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210章

作者:豆蔻

  “还能不能好好讲了?”卫青拍打着桌子,然后把建设小学的计划徐徐说了出来。

  “我的意思是,将那些同龄的孩子,集中到一起来教,既能够方便教学,也让学生之间了解到彼此的差距所在。”

  私人学院在之前是有的,最早可以赘述到孔子时期,至于勋贵的学院,基本就是太学和国子监。

  不过因为汉初的时候,汉朝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太学是汉武帝听董仲舒的意见,罢戳百家独尊儒术时搞出来的,而且主要教的还特么是儒学。

  关键是阉割版的儒学!

  问题是儒学还能治国?

  所以太学和后世的学校区别也很大。

  其次周王朝时期,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问题要求和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以前教学不分年级,只能老羊、羊羔一起放,没有年级概念之分,混乱的很。

  卫青的想法就是把后世学校,搬到西汉来,当然不能全部照搬,会进行一定的修改,但大致框架还是不会变的。

  首先说卫青招收的第一批,或者说前几批学院,都是勋贵或者是父亲战死遗留下的孤儿,普通百姓的话,根本供应不起孩子上学的花费。

  这点是没办法的,对于老百姓来说,孩子上学的话,就不能劳作,一出一进就是一个亿,所以即便到了明朝,普通百姓也是举全家之力,也只能供应一个孩子读书。

  太宗说的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同样的,先让一部分学起来,把制度打好。

  私学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学生太少,所以必须削减教育开支等等,但官学不用考虑这些,因为是在长安,最不缺的就是勋贵了,那些勋贵们请先生花的钱,足够支撑起官学教育。

  “六七岁正是学习的时候,第一年的叫一年级,先教识文断字和算学这些基础的,一年之后进行考核,通过的话进入二年级,继续教文字、算学,然后是礼、乐、射、御。

  每个年纪教学的内容都是层层递进,共分为九个年级,等九年级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就可以报考志愿,无论是学习儒家,还是学道家,或者是公输家。”

  卫青里嗦说了一大堆,这项计划并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已经深思熟虑,反复商量过很多次,之前是想自己搞,但后来有了稷下学宫,到是大树下好乘凉了。

  如今稷下学宫的声明逐渐恢复,又有天子支持,如果稷下学宫招收学生,肯定比卫青招容易。

  当然如果卫青亲自做老师,那各家勋贵肯定争先恐后的把孩子送来,问题是卫青只是出谋划策,最多编攒下教材,至于教学的事儿,还是算了吧,没那个时间。

  卫青说的是口干舌燥,姬易听得是头晕目眩,他伸手让卫青先停,自己消化下:“你说的那个九年义务教育是什么?还有志愿?是志向意愿?”

  “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总之你就听我的准没错,还有我提议招收的学生,不限男女,即便是女孩只要年龄符合,也可以进入学府里学习。”

  “不行!”

  还在思考的姬易,听到卫青提议说女性也能接受教育,顿时就炸毛了:“不行,不行,绝对不行,男女怎么能够一起教?

  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情况,别的都可以商量,唯独这点绝对不行。”

第五章:先给我一百个名额

  卫青被姬易的反应吓了一跳,就算你不答应,也没必要那么激动吧,你吼啥?

  “我知道男女授受不亲,但一群屁大点的孩子,还有必要分的那么清楚吗?”卫青忍不住吐槽。

  汉朝是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甚至说这句话本身就被断章取义了。

  历史上女子读书少,并不是说歧视女性,或者说的确是歧视女性,但并不是认为女子不能学习,而是古代平民百姓财力有限,又因为重男轻女,所以即便供应儿孙读书,也都是先即男子。

  对于一些家境殷实的家庭来说,通常女儿也会接受教育,只是相对来说比较麻烦。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了,因为古代,尤其是宋朝之后讲究男女之大防,所以通常教女子的教习,也希望是找女子。

  问题来了,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女子识文断字的本就少,大多数都是官宦家的女儿,这些人又不会出来教书。

  如果家里大人不介意找个老先生还好,如果太过看重,就算愿意花钱,也很难找到女老师教。

  最后到了宋朝开始,男尊女卑的情况进一步加剧,男人为了遏制女人的地位,甚至发明了缠足这种陋习,尤其是明清之后,缠足变本加厉,出现所谓的“三寸金莲”的说法,足完全畸形,导致正常的运动都难以维持。

  所以至少西汉女子读书并不是什么问题,即便是卫子夫童年为讴者,地位低下,却也认的些字。像阳信、陈阿娇这种,不仅识字,更看多不少先人遗留下的古籍名篇。

  再说如果女人都不识字的话,那虞终写的那些“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小说,卖给谁看呀!

