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212章

作者:豆蔻

  “学院都还没有建造,又是全新的教学方式,指不定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来,那些勋贵就不怕把他家的孩子教坏了?”

  曹英嘴一撇,颇有些鄙夷的说:“你知道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些勋贵当然也知道。

  估计送来的都是嫡子,但绝对不是嫡长子,就跟当初建章营骑的那些勋贵子差不多。谁嫡子不是两三个,只要保证嫡长子没问题,至于其他嫡子教废了一个又如何?”

  “啧。”卫青来汉朝几年了,还是没办法习惯这种嫡尊庶卑的传统。

  曹英继续侃侃而谈:“再说了,你也太小看自己的影响力了。别看朝廷那些官员恨不得你跑到边塞吃沙子,但一个个都猴精的很,只要听说是你一手策划的,有几个能不心动的?

  当初羽林军那些百人,论身份、论地位也不行,结果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已经身居要职、前途无量。错失良机的勋贵都懊恼的很,现在又给他们个机会,你说他们还能不争取?”

  卫青想想也是:“道理是这个道理,不过我也不是什么人都要,而且来我学校,就得守规矩,就不知道那些大人舍不舍得。”

  听到这里,曹英就笑了:“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

  呵呵,怎么忘记汉朝体罚根本不犯法了。

  “行吧,六七岁左右的都可以入学,年纪再大些的要经过筛选才行。名额的事儿,等学校建起来再说,到时候估计要一批一批的招生了,一股脑的招太多,老师都不够,还得重新培训。”

  卫青说着又有些感到头疼,六七岁入学都是白纸一张,可以说有教无类,但年纪再大些的就分得出优劣来了,至于如何筛选,这事儿还得落到自己头上,谁让别人没这方面经验呢。

  跟曹英商量了下,曹英的意是不要搞什么一视同仁,根据关系深浅,或者是地位高地,先决定一批,然后省点名额留给那些遗孤。曹英倒不是收了勋贵的好处,而是避免后续的麻烦。

  卫青肯定不同意,如果已经考虑到某些不可控的原因,他甚至只想招遗孤。

  这道理想想也明白,学习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后世学校里面肯定认真听课,不开小差、不走神的那都是好学生。

  像家里有钱有势,即便不努力也衣食无忧的,他们感受过学业带来的压力后,肯定比那种遗孤更容易选择放弃。

  寒门难出贵子,是因为和勋贵子的资源不平等,现在双方的资源在同一个起跑线的时候,当然是更希望找些前途渺茫的遗孤来教。

  俩人的分歧出现,争论自然不可避免,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晌午,韩妃抱着碗面从东院出来,走到卫青旁边说:“姐夫,吃面。”

  曹英见只有卫青的份,抱怨道:“我的呢?”

  韩妃一脸理所当然的说:“厨房里了,去盛呀。”

  “枉我以前还总给你带好吃的,真是小没良心。”曹英起身看到个家仆,招呼他去帮自己端一碗过来。

  “才不是嘞,碗太大,端不了两碗。”韩妃辩解的同时,说着还不忘挺了挺自己胸膛,可惜再怎么挺,胸前还是一马平川。

  一会儿的功夫,家仆帮曹英端来一碗,吃面的碗大,直径得有一尺多,里面装满了面和臊子确实不轻。

  接过碗筷,曹英刚挑起面条吃了口,再看韩妃时道:“都没注意到,一眨眼的功夫,卫青你家这黄毛丫头,都出落的亭亭玉立了。”

  曹英不说,卫青也没注意到,韩妃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小萝莉了。

  想想也是,许负带着韩妃来长安时,距离至今已经有五年了,那时候韩妃刚满九岁,现在已经十四了。

  汉朝十四岁的丫头,即便没有成亲,也都订好了亲事。

  “是没想到,一转眼都这么大了。”

  曹英好奇的问:“丫头定亲了吗?”

