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卫青,真不是姐控 第110章

作者:豆蔻

  虽说西汉表姐弟成亲不算**,但作为后世穿越者的卫青而言,还是不太能接受。

  否则如果没有穿越到汉朝,而是穿越了类似匈奴的蛮夷国家,按照匈奴父亲死后,母亲由儿子继承的传统,那谁受得了啊。

  “既然你姐姐都不反对,那就送过去呗,跟着陈阿娇其实也不错。再说陈阿娇有了养女,估计以后也不会没事儿,再找你麻烦了。”

  我卫青岂是怕事之人!

  别说,卫青还真有点怕陈阿娇,尤其是知道刘彻是女人后,更怕陈阿娇了。

  那天在椒书殿,陈阿娇的表现可还都历历在目,万一,如果说万一陈阿娇真对自己有点意思,那自己到底要不要意思意思?

  要不先送过去看看吧...

  在李广班师回朝的半个月后,也就是仲春二月,刘彻命人修建了婚育之神高C神的祠堂,来祭拜感谢。

  同时朝堂中有两位善于写辞赋文章的官员,分别是枚皋及东方朔,也分别做《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C祝》。

  举朝臣子也都为大汉皇长子的诞世而高兴,最后再恭贺声中,刘彻为皇长子取名为刘据。

  借助这次祭祀,将士们的封赏终于下来了,曹英如愿以偿的继承了平阳侯的爵位,而卫青也以一千二百户被封为冠军侯。

  一千户说多不多,当然也算不上少,更何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列候需要自置家丞、庶子、大夫、洗马(侍从)、行人(士兵)等家臣。

  如果不任职或娶公主,就需要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

  和之前传言略有些不同的是,之前说封地是在南阳郡附近,但实际上的封地却是在弘农郡,也就是长安到洛阳之间,黄河南岸的位置,属于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地,顺便一提函谷关就在这儿。

  后世的弘农郡是刘彻彻底掌权后设立的,在这个世界里面,是刘彻的老爹刘启在七国之乱后划分出来的。

  基本上“就国”的多数是边缘角色,卫青是不可能就国的,就算卫青愿意,刘彻也不愿意。

  所以封侯后,除了每年有部分固定的收入外,对卫青而言也就多了个称谓。

  真让卫青去治理封地?

  首先卫青根本没有这个时间,就算有时间,也不见得能治理的多好,到是日后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带来棉花种子或者其他东西,可以在治下推广种植。

  至于家丞之类的,早就有人帮忙准备好了,根本不需要卫青再操心,然后就是羽林军也从少府军中独立出来自成一军。

  现在卫青跟曹英都是列候了,如果再留在少府里面,不合规矩,可羽林军如果失去了卫青,基本等于失去了灵魂,成为一盘散沙,所以干脆独立出来,编入禁军,不过只受刘彻直接管辖。

  之后羽林军的事情,就不在单单是少府的事儿,是能直接摆到明面上来的,只能说有利有弊。

  卫青对此到没太大看法,羽林军早晚要解散或者说重组,准确的时间,估摸着是两年后,也就是跟随他的这批羽林军毕业或者融入军队后。

  羽林军校的雏形已经搭建完毕,一个能够迅速培养大量军事人才的机构,无论是皇帝还是军方,没道理不会眼热。

  在卫青被封为冠军侯后,赐婚的消息接踵而至,与义妁订婚,至于成亲的时间定在了下半年,而马上就要成亲的卫青只有十四岁。

  卫青是希望拖两年的,但义妁的年龄不能再拖了,十七八岁未出嫁,已经被人诟病,现在订婚后再拖两年就得二十岁了。

  既然不能拖,那就干脆点,选了个卫少儿成亲后面的一个黄道吉日。

  曹英本打算跟卫青同一天成亲,来个下半年两开花,只是刚提议就被平阳否决了。

  按照西汉的传统,成亲都是由大到小,大兄不成亲,基本论不到二弟,所以曹英成亲理应安排到卫青后面。

  卫青更是差点一巴掌扇过去,萧家小娘才多大就想成亲!

