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发明家(穿越大唐之我有电脑) 第243章

作者:33

  “见过蓝田侯。”工部的官员们皆是向秦墨拱手行礼。

  论职务,秦墨乃是正一品天策上将,不过这是武官,也管不到他们,所以皆是以爵位称呼秦墨。

  “诸位有礼了。”秦墨点头示意,随后问道,“不知道武伯伯在工部待得可还习惯?”

  武士彟精神十足的笑道,“还不错。”

  “我等先行告辞。”工部的官员看见秦墨和武士彟似乎有事商量,于是纷纷告退。

  等他们走后,武士彟问道,“不知道贤侄来找我有何事?”

  秦墨道,“如今陛下派遣侯君集率领十五万大军援助西域,所有的火炮和燧发枪皆是带走,现在陛下要提高火炮和燧发枪的产量,兵工厂陛下要扩张。”

  武士彟道,“兵工厂并非归工部所管,你来寻某也没用。”

  秦墨看着武士彟有些紧张,不由笑道,“伯伯想到哪里去了,我这次来找你主要是为了要工匠。”

  吞并了军器监之后,兵工厂的产地是足够的,不需要扩张,但是人手却是大为不足,秦墨找武士彟就是为了要熟练的工匠。

  武士彟摊手道,“你找某要能够制造兵器的工匠,无异于找和尚要梳子,此前倒是有些熟练铁匠,但都被军器监要走了,现在只剩一些泥瓦匠了。”

  秦墨没想到竟会是这样的结果,偌大的工部找不出一个会制造兵器的工匠。

  在秦墨大开金手指的情况下,大唐发展的太迅速了,以至于工匠的数量跟不上。

  一切计划都很完美,可是没有想到竟被工匠给难住了。

  他这才陡然发现,在狂开金手指的情况下,忽略了工匠的培养。

  “贤侄的钢铁厂不是有许多工匠吗?”武士彟提醒道,“可暂时抽调他们前去兵工厂帮忙。”

  秦墨叹了一口气,“也只能如此了。”

  钢铁厂的许多工人是炼铁的,和打铁的是两码子事,但是在没有熟练工人的情况下,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培养一段时日还是能够成功的胜任制造兵器的工匠的。

  不过这提醒秦墨,是时候开始培养产业工人了。

第0442章 技校

  秦墨从工部出来,就再度返回太极宫求见李二。

  “你怎么又回来了?”李二看到秦墨有些疑惑。

  秦墨叹道,“陛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足够的工匠,兵工厂想扩张都有些困难。”

  李二皱眉道,“武士彟那里没有合适的工匠?”

  秦墨道,“并没有,能够打兵器的工匠都被军器监拿走了。”

  李二也为难起来,“可是军器监已经被你合并了,工匠也就那么多了,实在不行,生产刀剑的活计可以停一停。”

  对于冷兵器,李二已经瞧不上了。

  但是兵器交易每年都给大唐带来巨额的利润,停掉还是让他有些肉疼的。

  秦墨摇头道,“兵工厂扩张好办,还不需要停掉刀剑作坊,我打算从钢铁厂里找些工匠出来,同时也可以向民间招聘些铁匠补充进来。不过这事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必须要着手工匠的培养了。”

  工匠在此之前毕竟是贱籍,多是世代相传,良民甚至宁愿饿肚子也不愿意成为工匠。

  虽然后来,秦墨说动李二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之后,贱籍倒是取消了。

  但是政治地位上的歧视消失了,但是百姓们固有的观念一时之间只怕难以改变。

  而且现在单是种地就足有养活一家老小的情况下,百姓出来当工匠的意愿也大为降低。

  除非朝廷能够像钢铁厂拿出丰厚的利益来吸引他们。

  利益的话,是必须得有的,否则百姓们没有动力来成为工人。

  “没想到最不起眼的工匠竟然会成为大唐强盛的推力。”李二感叹道,“那你是什么意思?”

  秦墨道,“我打算建立一所技工学校,专门培养工匠?”

  “技工学校?”李二听到这新鲜词语,有些失神,“若是几年前有人告诉朕,要专门建立学校来培养工匠,朕必定认为是一个笑话。”

  秦墨笑道,“大唐要领先于世界诸国,离不开工匠,这也是我让陛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缘故。”

  “你要朕怎么做?”李二问道。

  秦墨笑道,“我就负责出一个主意,具体的事情还是由陛下来办的。”

  李二哼哼道,“惫懒小子,朕日理万机,哪有心情理会这些事。”

  秦墨点头道,“陛下提供屋舍,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孔颖达吧。”

  孔颖达在管理中科院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事业第二春,办学校的事情,他的积极性会很高。

  所以秦墨完全支使老人的愧疚感。

  “惫懒小子。”李二苦笑道。

  接着他吩咐小黄门把孔颖达找来。

  听了李二说要建立技工学校的事情,孔颖达大吃一惊,“技工学校?专门培养工匠?”