  “还小,再大点。”

  很早之前卫青跟义妁说过,韩妃嫁出去的话,最早也得过了十八。别说什么汉朝嫁的早,自己的小姨子还愁嫁不出去?义妁也没有反驳,她成亲就晚,也遇到对的人了。

  “不要了,丫头要不要回头,大兄给你介绍门亲事。”

  韩妃听曹英说给自己介绍亲事,笑着的双眼弯成月牙,她满怀期待的说:“要,当然要,只是我嫁人呢,是有要求的。”

  曹英应道:“那是肯定的,谁若娶了你,就是卫青的连襟,寻常人哪有资格。说说看,想要个什么样的,回去大兄就给你张罗。”

  韩妃掰着手指头说:“家姐可是嫁给的冠军侯,咱的要求也不高,大兄你就按照姐夫的标准张罗。”

  “噗!”

  曹英刚吃进去的面子,一口喷了出来,幸亏卫青及时端着碗闪开了,不然这口肯定得喷在卫青身上。

  曹英捶着胸口,刚才的臊子呛嗓子眼里了:“丫头,大兄还是劝你换个标准,不然这辈子都嫁不出去。”

  “那就先找着呗。”韩妃说着跟俩人道别,然后蹦蹦跳跳的回后院了。

  韩妃走了之后,曹英接过家仆端过来的水灌了下去,捋顺了气才跟卫青说:“卫青不是我说,你家的丫头,早晚被你给坑了,一个个眼光高到天上去,这样想去怎么找婆家。”

  “那话就是搪塞你的,真找到看顺眼的,标准自然就下去了。”

  卫青说着笑了,这种情况在后世见太多了。

  女方如果说自己没什么要求,那意思是哪方面都有要求,只要你有一点让她不满意,总能找出千奇百怪的理由来拒绝。

  如果说自己要求特别高,那就是没找到合适的人,等遇到了喜欢的,要求会瞬间降到心上人的那个标准,严丝合缝。

  不过这样说,卫青还是留了心,打算之后跟义妁聊聊。

  韩妃并不是普通人,她是韩信的女儿,又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相术,眼光不可能不高,门当户对的是别想了,能遇到个看上眼的就不错了。

  曹英继续吃着面,嘴里吐槽说:“但愿吧,你家丫头确实不愁嫁。”

  韩妃的小插曲过后,俩人吃完面,把碗交给家仆,又开始商议招生的事情。

  这事儿讨论到晚上,也没有个一二三来,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开头还想做到尽善尽美。

  晚上曹英回去了,卫青等义妁把俩孩子哄睡着了,才把韩妃的事儿,讲给义妁,让义妁要多注意。

  顺便又说了办女子班的事儿,让义妁去问问,哪家人的丫头愿意上学,可以记下名字。

  第二天卫青就跑去了公输赞那边,商量开工的事儿,钱都不是问题。

  后世一个项目从立项,再到筹资,最后动工,小项目几个月,大项目得几年,但卫青这边只要立项了,第二天就能动工。

  筹资什么的,一句话就能解决,更不要说之前投在公输家搞研究的钱,已经有了成果,各种格物产品的退出,改善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卓氏商行带来了无数财富。

  西域商人也愿意购买些精致的玩意,带回去,献给自己国的王,来获得跟高的声望和财富。

  技术带来的革新,需要用市场转化为财富,而卫青早在五年前就开始搭建自己的市场,不限于长安,不限于百越,甚至不限于卫氏朝鲜和西域。

  说到卫氏朝鲜,就非常有意思。

  首先说卫满朝鲜的起源是,汉初的时候,一个叫卫满的汉人,聚集了几千号人跑到了朝鲜,把当地的朝鲜人赶到了北边,所以在汉朝就有南朝鲜和北朝鲜了,只不过南朝鲜的当权者原先是汉人。