  姬易听卫青解释完,看了看外面没有人,小心翼翼的把门关上,然后走回自己的座位上说:“冠军侯,您聪慧绝世,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如果说招收女子自成一班或是可以商量,但凑到一起若是日久生情偷食禁果如何。”

  “六七岁的孩子哪门子偷食禁果,大不了等十一二岁就分开。”

  姬易听卫青说十一二才分开,一拍桌子站起来怒吼道:“十一二岁都成亲了!”

  “十一二....”

  卫青刚想顶回去,再一想之前曹英那货看上萧家小娘的时候,萧家小娘还不到十岁!

  汉朝这群禽兽炼铜技术,比后世可强太多了,确实不能一概而论。

  “那十岁?要不八岁?”

  姬易一口咬死了,这件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要办女子班不是不行,但必须分开,决不允许两者有所接触,否则免谈!老夫可不想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稷下学宫,又毁于一旦。”

  “建立稷下学宫不是挺容易的嘛?”

  卫青嘴里吐槽,再看姬易时,不由的想起了女生宿舍门口的大妈,每当放学后,总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驾驶,将无数发情的少年,阻拦在了女生宿舍门口外。

  老实说,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

  后世男女之间偷食禁果,有影响也不算大,但汉朝不同,因为勋贵身份、地位的问题,联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说政治婚姻的因素更大一些。

  如此莫名其妙的被人高大了肚子,就不是赔点钱那么简单了,指不定就会出人命,而且是灭满门的惨案。

  其次因为勋贵之间,也分高低贵贱,必然会有校园欺凌的情况发生,如果男孩欺负男孩,可能也就打一顿,如果是男孩依仗家族优越,行不轨之事,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姬易的想法虽然古板,却也有他的考量在里面。

  卫青坐回椅子上,认真考虑了片刻,觉得一蹴而就还是容易扯着蛋,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先把学校搞起来再说。

  至于男女分开的情况,暂时这样做倒也行,那些勋贵家长也更加放心。

  这样想着,卫青开口道:“行,那就说好了,男女分开,建俩班。”

  “谁跟你说好了!”姬易赶紧拉住卫青的胳膊,让他继续坐下聊:“冠军侯举办太学的意思,老夫到是能理解,只是六七岁未免太早了些吧?”

  “当朝太宗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姬易愣了几秒:“太宗真的说过这话吗?”

  “当然说过了,你要信我呀。”卫青又解释了一番,为什么要六七岁开始入学。

  但姬易还是坚持说:“冠军侯,只招收七八岁绝对不行。”

  卫青纠正说:“是六七岁。”

  姬易不想跟卫青揪细节:“就说六七岁的学生吧?老夫认为不行,应该不限制年龄,教的内容可以一样,但可以根据年龄的不同,分成不同院系。

  退一步讲长安勋贵的孩子,六七岁可来求学,但其他藩王子女,亦或者外族王仰慕华夏文化,总不能也让六七岁的孩子,千里迢迢来长安求学吧?”

  姬易这个考虑,卫青还真没想过,因为受后世教育影响,六七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正常学习了,通过系统的教育,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的知识储备。

  然而如果没有自幼接受这类教育,就会被接受这种教育的人远远抛下,但没有接受这种教育的又是大多数。

  如果再像进入稷下学宫求学,错过了入学的年纪,要不跟着一群六七岁,八,九岁的孩子一起学,或者跟同龄人分到一个班级,却什么都听不懂,出现“我们无法一起学习”的情况。

  华夏人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是所有其他国家无法理解的,他们愿意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跑到大城市里买房,为了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再花更高的价格买学区房。

  就像当朝第一任丞相所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所以如果掐死了只能六七岁的孩子入学,早晚会出事儿。

  卫青想了想感觉有道理,一口答应下来。

  姬易其实也被卫青说动了,只是卫青的考虑,毕竟受现代人束缚,不像姬易从当下出发,考虑的更加全面。

  卫青的打算是搞教育,而姬易更看重招收的是勋贵子女,也就是汉朝太学,或者说汉朝国子监的这个身份。

  都说扬名这种事儿,是学生靠老师,老师靠学生,大半还是老师靠学生,就比如孔子,学生们一个个都做了官,掌握了当时的话语权,想低调都不行。

  学校也是如此,学校的根基,是在能教出多强的学生来,如果学生都是无能之辈,久而久之学院的地位也会一降再降,最后泯然众人。

  当然了,越强的学院往往能吸引到更多优质的学员,从而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现在稷下学宫就面临这样的一个机会。

  而且这种改革,毕竟是有风险的,而现在稷下学宫抗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说是稷下学宫的山长是刘彻,真出了事儿,还不是得自己担着,所以大树下面好乘凉,得找个背锅位。

  “如果在稷下学宫里举办太学,老夫有个条件。”

  “放心,钱的事儿我会解决,即便赚了钱,也会留给稷下学宫做经费。”

  姬易摇摇头说:“不是钱的问题。”

  “那是什么条件?”