  “蓝田侯,这是你的主意?”他看向秦墨,这种新生事物,必定是秦墨想出来的。

  秦墨点头道,“没错,现在工匠的数量缺口已经成为制约大唐发展的绊脚石了,大唐要继续保持迅猛的发展,建立专门培养工匠的技工学校势在必行。”

  秦墨的野心可不止是把兵工厂的规模扩大这么简单,他还想掀起一场工业革命。

  他现在是有技术,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工人,这场大运动也搞不起来。

  孔颖达点头道,“圣人云,有教无类,既然缺少工匠,那就去培养吧。”

  对于建立技工学校,孔颖达并没有什么抵触。他是真正的大儒,若到了明清时代,这就会成为所谓的道统之争,非得拼一个你死我活不可。

  这是最好的时代,秦墨很喜欢。

  秦墨和孔颖达三言两语就定下此事,李二很欣慰的道,“这事你们去办,朕无限支持。”

  秦墨道,“那我们就先去挑选学舍。”

  办技校,他完全可以自己来,为啥要来找李二?

  还不是因为李二这里的资源多,房子是免费的,老师也是免费的,实在是太方便了。

  如果是他自己来,肯定要劳心劳力,这是他不愿意去做的。

  孔颖达道,“少府监有一处衙门很适合当校舍,我们去看看。”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少府监的主官为监,从三品。

  少府监总百工技巧之政,领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及诸冶监、诸铸钱监、互市监,是一个全力极大的部门。

  孔颖达到了少府监,趾高气昂的喊道,“杨老儿,某又来了,城东的那处衙门衙门你还是得乖乖的拿出来。”

  少府监杨渭看见孔颖达,嗤笑道,“孔老儿,你死了这条心吧。”

  少府监的官员们对这种情况早已是见怪不怪,完全不在意。

  看样子孔颖达和杨渭两人就是一对欢喜冤家。

  孔颖达笑道,“这可容不得你,老夫这次可是搬了援兵。”

  “孔老儿狡诈。”杨渭看见秦墨,气得哇哇叫。

  “见过蓝田侯。”秦墨和少府监没有交集,不认识杨渭,但是杨渭却认得他。

  秦墨笑道,“杨府监,我这次来是奉陛下旨意找一个地方办学校的。”

  杨渭叹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孔老儿惦记我这个衙门许久了。”

  李二定下来的事情自然不由他反对,于是学校有了。

  至于老师,秦墨打算直接从兵工厂的大匠里抽取。

  于是老师也有了。

  剩下的就是打响名头,招生了。

第0443章 大雅之堂

  杨渭对于孔颖达请外援的行为表示不屑,但是他手里的衙门却是留不住了。

  他可以不给孔颖达面子,但是不能不服从李二的意志。

  孔颖达仿佛战胜了一般,向秦墨炫耀道,“那处衙门占地极广,起码可以容纳数前学生。”

  杨渭瞪着孔颖达道,“小人得志。”

  看得出来,两人私交极好,否则这句话轻易不敢出口。

  孔颖达却毫不动怒。

  “不知道蓝田侯要建立的是什么学校?”杨渭对秦墨即将建立的学校感到很好奇。

  学校这个词语是秦墨带过来的,大唐这个时代叫书院,但是作为长安,乃至大唐的流行风向标,他说的许多话都成为了俗语。

  例如装逼,例如吹牛!

  秦墨淡然道,“我要建立的乃是一所技校?”

  “技校?”杨渭也如同李二和孔颖达头次听到这个名词一般,感到很懵逼。

  孔颖达不屑的撇嘴道,“技校乃是培养一技之长的学校,专为培养工匠而设。”

  这老头露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杨渭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却忘记自己先前也是一脸懵逼的样子。

  看着这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头在抬杠,秦墨觉得甚是有趣,于是没有插嘴。

  杨渭闻言一惊,道,“培养工匠的学校?工匠也要上学?”

  孔颖达正色道,“圣人云有教无类,工匠为何不能上学?”

  秦墨解释道,“士农工商缺一不可,所谓无工不强,大唐现在能够横扫天下万族,固然是有将士用命,但是工匠也功不可没,正是他们制造出来先进的武器,大唐才能好胜得如此轻松。”

  顿了一下,他继续道,“现在大唐的发展已经遭遇到瓶颈了,若想更进一步,工匠的作用不可忽视。”

  “蓝田侯所言有理,某受教了。”杨渭很认真的点头。

  工匠受歧视的历史源远流长,想要一朝改变世人的看法绝不可能。

  但是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工匠的政治地位已经得到提高,他相信总有一日,这种歧视会消除掉的。

  自古以来就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

  虽然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现在工匠的收入高于农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旦这种现象持久下去,工匠将不会受人歧视。

  正如钢铁厂,正如纺织工坊。

  工人的工钱给得高,甚至连许多破落的书香之家的女子都前去应聘。

  “民间技艺多以家传为主,百姓敝扫自珍,一些先进的技艺甚至会失传。”秦墨道,“这次建立技校的目的,不仅仅培养铁匠木匠,其他的一些匠人技艺也要开设课程。”

  建立技校的目的,除了满足他发展工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将一些先进的、罕见的技艺流传下去,这些东西在后世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文化遗产。

  更多的技艺却是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秦墨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正如这世界上所有的土地。

  孔颖达听得连连点头,“确是如此。”

  秦墨道,“我会建立一个技校的筹备委员会,孔先生和杨先生不妨加入其中,为技校开设的课程提出建议。”

  “既如此,某就略尽绵力。”

  听了秦墨的设想之后,杨渭爽快的答应了。

  孔颖达抚须道,“老夫也不落人后。”

  秦墨笑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开设课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广邀诸位大贤。”

  孔颖达欣然答应,“此事交给老夫。”

  秦墨和孔颖达也是合作了很长时间了,中科院都是他在负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