  只是这个卫满以及子孙,对汉朝的态度非常差。

  因为汉初秉承着黄老之道,基本没有对外主动用兵,所卫满三代对汉朝都非常嚣张跋扈,非但自己不朝贡,还不允许周边小国朝贡。

  当时北朝鲜,也就是韩国那地方,很想要来长安朝贡,可惜被卫满朝鲜堵住,想来也来不了。

  实力上汉武帝在重伤匈奴之后,开始对卫满朝鲜用兵,最后在灭掉卫满朝鲜之后,将那里分成了四个郡,合成汉四郡。

  卫青对朝鲜远没有百越那么上心,倒不是说那里没有占领的价值,相反朝鲜那地方对汉朝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

  之所以战略没有提到过,是因为如果想要动卫满朝鲜,就要考虑到匈奴那边的情况,两者距离太近了。直接对卫满朝鲜动手的话,匈奴可能会借机乘虚而入。

  不像闽越那边,跟匈奴隔着整一个大汉,闽越都打完了,匈奴那边还不见得能得到准确消息。

  其次两者的情况也不同,闽越是环境恶劣,对士兵的影响太大了。意外因素太多,即便是名将也可能有折戟的可能。

  像攻打闽越半年的功夫,大半都是用在等上,等到差不多了,一路横推过去,几乎没有什么阻挠。

  但卫满朝鲜就不同了,卫满朝鲜因为卫满是汉人,所以深知高筑墙、广积粮,所以打起来比较难啃,得实打实的一年半载的功夫。

  当然难啃归难啃,它不魔法呀,只要你派足够的军事力量,肯定能啃下来,不会像攻打闽越那样,被天灾、瘟疫所逼退。

  所以想要动卫满朝鲜,得抓住合适的时机,省的将它直接逼到匈奴身边去。

  说来朝鲜除了地理价值外,最有价值的就是人参了,不过这时代好像还没有发现人参的价值...

  在卫青找公输赞时,阳信也过来看俩孩子。

  义妁见到阳信来,想到了昨天卫青跟自己说的话,便说道:“姐姐知道长安勋贵家里的女儿,想要求学的,夫君最近好像要弄个学院,其中有个专教女子的院系。”

第七章:阳信公主进行时

  “专门教女子学院?”

  阳信听到这句话时,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印象中只教女子的学校,基本都是教吹拉弹唱卖笑的技艺,像阳信当初在平阳府里时,就弄了个这样的机构。

  可回过神来又一想,如果是卫青操持的那就肯定不是,他对这种低贱的事儿,向来是看不起的。即便嘴上不说,骨子里的傲气,离着八丈远都能闻得见。

  义妁解释道:“是呀,姐姐有所不知,夫君说现在的教育水平不仅差,而且效率还差,所以就跟稷下学宫商议,举办个学院,就是类似周朝的太学那样。”

  “卫青那家伙还有什么是认为不差的?怎么太学还招收女子?”平阳没好气吐槽了句卫青。还是骑奴的时候,就心比天还高。

  义妁点点头:“夫君的意思是,即便不学诸子百家的传承,能识文断字、懂得些算学也好。等成了家,丈夫在外做官或者打仗,家里不都是主母操持嘛,如果连算学都不懂,账都算不好。

  话又说回来,听夫君的语气,如果要是来入学的话,规矩怕是不会少,一些骄纵惯了的,可能坚持不下去。”

  说着义妁又将招生的年龄,以及大致的情况说了遍。

  “卫青他人呢?”

  “去城外稷下学宫了。”

  “等他回来,让他去我府里等着,我去找些人。”

  阳信心中念头一转,就清楚了这件事的可行性,和男子不同,男子求学要再三慎重,女子的话正如卫青所说的那样,能识文断字、懂的算学,已经算是不俗了。

  考虑到卫青能在短短的三年里,将羽林军那百十号人,在训练的同时教会了读写筹算,可见必然有他的技巧在里面,既然愿意倾囊相授,哪儿能便宜了别人?

