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143章

作者:豆蔻

  公孙弘主张反对酷吏,监管游侠,历史上郭解被抓后,公孙弘就谏言郭解之罪大逆不道应该诛灭。

  另一方面公孙弘并不主张对外用兵,更希望将财富和精力,用在百姓身上,轻徭薄赋,举贤任能,并且主张太常,就是宗庙礼仪那些官员,选择十八岁以上的平民,仪状端正的人来充任博士弟子,并免除他们所担负的国家徭役赋税,算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卫青估摸着,公孙弘应该是那些主和派,推举过来的。

  李蔡到来后,跟卫青交接了军权,接下来一段时间,这边的汉军,就要由李蔡来管理。

  公孙弘则直接找到了卫青,要说公孙弘这个人不主张对外战争,但也别以为他对越人的态度多好。

  正相反,公孙弘从没有把越人当人,或者说早期的儒家思想,就是分亲疏的。

  在儒家学说中,爱是有等级的。所谓的一视同仁,那是墨家的看法,墨家才主张爱汉人等同于爱蛮夷。

  所以越人是死是活,公孙弘根本不在乎,甚至巴不得多死点,这样对汉人的威胁就小了。

  公孙弘在民间的声望很大,再加上又上了年纪,卫青作为晚辈,官爵高,也没有摆架子。

  “军中吃食简陋,也从不备酒水,只有些茶水,还望老先生海涵。”

  公孙弘神色有些疲惫,说是乘坐战船来的,可一路急行,没有来得及休息好,又上了年纪,神色间显露疲惫之态。

  “冠军侯客气了,我来的时候就听说,冠军侯在军中吃食,与将士们没有并无区别,我半分力气未出,如何还敢有过多奢望?”

  “冠军侯?这是把罢免的侯爵,还给我了?”

  公孙弘笑了:“冠军侯何必明知故问,一战灭二国,论军功,谁能与你相比?这冠军侯实至名归。”

  他是不主张对外作战,因为对外作战劳民伤财,不过此次平定东瓯、闽越,可谓兵贵神速,投入小,回报率高,要以后打仗都能这样,只怕盼着天天出兵。

  卫青也不意外,半开玩笑的说:“只希望这次不要再被罢爵了。”

  公孙弘吃了口菜,他的牙口不好,肉有些嚼不动了:“此次出兵虽大获全胜,但也劳民伤财,之前的那些不说,这些库藏,不能再动,要充国库的。”

  卫青听到要钱,撇了撇嘴,之前卖军功那些钱呢?总不能都进内帑了吧?

  “库藏本身就是朝廷的,该拿的我已经拿了,不该拿的一分没动。老先生可以放心,卫青爱财,取之有道。”

  公孙弘听到卫青的话,肃然起敬,三年前卫青主张出使西域,如今张骞已经回朝,并建立了贸易关系。

  在半年前,朝廷派出了贸易商队,携带大量的丝绸、茶叶等奢侈品前往西域,换取种子、香料等贵重品,如果确认能大赚的话,就是为汉朝开辟了福泽万世的财路。

  可以说卫青这几年来,是不留余力的为国家捞钱,并非只顾及自家的腰包。

  “冠军侯大义!”

  卫青喝了口茶,摇摇头说:“别说是什么大义,库藏的钱朝廷可以拿去,但之前答应给将士们的那些,必须分文不少的落到他们的手里。

  人死了的话,要连同骨灰,交到他们家里的手里,这是我答应过的,朝廷不能让我失信于将士们。”

  前些日子,卫青命人寻地开窑烧了不少陶罐,除了赚钱外,主要的还是装骨灰。汉朝只认土葬,不流行火葬,但将那些战死沙场的士卒们的尸体都运回去,也不现实,只能火化。

  骨灰罐子的数量,卫青亲自数过,一千九百零两个,就是一千九百零两条命,还有些尸体都找不到了,只能在军名册上看到。

  罐子跟钱放在一起,对汉军而言都是最重要,且必须守护好的。

  以前萧白最喜欢的就是去营库清点钱物,这是管账人的通病,现在就不常去了,他说看不得那些骨灰罐子,每次看到感觉心口就堵得慌,想骂娘。

  卫青也不喜欢去那里,触景生情,不管怎么说,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这些人有的都五十多岁,早就做了爷爷,还有十五六岁,刚娶了村头的丫头,有些还没看到自己的骨肉出生,有些父母老迈,家里全靠未出嫁的妹子撑着。

