由曹英管理,林中和张季辅佐,卫青对焉耆国也没抱太大希望,只要不给自己添乱就行了。

  当然了,如果焉耆王不老实,那么曹英也会萧规曹随,学着卫青对付龟兹国那样,为焉耆国再立个新王。

  俗话说经济、军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稳固经济建设的同时,军事改革也没有停下来,进入了寒冬之后,军队的训练就一日没有停下来过。同时原本西秦军、羽林招募的军队、焉耆军、龟兹军全部打乱,并且重新整编。

  一共凑出了两万正规军,以及一万的预备役,从人手方面来说,其实还能再拉起一万左右的预备役,但是钱实在顶不住了。

  在中原,哪怕是动员率极高的秦朝,五千到一万户人口,也就能拉起两三千人,这里所谓的户并不是人,古代一户的人口大概在四到十人之间,平均下大概在六人左右。

  也就是说通常十几个人,才能供应一个脱产的兵。

  西域的话,动员率更高,大概三、四人出一个,匈奴的话更高,有十万匈奴十万兵的说法,可以说每个人成年匈奴男子,都是一个士兵,其中的差距,是原因生产方式。

  中原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农耕自然要劳动力来维持,但匈奴则以放牧和掠夺为主。

  放牧只要在草原上,走到哪里放到哪里,通常女人和孩子就能担任这份工作,剩下的男人则不断掠夺,来维持一个平衡。

  这种方式有极大的弊端,其中就包括人口上限问题。

  要知道匈奴不仅掠夺汉人,彼此之间也毫不留情,就跟森林中的野兽没有太大区别,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甚至说就连单于也默许这种情况发现。

  因为资源有限,只能通过黑暗战役来互相收割资源,让强大的部落生存下去。同时还可以认为的消耗多余人口,防止人口暴增,草原资源养不起这么多人的情况发生。

  西域也类似,他们比匈奴强的地方是能建立城邦,可由于地理环境较差,大量的戈壁滩和沙漠、山丘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展自然没有中原地区那么快。

  其次人口的分布问题,也导致无法形成一个庞大的帝国,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必然任由匈奴宰割。

  既然卫青已经摆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当然也不会继续做哪些烧杀抢掠的事情,他可以不要脸,但汉朝对外的形象必须是高大光明的。

  顺便一提,卫青在东瓯和闽越做的那些事儿,在小国们看来,乃是仁义之师的壮举。

  至于东瓯为什么成了人间地狱,那谁知道啊,反正一定跟至仁至善的冠军侯没有任何关系!

  既然掠夺的事情不干了,再想像以前那样,维持三四人中供应一个脱产的士兵,显然是有些吃力。

  所以即便是这三万士兵,卫青也是费尽了心力,穷尽各种手段。

  其中包括并不限于引入了宋朝的厢军制度,以及自古以来的乡兵制度,总之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士兵训练程度,并且维持正常运转。

  军中无假期,尤其是韩信和白起的威胁越来越近,即便年关将至,羽林军也没有任何放松,导致那些汉人商队们,主动在城中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

  李当户问过卫青要不要阻止,将浪费的资源保留下来,卫青考虑了下还是放弃了。

  无论与韩信和白起的一战结果如何,这里的居民会继续生活,之后汉朝的势力也会越过沙漠阻隔,接手现在的西域。

  既然如此的话,那让他们提前感受下汉人的庆祝方式也不错。

  说不定这里人有些,就会熬不过明年开春的一战。

  如果可以的话,卫青真的希望避免这场战争。

  战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战争,这是卫青从始至终贯穿的思想。

  为了打仗而打仗,那是白头鹰。

  确切的说,即便是白头鹰,打仗也是为了维护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且创收。

  只是这场仗不是卫青想不想的问题,还是为了解决前朝或者前几代遗留下的问题。

  为此哪怕是牺牲,也在所不惜!

  冬天下了场雪,雪很大,覆盖了大地,直到过了年,温度开始回暖之后才开始慢慢融化。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到了三四月份左右,就是春种的季节了

  派出去的探子已经传回了关于韩信和白起的消息,白起从赤谷城出发,开始朝着龟兹国的方向进发,白起似乎也带兵准备离开了阿拉山口。

  白起带了整整四万军队,卫青怀疑这是全民皆兵,整个赤谷城附近,连人带动物估计被白起收割了遍,连是跟毛都没有剩下。

  同样从兵力上看,也说明白起有速战速决的打算,这么多的士兵,如果没有后续的源源不断供给,单靠带来的粮食,绝对撑不了多久。

  让卫青颇为担忧的是韩信,根据探子韩信只有两万军队,跟六七个月前没有太大区别。

  但以韩信的能力,带兵向来是多多益善,连白起都能暂时性解决后勤问题,以韩信的能力,岂会只能征调两万兵?