  还能更禽兽点吗?

  被卫青教训了顿,曹英感觉很委屈,有时候曹英感觉,卫青跟嫂子越来越像了,总是喜欢管自己的私生活。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该听的还得听。

  封赏之后,张骞也要代表汉朝出使西域,开始着手出使西域的准备,除了向导、翻译、护卫,还要带着西汉特产,如茶叶、丝绸。

  此次出使西域,张骞已经做好了客死他乡的准备,所以临走前又特意拜访了卫青。

  张骞不知道就在前些日子,卫青直接把他给卖了,相信即便张骞知道,对卫青的崇敬之意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对于张骞的这次拜访,卫青表现非常郑重,带领羽林军全体将士夹道欢迎,让张骞有些受宠若惊。

  卫青认识是有必要的,张骞这一去九死一生,如果能够不辱使命的归来,那对大汉的影响将是跨时代的。

  原本卫青还想再给张骞些建议,但思前想后也憋不出半句话来,他对西域并不了解,只能再三告诫张骞,一定要小心匈奴!

  如果遭遇到了匈奴伏击,被俘虏的话,一定要想办法通知汉朝,千万不要逞强,大不了从头再来。

  卫青最怕的,就是张骞又被俘虏后,头铁非得到西域后再回来,耽误了时间!

  历史上张骞被俘虏十年,期间未必没有办法通过贿赂,甚至谈判的手段,将自己被俘虏的消息传回去。

  但他还是死咬着牙,找到匈奴看守疏忽的消息,逃了出来,而且逃出来后没有直接回大汉,而是继续往西域的方向走,等抵达了西域才折返回汉。

  张骞的这种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卫青更需要的是效率,有这十年的功夫,都够张骞再走三次西域的了。

  面对卫青的忠告,张骞一再发誓,不到西域誓不还,搞得卫青没有半点脾气,或许这就是大汉能崛起,从而屹立世界之巅的原因吧。

  正是因为有这些为了大汉,不惜用生命去搏的人在,才有了四百年汉朝的兴盛,才有后来即便到末年一分为三,依旧能震慑周边宵小的强大实力。

  临行前卫青送给了张骞十坛酒,还有一坛用来清理伤口用的酒精。

  最后还有个封闭的瓶装器皿,里面是上好蒸馏酒,特意交给了随行的翻译官堂邑父来保管。

  根据后世草原汉子对烈酒的渴望,卫青相信同样是从草原长大的匈奴人,也绝对抵挡不住蒸馏酒的诱惑。

  因此再三特意嘱咐好堂邑父,告诉他一定要将这坛瓶留住,如果不幸被匈奴生擒,就将酒献给匈奴人,告诉他们只要能张骞平安送回长安,这种蒸馏酒他们要多少,我给多少!

第三十二章:掀起的轮椅风潮

  张骞离开后,紧接着郭解也来告别了。

  在朝廷决定遣返有功勋的伤兵归乡后,郭解以伤兵的身份,谢绝了朝廷的封赏,选择回到家乡做个名义上的教官。

  说到底郭解还是希望能活着,活下去总是最重要的,如果那某朝廷真要对他动刀,都不需要别人动手,直接派卫青出面,郭解相信自己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人贵有自知之明,郭解就算再不甘心,也要面对现实。

  对于郭解的选择,卫青私心是比较愿意看到的,再怎么说郭解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真能改掉那一声的臭毛病,说不定也能像剧孟那样留下一段美谈,而不是如历史上那般,最后在唏嘘中被砍了脑袋。

  在郭解临行之际,卫青又将当初见面时说过的那句话,送给郭解:大丈夫生于世,当配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区区游侠贱民而已,如何比得上封侯拜将,名留青史来的快哉!