  就因为自己下达的命令,前赴后继的顶上去,最后埋谷他乡。

  连上了战场冷血的李当户,也躲得远远的,他说看多了的话,以后再带兵打仗时,手容易抖,下判断时会犹豫,犹豫就会败北。

  这话卫青非常赞同,打仗时,不能讲感情,必要的时候,亲儿子都得排上去砍人。

  所以常说仗打多了,人就会变得冷血,卫青是要做大将军不假,但也不想做个冷血的屠夫。

  公孙弘道:“将士们的钱,这你得找李蔡,这是他负责的。”

  “我会跟他讲,请老先生帮我监督,如果李蔡做的过火了,您告诉我,我来去找他。”

  公孙弘大笑道:“好,老朽答应你。老朽心想李蔡也不会这样做的,没人愿意做第二个栾大。”

  卫青笑着摇头,示意公孙弘不要再提。

  钱的事聊完了,接下来就是些私人的事情,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正式。

  “冠军侯,老朽此次前来,还有些话想跟你说。”

  卫青抬头,揣摩了片刻后,试探性的问道:“是朝廷中,主张对匈奴用兵的声音又大了?”

  公孙弘拍掌说:“冠军侯慧眼,此次对闽越地区大胜,助长了朝中部分主战派的声势。老朽窃以为,如今匈奴内乱自顾不暇,无余力再南下骚扰汉朝百姓。可如果这时候出兵,匈奴内部必然放下矛盾,统一对付汉军,实属不智。”

  “老先生何必诓我,无论匈奴内部有无矛盾,又是否会南下侵扰汉人,您都不希望对匈奴动兵吧?其实老先生不必担心,此一战过后,汉朝至少要休养生息一段时日,短时间内是不会再动兵了。”

  卫青很清楚,那些主战派也清楚,刚打完百越,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贸然对匈奴动兵,这是蒸馏酒喝多了,做事不过脑子。

  就算后世键盘侠玩三国志,都知道打下一座城,要训练士兵提高士气,建造毁掉的设施,提拔认命官员等等一系列的事情,现实远比游戏复杂多了。

  因此主战派现在跳得欢,也不是说真要打,而是要在朝堂上占得上风,就跟以前主和派一直压制主战派,现在主战派希望风水轮流转,轮到他们掌握话语权。

  从主和再到主战,是一种风气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人一句话能改变的。

  即便是皇帝也是如此,历史上刘彻为了打匈奴,可是将那些主和的老臣一脚一脚的都踢干净。

  君臣上下不一心,就想着对强敌用兵,纯属于老寿星吃砒(和谐)霜,活够了。

  像这次对闽越用兵,某种意义算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最开始朝廷只是说让卫青带兵援救东瓯国,甚至连力主出兵的严助,都认为只要汉军一出兵,闽越军就会退走。

  完全是卫青担着风险,硬等着东瓯国被闽越国打穿了,又用东瓯国把闽越国拖垮,最后兵不血刃的逼东瓯国内属,再力主出兵进攻虚弱不堪的闽越国。

  如此大优局面,还得让刘彻咬牙拍板,才有了闽越国灭的结局。

  要是卫青一开始就嚷嚷着,此次出征一定要先拿下东瓯国,再平定闽越国,早就被拉下来,换其他人顶上去了。

  卫青年纪不大,却早处于风暴中,又经历了起起伏伏,从始至终都保持平和心态。朝廷中许多为官多年的老臣,在这方面都不见得能比他做的好。

  再加上卫青对局势看的明朗,能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公孙弘也知道卫青没那么容易上当。

  “冠军侯,老朽并未诓骗你,自古好战必亡,休养生息国泰民安方式正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十万匈奴十万兵,匈奴人自幼便生活在马背上,打仗厮杀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且战马体能充沛、耐力持久、行动迅速,作战悍不畏死,不可与之争锋。

  匈奴久居草原,行迹诡秘,难寻所在之处不说,汉军出征补给线过长,耗费...”