  如果不是这两万兵有问题,就是韩信别有打算。但不管怎么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唯一不幸中的万幸,就是韩信和白起也并非合作关系,俩人之间必然会互相牵制,这样到是给了卫青喘息的机会。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同样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不是一方先崩溃的话,很可能会无限期的拖下去。

  这样想的卫青,更加积极筹备防御措施,大量的探子被放出去,半年来对城墙的加固,让原本是只有两丈左右的城墙,直接拔高到了五丈。龟兹国外面的荒野也被清理干净。

  能力到了白起和韩信这个档次,想要利用阴谋诡计,显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要战就只能凭借硬实力,堂堂正正的获胜,别无他法。

  卫青的底气在于他手下两万训练过的勇士,一万预备役,以及五十多名战争经验丰富,能独领一军的羽林将士们!

  之前卫青告诫过姑墨王要小心白起,但姑墨王开始怀疑卫青贪得无厌,也准备对姑墨国下手,所以半信半疑,并没有将全国人口迁移到龟兹国内。

  对此卫青也无话可说,李当户甚至提议派兵先拿下姑墨国,省的给白起以战养战。

  卫青再三思量还是放弃,并不是认为这样做有失道义,只是错过了最佳的出兵时机、

  现在再出兵,如果没有能第一时间完全消化掉姑墨国,就可能被拖在那边,随后将主要战场从龟兹国转移到防御松散的姑墨国。

  果然汉人商队刚撤出来,白起发现卫青没有上当,遗憾中带着几分欣慰,如果卫青这么容易被拖入被动局面,那他也不配做自己的对手了。

  面对白起的进攻,姑墨国根本没有任何抵抗之力,二万多人口的国家,仅仅坚持了不到半天,就被白起带兵攻占。

  大量的资源被掠夺,死在白起军下的人口,超过了一万,剩下的不到一半人逃进了山里,能不能活下来,还得打个问号。

  占领了姑墨国,白起并没有着急进军,他在等韩信的消息。

  现在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无论是白起、韩信还是卫青,都希望自己做个渔翁。

  然而无论是卫青还是白起,都迟迟没有等到白起的消息,甚至探子发现,韩信依旧待在阿拉山口,没有南下的迹象。

  是发生什么意外了?

  还是说韩信只在乎输赢,并没有打算与卫青正面一战?

  在卫青和白起想破头时,韩信正面临着他死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抉择。

  立于山阴之策的韩信,与白起生活的那段时间见过貔貅,自然也知道白起派貔貅保护韩妃的事情。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保护韩妃的貔貅,竟然带来了一个噩耗,韩妃正在草原上被数万匈奴军追杀...

  原本在西域的韩妃,为何会出现在匈奴的草原上,以韩信的智商用脚指头都能猜到,但现在原因已经无足轻重,关键在于救还是不救。

  韩妃是在赌,赌即便化为厉鬼的韩信,内心深处依旧有一份未曾割舍的感情,这份感情并非对昔日楚王的执著,也并非对刘邦、吕雉的憎恨,而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关爱。

  所以韩妃孤身犯险,以卫青的借口,引诱数万匈奴入西域,就是为了让自己置身于死地。

  现在她做到了,剩下的抉择权,留给了她素未蒙面过的父亲,韩信。

  她如孩子般,坚信自己的父亲,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是一位即便天塌下来,也能用双肩撑起一片天,是永远、永远、永远在自己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自己身边,竖起一堵坚不可摧的城墙。

  貔貅也急切的看着韩信,从他杀出一条血路来送信时,韩妃就处于随时可能被擒,甚至被杀的险境,从这里跑到龟兹国,再等卫青带军北上,根本来不及。

  所有的希望,都只能寄托在眼前这位厉鬼身上。

  如果他彻底泯灭了感情,根本不在乎韩妃的生死,继续挥军南下,那么貔貅会第一时间扭头回草原。即便是死在匈奴骑兵的乱军之下,他也会实现自己对白起的承诺。

  这件事对韩信来说,并不难抉择,他甚至连思考的时间,都没留给自己,声音也一如既往的冰冷,但传入貔貅耳中时,却令貔貅瞬间热血沸腾:

  “整军、北上”

第十四章:千古名将之战,白起VS卫青(上)

  韩信整军北上的消息,让卫青和白起全都处于了茫然状态,但很快他们就判断出,无论韩信因为什么理由北上,都无法在约定时间之前回来。

  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面,瞬间被打破是,化为一对一的死局。

  整个龟兹国境内的居民,全都汇聚在了龟兹王城之中,同时焉耆国也进入战争状态。

  仅仅两天的时间,原本还在姑墨国整军的白起,已经挥兵东进抵达了龟兹王城之下,战争一触即发。

  双方第一时间放出了大量的探子,身为名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早就刻进了骨髓里面。

  根据探子带回来的消息,白起在抵达龟兹王城外时,立刻秘密分兵派手下进攻焉耆国。

  卫青得知消息后,并没有选择分兵去救,此时的焉耆国有曹英、林仲、张季坐镇,拥有五千正规军,预备役九千,除非是白起亲自指挥,否则凭借分出去的那些兵力,绝对无法攻克,现在派兵去救,反而中了白起的围魏救赵之计。

  见卫青果然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白起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过能这么简单的扰乱卫青的布局。派出去的第一支军队,目的也不是攻下焉耆国。

  龟兹王城东侧是白起率领的主力军队,西侧是焉耆国,这也是卫青将主要的防御力量,全都集中在了城东,西侧的力量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