  郭解回到河内后,第一时间拜见了他的外婆许负,这个曾经见过刘邦的女人。

  关于许负在给郭解看完面相变化后,说了什么,恐怕就只有两个人知道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回到河内的郭解,从行为到谈吐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开始约束自己的家人朋友。

  而在给郭解看完面相后,许负也似乎终于做出了决定,起身离开河内,前往长安而来。

  许负的此次前来,并没有惊动多少人,更没有通知朝廷,身边除了随行多年的老仆外,还有一位古灵精怪的女童。

  最近已经逐渐恢复往日平静的长安,因为一件事儿又掀起了轩然大波,不过这次是自下而上。

  低级轮椅终于进入量产,在战争中受伤而导致残疾的士兵,可以通过证明自己身份的兵牌,以超低的价格,购买一辆轮椅。

  价格之低,一度让人误以为是骗局。

  因为但凡明眼人都会发现,即便不考虑人工费,凭借兵牌购买轮椅的价格,也远远低于成本价格!

  后来贩卖轮椅的店铺不“得以”的情况下,爆出了朝廷的背景,由平阳公主及少府投资,公输家提供技术支持,卫青提供设计思路。

  实际上平阳公主跟少府根本没有花一分钱,钱都是卫青自掏腰包,之所以把名声给少府跟平阳,主要是这种收买人心的事儿,如果自己吃独食,前面没有个高的人顶着,容易被人拿出来上纲上线弹责。

  当初萧何跟刘邦从沛县出来打天下,攻入咸阳的时候,别人都是捞钱、搬东西,生怕自己手慢了少捞些,唯独萧何二话不说,让人将丞相御史府里,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

  后来刘邦被扔到鸟不拉屎的汉中,又不离不弃,等汉打败了楚,又设计帮忙铲除了韩信,可以说兢兢业业从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就因为做的太好了,以至于被刘邦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有别的想法,最后只能自污名节,以求自保。

  还有像大灾之年,百姓流离失所,如果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人搞个粥场,也容易落人把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萧何只是个文臣,而卫青可是武将,书生造反、三年不成,武将造反、一夕变天,难保不会有人因为嫉妒,又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跑过来给卫青穿小鞋。

  刘彻是不担心卫青造反,当然床上造反另说。

  但不管怎么说,把少府跟平阳拉过来做挡箭牌,肯定是没问题的。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外,便宜了刘彻而已,也没让外人赚去不是?

  就算卫青再怎么别扭,难道还真拍拍屁股,跟刘彻撇的一干二净?卫青愿意,刘彻那边也不干啊。

  提上裤子就想不认人?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负责,必须要负责!

  所以卫青只是挂名设计,赚名誉的事儿,分出部分来给少府跟平阳。

  之所以给平阳造势,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再嫁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影响力越大,气势就越大,谈判的时候,底气就越足。

  如果平阳公主能跟后世,李世民的姐姐平阳昭公主那样,统领千军万马为父亲建功立业的奇女子,那太皇太后也不敢随便让平阳改嫁。

  说白了还是看自己的地位跟能力,所以现在多让平阳没事儿刷刷存在感,没坏处的。

  万一太皇太后真给平阳许了个不合适的人家,指不定还能煽动下民意呢,要是换做其他公主?百姓知道那是谁谁谁啊,吃瓜看戏还来不及呢,最多撂下句关我屁事。

  所以别管有没有用,反正是有备无患。

  再说卫青是提供设计思路的,这方面可以大做文章。

  比如说从卫青提供的设计思路可以看出,卫青始终关心的受伤的将士们,所以才绞尽脑汁,相信办法创造发明了轮椅,就跟《战后治愈手册》那样。

  以前卫青为了建立羽林军时,就培养过大量的水军,现在是时候再让长安百姓,见识下水军的厉害了。

  铺天盖地的宣传,再配合各种自来水的加入,很快轮椅就成为,长安百姓家喻户晓的东西。

  后来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发现,这东西不仅伤兵可以使用,自家长辈们手脚不利索,也能搞一下哈。

  于是就跑来问,不是伤兵能不能买一台,可以高价收购。

  公输家的人一听,呦呵,大鱼上钩了?