  卫青听后不仅冷笑连连:“老先生,你不是儒家学子吗?怎么说起来,都是黄老之说?

  我读书虽少,却也知道好战必亡后面还有一句,忘战必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尤其是这人不仅想要你的钱,你的女人,还随时想要了你的命!”

  既然说到打仗,卫青也不客气:“老先生,你在跟我谈论如何对匈奴作战?

  轮打仗,怎么打,能不能打赢,是大胜还是惨胜,又或者可能大败,你们这些从未上过战场,连跟匈奴骑兵照面都没打过的人,哪来的资格在我面前夸夸其谈。”

  “你...”

  公孙弘被卫青噎的说不出话来,卫青的一番话,是在釜底抽薪。

  任凭你说的再多,不过是夸夸其谈罢了,你说打不赢?你打过吗?

  没有!

  但是我打过,还打赢了!

  所以讨论能不能打,该不该打,怎么打的时候,武将,尤其是能打胜仗的武将,有天生的决策权。

  像三国中的赤壁之战,东吴在面临曹操的大军,内部主和派和主战派吵得不可开交,可孙权最后听得还是周瑜和鲁肃。

  这里面除了各方面的政治权衡外,最重要还是,张昭他们一群文官,根本就没打过仗,说白了就是一群外行,当外行和内行发生冲突后,名眼的人都知道要听内行的。

  主和派里面,也不是没有武将,卫青的意思是谈能不能打,你让带过兵的武将来跟我谈。

  当初吕后执政期间,匈奴写信羞辱吕后,樊哙说要带十万兵横扫匈奴,结果季布蹦出来说樊哙该杀,并说不能打。

  于是吕后听从了季布这个降将,而不是樊哙这个亲妹夫,因为季布远比樊哙能打,说出来的话,也让人信服。

  现在卫青就摆明了告诉公孙弘,外行人别说内行话,否则让人听了,只能徒增笑话。

  卫青伸手拿了块肉,也不在乎形象,放进嘴里嚼了,等公孙弘缓过来后又继续说:“如何对抗匈奴,我心里比你们有数。

  现在的确不是出兵匈奴的时候,但也请老先生记住,就算等十年,等二十年,等五十年,只要匈奴还一日侵扰汉朝土地,这一战就势在必行!”

  此次商谈,算是不欢而散。

  公孙弘内心是一半喜,一半忧,喜得是卫青没有因为胜利而被冲昏了头脑,忧的是卫青已经脱去了伪装,成为,也有资格彻底成为主战派的中坚力量。

  刚才那番话,就算卫青在太皇太后面前,也有胆气说出来,卫青自始至终就主张以战止战外,现在他终于有实力为自己摇旗呐喊。

  透过竹窗,看着卫青离开时的背影,公孙弘扬天长叹,他能预感到,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将会彻底改变汉朝的未来,就不知道对于汉朝而言,是幸运还是灾祸。

  卫青不打算长待,跟李蔡又喝了次酒,就准备收拾收拾东西起程。

  卸去了一身的职务,卫青感觉浑身都轻松了许多,此次羽林军九十八人,算是林仲和张季一百人,没有阵亡一人,到是有人受了轻伤,是最后跟卫青攻打王城时留下来的。

  当时连李当户都亲自上战场杀敌了,其他人自然也不可能躲在后面。

  至于平日,羽林军主要负责统筹、带兵,亲身杀敌的时候很少,也用不到他们。

  经过这大半年的历练,羽林军较之以前有了明显的蜕变,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夏侯晔和李当户,这两人都有统帅万军的经验。

  论功行赏的话,卫青肯定是排第一,李当户因为擒杀闽越王,必然排第二,夏侯晔就惨了,他的责任最重,担负的压力仅次于卫青,然而论战功反而在曹英之下。

  没错,曹英的战功排第三!