  这些年她凭借从卫青那里得到的便利,可没有少赚,不仅赚钱还是赚人情。

  如今长安城里的贵女或者勋贵家的大妇,哪儿不念着她阳信的好,即便是为了香水,也得百般讨好于她。

  以前说长公主,都是指的馆陶,现在提起长公主来,已经没有人再想起那个贪财成性的放荡女人了。

  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卫青才从城外回来,地已经划出来了,因为是在稷下学宫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工程量要小的多。凭借公输家的手艺,又招募了些劳动力,肯定能在开学之前完工。

  卫青回来的时候,一声尘土,听说阳信让自己过去商量事儿,洗了个澡,晚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去了阳信府。

  两家离得近,不大会儿的功夫就到了。

  管事说阳信还没有回来,卫青只好在府里坐着等,到了五点左右,才听到外面传来马儿嘶叫声,阳信府的马车终于回来了。

  结果卫青刚站起来,走到中间的待客厅堂,来到院落里就看到一群女人,叽叽喳喳的簇拥着阳信往府里走。

  “嘶!”

  这些女人卫青有认识的,有不是认识的,像阳信的俩妹妹,南宫公主、隆虑公主,也有不认识的,从穿着打扮看,无疑都是大家贵妇。

  虽然不知道阳信这是唱的哪一处,卫青还是老老实实的退回去,坐在厅堂里等。

  不大会儿的功夫,阳信推门而入,看到卫青坐在主位的案几旁喝着茶水,“你倒是清闲。”

  卫青见只有阳信,这才舒了口气,他倒不是怕女人,只是这艳福实在是无福消受,那么多女人叽叽喳喳的,吵得人头大。

  “刚从城外回来,洗了个澡就来你这儿了,那些女人呢?”

  “去后院了。”阳信拖了鞋子,走到卫青旁边坐下才说:“义妁讲你要办的太学,要教女子?”

  “都说了不是太学,也没资格叫太学...”

  阳信没好气的说:“什么资格不资格,你阿彻吹吹枕边风,不就能叫太学了吗?”

  “好好好,你说的对,你说的都对,我确实叫女子,不过...你带来的那些,年纪有些大了吧?”

  说年龄大,其实也不算大,阳信才多少岁,过了这个年才到二十五岁,放在后世也就毕业一两年,刚刚步入社会找工作。

  像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更小,隆虑才过二十一,问题在于都成亲了,有家室要管,不可能整天在把重心放在学业上面。

  阳信打掉卫青指向后院的手指,“自然不是她们,是她们家里的孩子,大多都才六七岁的年纪,男孩还好说,女孩的话都发愁找老师。这不听说你那边招学生,都一窝蜂的过来了。”

  “这样呀,可以,还有别的事儿吗?”卫青心想就这点屁事儿,还值得让自己亲自跑一趟?

  阳信就知道卫青想走,一把将他按住:“当然有了,不然为什么叫你来?我来问你,女子的学院,你打算建在什么地方?”

  “稷下学宫里面,怎么了?”

  “长安郊外?”

  卫青一脸理所当然:“是啊,全都住校,每五天休沐两天回家,平日里住在学院准备的宿舍里面。”

  “家里大人怎么能放心?”

  “不放心就别送进来。”

  卫青很想说是我建学校,还是你建?老子本来只想招些孤儿,要不是怕麻烦,才懒得伺候你们这些勋贵了。

  其实六七岁的孩子住校学习,也是有利有弊,往好处说可以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尤其是汉朝的孩子,成熟的都早,不好的地方是缺少家庭的关爱。当然汉朝的孩子,又不想后世那么娇弱,这方面其实到也不用那么担心。

  卫青之所以想在稷下学宫里面建造学府,根本没有考虑过六七岁孩子的情况。

  因为...六七岁时的卫青根本就没有家,除了平时打柴换点剩饭,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面蹭课。所以他之前的决策,纯粹是惯性思维。

  卫青一开口,阳信恨不得给他脑袋上一巴掌,怎么就不灵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