  赶忙将中高档的拿出来推销一番:成熟的减震技术,精美的外观,逼人的贵气,只有这样的轮椅,才能表达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之意,不要九九八,不要八八八,只要八十八,就把高档轮椅带回家!你现在还特么的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赶快订购吧!

  现在订购,还送精美摇椅一副,通过不断的摇摆身体,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同时还能防止气血上涌,放缓呼吸甚至能锻炼身体的平衡性,简直是居家常备之物,老者休闲娱乐的必备选择!

  中档的轮椅,跟低档的比,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外观,都是看颜值的社会,颜值即正义!如果不能凸显中档的逼格,如何能骗大量的买家花着冤枉钱?

  再说了,堂堂豪绅家的长者,坐的居然跟伤兵一样,岂不是很没面子,为了面子也肯定要心甘情愿的被宰一刀!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中档的卖出去一辆后,紧接着订单接踵而至。

  理由很简单,他家儿子给老子买了一辆,我没给老子买,会不会有人喷我不孝?

  汉朝以孝治天下,被人喷不孝,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你买中档的?

  那我就买高档的!

  华夏人的思想很朴素的,尤其是诚意方面,基本就是越大、越贵越好,说什么常回家看看就好了,那是后世!西汉的儿子基本天天跟在老子身后,要什么回家看看!

  买,就买贵的,不买对的!

  最开始卫青认为,中档的应该是豪绅商人们的首选,高档的因为性价比太低了,反而无人问津,没想到高档轮椅的预购订单,都能排到下半年去了。

  轮椅的推出,还起到了一个卫青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修路!

  轮椅对路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如果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别说推起来难走,坐在上面也能被颠簸死。随着轮椅接受度越来越高,长安掀起了一阵修桥补路的风波。

  古代修桥补路属于商人为了赚名声,经常干的事儿。

  商人的地位低,名声更差,做好事儿的话,开粥场得等灾年,还要防止被借机生事,那能干什么?修桥补路呗,就跟后世投资盖希望小学类似,不仅不会落人口是,还看得见,摸得着。

  别人口口相传时,也能说某某某虽然是商人,但却是大善人,蔡镇那边的桥看到了没?就是某某某人出钱修的,不信自己去看。

  平时修桥补路不会有太大影响,现在起了轮椅风波,对路的渴望比之前更盛,现在出来收割一波声望,简直事半功倍!

  相对于轮椅,假肢的影响力就显得非常小了,可以说完全**椅盖过去了。

  人力成本太高了,注定服务面不如轮椅广,而顶配的假肢也遭遇滑铁卢,因为卫青忽略了个问题,有钱用得起顶配假肢的,多数情况下都是勋贵,这些勋贵即便上战场,也有家臣保护,很少会真缺胳膊断腿。因此即便制造出来,也没有顶配轮椅的市场。

  但公输家却如获至宝,跟假肢手臂杠上了,似乎一定要贯彻那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对此卫青也没有拒绝,如果真能制造出来的话,可以回归本心,继续服务军队中受伤的将军之类的。

  要说不开心的,那肯定掌管羽林军财务的萧白了。

  公输家搞研究,不需要人工费,但搞研究吧...基本就是烧钱,只是烧多少的事儿。

  研究假肢,少府肯定不会掏钱喽,治粟内史那边更是扣得跟葛朗台差不多,基本只出不进,想跟那边要钱,还是算了吧,因此只能落到支持公输家搞研究的羽林军头上。

  羽林军现在是财大气粗不假,但再有钱也没这种烧法。

  当然萧白不满归不满,该掏钱还是要掏钱的,谁让羽林军的老大是卫青呢。而且卫青不仅花钱如流水,关键也能捞钱,不说之前五乡那积攒了几十年的积蓄,光是羽林军外那数千匹匈奴马,就看的人流口水。

  长安的变化,对羽林军没有太大的影像,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羽林军依旧有条不紊的进行者,训练、学习,然后继续训练。

  枯燥,但在适应了这种枯燥后,也能在其中感到充实。

  而这种状态,随着许负的拜访而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