  他率先带兵攻入王城,就凭这份功劳,就能压夏侯晔一头...

  话是这样说,等到了军中,夏侯晔绝对是被人争抢的对象,连李当户都比不过,军队用将都以稳为主,李当户这种反而不受上面人的看重。

  但也无需担心,李当户的爹是李广,有爹扶照,再加上李家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未来必然前途无量。

  其他人以此往下排,连张季和林仲也立有大功,只可惜暗杀赵昧的事儿,不能公开,到手的功劳要缩水不少。

  俩人也不在意,他们最庆幸的就是作为卫青的家臣,成为卫青的左膀右臂,只要跟着卫青,何愁不能封侯?

  就连陈须也是赚的盆满钵满,以他的身份,再加上现在的军功,已经在新生代中脱颖而出,日后即便分不到财产,也不用担心远离长安,做个小透明了。

  陈须这段时间也没闲着,收了不少跟班小弟,就是那群花钱跑过来买功勋的公子。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陈须有不少跟班的,不过也就仅限于韩说这种,而且韩说还是有求陈须才会跟他厮混。

  轮牌面,陈烧獾粘ぷ痈大,再者说大家都是开国功勋的后代,你不就仗着姐姐是皇后嘛?牛气什么?因此像曹英这种,不会自甘堕落跑去做陈须的小弟。

  之前卫青是派陈须管这群公子,让他们老实些,起初这些人根本不服,在长安的时候大家没少发生冲突,基本大家半斤对八两,谁也奈何不了谁。

  但最近这几个月不同,那些被送来的公子们,对陈须可谓是感恩戴德。

  在军队里面,卫青是主帅,掌握生杀大权,这群人对卫青是畏惧如虎,就连韩嫣见了卫青内心都打鼓,撞见来不及闪躲要远远地行礼。

  陈须则不同,他常年受到卫青的压迫,跟这群人感同身受,经常传授如何混日子的窍门。

  比如说别想着找茬,那样会死得很惨,再比如说多跟士兵打成一片,总之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小半年来卫青唱黑脸,陈须唱红脸,为了少受罪,他们只能听陈须的,跟着陈须混,否则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卫青一顿爱的毒打。

  卫青从不担心得罪这群公子们,说句难听点的话,以卫青如今的身份地位,是跟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平起平坐。

  双方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人了,哪怕论年龄,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位是比卫青小的。

  作者留言:

  ................

  多嘴问下,这种一章六千字,大家看着会不会不舒服?

  不需要我就懒得拆了,挺麻烦的。

第二章:恩与仇、人与妖

  交接权责的这段时间,女军医们紧锣密鼓在救治伤兵,有酒精在,伤口感染的情况明显少了许多。

  只是这段时间,军营中总是时不时的传来,酒精被偷的消息!

  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内鬼,酒精看管的非常严格,别说是闽越土著了,就算是军营中低级的将士,都没机会碰到的,绝对是监守自盗!

  可惜卫青已经交接完权责,再相查也没权利了,至于李蔡...某天卫青从李蔡的府中,问道浓郁的乙醇味后,就开始怀疑作案的人就是他,就算不是他亲自动的手,至少肯定有他背书!

  好在酒精储备够多,当初是本着血战闽越的量带的,谁知道闽越王和他二王子自作聪明,先是将大片闽越土地让出来,又一波猪突葬送了最后局面,导致受伤的人比预期的要少。

  酒精用后肯定也会有剩余的,既然现在卸了职,就随他去吧,只要阵亡将士们的钱,一分不少的送到他们家人的手里,卫青就别无他求了。

  为了将巨象运回长安,李蔡干脆派了一队汉军,押送着巨象往长安跑,真要说这些巨象也没什么价值,但备不住拿来献俘时声势壮大。

  对于老百姓来说,大就是强、多就是美,要不是长安不适合战象生存,李蔡恨不得把一千头巨象都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