  姬易摸着胡子笑道:“老夫想请冠军侯,在学宫里做先生。”

  “我很闲吗?”

  卫青当时不愿意了,自己还有拯救世界,振兴人类的大任要肩负,谁没事儿派来你这儿教一群毛孩子?就是咱是社会主义一块砖,你也不能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啊!

  “冠军侯最近不闲的吗?”

  卫青:“....”

  仔细想想...确实挺闲的,军队上的事情,也就经常去看看骑兵的训练情况,别的事情也用不到自己插手。

  这半年来基本都是陪着家里人,或者去宫里夜卧龙床,确实没什么事儿了,说句闲赋在家也差不多,到是有时间锻炼下拳脚。

  “其实冠军侯误会了,老夫的意思是,冠军侯在稷下学宫做个挂名,若是有时间的话,就来讲一两天,没时间就算了。”

  呵呵!老狐狸!

  听姬易说的那么明显了,心理自然就有底了,尼玛这是要借自己的名,招揽学生,并且出了事儿就把自己推出来!

  说归说,卫青还是答应了:“就挂个名。”

  “君子一言!”

  “死马难追!”

  姬易见卫青痛快的答应了,也不在磨叽,如果手里有香槟的话,他不介意现在就开一瓶。 教材的编写已经差不多了,现在只要把学堂建立起来,然后招满学生就可以了。

  最开始只教识字和算学,这两点直接拿当初教羽林军时的改改就可以。

  只是当初教羽林军,都是军事化的教学,把几年学的东西,全都压缩到短短三年里。

  孩子肯定不可能像羽林军那样教,也承受不了那种高强度的学习,得把教材再进行细分,这些工作量就小了很多。

  等孩子再大些,就教礼、乐、御、射,当然御从战车改了骑马。如今骑兵的训练,早就步入正轨,再过两年就能将马镫拿出来了。

  马镫这种东西,不可能说明天打仗,今天拿出来,士兵也得有个熟悉的过程。

  再说了,大规模的制造马镫,需要材料、人手、时间,这些十年八年肯定能完善,但有两年就想武装到所有的战马,就连大汉都做不到,匈奴就更不要说了。

  所以卫青考虑打一个时间差,即便被匈奴学去了,也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完善。

  “分班的事儿,到时候根据招收的学生再说,至于老师的事儿,识文断字和算学的人选,我已经有了,到时候派他们过来就行,其他的你自己解决。学生遵循规章制度,我回头给你一份,都早就草拟好了。

  最后勋贵那边爱来不来,不来拉倒,当初组建羽林军的时候,连个人都找不到,我也没有求姥姥告奶奶,跪在地上央求着那些人来。”

  卫青考虑过,如果响应的人太少,就先从关系好的几家里招,男孩凑足四十人,一个班肯定不是问题,麻烦的女孩比较少,总之到时候先教了再说。

  反正贯彻一个宗旨,今天你爱答不理,明天你高攀不起。

  现实会证明,新式的教育方法,对老式传统教育,就跟工业化打农业化差不多,堪称是降维打击。

  姬易见卫青都安排差不多了,那张并不显老的脸,也笑成了菊花,看的卫青想在上面插根狗尾巴草。

  事情商量完,卫青跟姬易告辞,之后还要去找公输家,把学院建立起来。

  至于学院位置的规划,以及各种设施,如住宿的环境之类的都要建设。到时候学院内的仆人、护卫之类的,也要严加筛选,防止出现意外。

  卫青都想好了,所有的学员入学后,都不允许带家仆,年纪小的时候,衣服不用自己洗,稍微大点,所以的衣服鞋袜,都得自己解决!

  什么仆人、婢女的,统统一边去,想入学就老老实实的守规矩,这才是为师的完全体。

  回到长安,卫青先去了趟公输赞那边,跟公输赞交代完,就回府里了,这种建造设施的活,还得找专业的,卫青只是提供思路和要求。

  等回到家里,正看到曹英在前院跟赵云下棋,曹英见到卫青后便弃子认输,站起来跟卫青问道:“听说你要办太学?”

  卧槽!

  我前脚去稷下学宫,事情才刚敲定,你怎么后脚就知道了?

  “谁跟你说的?”

  曹英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心说这还是什么秘密不成?

  “勋贵们都在议论,就是消息不确定,几位比较近的长辈,让我过来问问你是不是真的。”

  卫青解释说:“倒不是太学,太学是朝廷才有资格办的,我哪有那权利。只是想搞个学校,主要招收些勋贵和家里大人战死的遗孤,勋贵要交学费,遗孤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