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第一厂公 第877章

作者:截教0九千岁

青龙是想不明白,但是,他是个聪明的人,即便想不明白,但是,却从来不会违逆唐峰的话,只要唐峰交代的事情,他都会全力去做,不打任何折扣。

等青龙离开之后,唐峰又在这听雨楼驻足片刻,之后,方才起身离开。

这一日的京城,无疑是热闹的。

在海上被帝国海组打败并俘虏的马车夫贵族到了京城,修建了半年之久,投入两百万两白银的议政厅和帝国广场落成。

当那座辽王的雕像从红布下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这是属于辽王的时代,也是属于议政厅的时代,而曾经的王权,则被关押在了那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内。

巍峨的皇位,成为了一个摆设,也成为了一个相似吉祥物的东西。

这帝国走向,乃至是国家大事的决断,已经不再由皇帝决定,而是由议政厅来决断。

当然了,议政厅背后站立的,其实,还是辽王,只不过现在,他本人已经很少直接出面干涉朝政罢了。

虽然,这还是另外的一种独裁,但是,议政厅的出现,让许多有志之士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帝国那无尽光明的未来。

看看辽王左手里面拿着的那本法典吧,那代表着一个更深层的意义,武器和法律,将会捍卫帝国所有百姓的一切权利。

想不起京城百姓们的激动,阿里丹大公等人,在踏入京城后,无疑是震撼的。

虽然,他们早就听说过,明帝国的富饶,在来之前,也曾在脑海里想象过。

可是,当他们真的踏入这座代表着明帝国王权的都城时,他们方才发现,自己真的有些孤陋寡闻了。

超过百万人口的庞大城市,放眼整个世界,乃至是最富饶的喜瓣,也没有这么大的庞大的城市。

高耸的城墙,将这座城市,以及那百万人口保护在了其中。

宽阔的街道,不见丝毫的杂乱,街道上,一辆辆簇新的四轮马车奔驰而过,街道的两侧,到处都是修饰华丽的店铺。

琳琅满目的货物,便是阿里丹大公,也看花了眼。

“世间,竟然有如此繁华的城市。”这是阿里丹大公说出来的第一句话。

马车夫贵族们,在进入京城后,便被安置在了四方馆。

天启二年,在孙承宗周培公等人的坚持下,唐峰决定重开四方馆,之后,在西城,临近紫禁城的地方,开始修建新的四方馆。

因为银子充足,劳动力也充足,只半年多的时间,占地数十亩的四方馆便落成了。

东西方合璧的建筑群,在这里,既有着东方神韵的宫殿,也有着西方色彩的楼宇。

潺潺的流水,再加上别致的园林景致,整个四方馆,带给人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

秦汉时期,国度内建四方馆,以此来招待他国使臣。

自汉之后,四方馆被废置,再之后的隋唐宋几朝,都没有再在本朝国都内开四方馆。

像四方馆这样的建筑群,当下的京城内,算不得稀奇了,因为这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片的全新建筑群拔地而起。

不管是议政厅,六部新署衙,帝国大厦,大国学院,帝国图书馆,帝国歌剧院,这些,都是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建筑群。

帝国的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这座全球最大的城市里面,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议政厅开启的当日,京城内重量级的官员,都聚集到了这里。

内阁的几位大佬,六部的六位尚书,十二位侍郎,外加三司长官,其他大员又有数十位。

这是一场按照唐峰的旨意进行的闭门会,会议的核心话题,便是改组内阁,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也就是,建立一个比内阁更完善的超级机构来,全面取代内阁,同时合并一些老旧的官僚机构。

在会议开始前,唐峰给了孙承宗他们一些建议。

而唐峰给的建议,其实,跟未来吉利人建立的议会制度有些关系,也就是立宪制的前身。

至于孙承宗在这个建议的基础上,会弄出个什么来,唐峰就懒的去管了。

第920章 又是大丰收

六月中旬开始,北方地区,开始陆续夏收。

因为今年,整个大北方,都没有再遭遇旱灾,连续的几个月风调雨顺,所以,这次的夏收,迎来了一次大丰收。

九州作为一个农业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对于春种夏收,夏种秋收都非常的重视。

这个时候,不光是在工厂内打工的壮丁返回了各家村子,便是各地州府的官员,也都到了田间地头。

在这段时期里,任何混混流氓都销声匿迹了,凡是敢影响到夏收的人,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背景,都难逃其罪。

或许,生活在后世的人,觉得这有些夸张了,可实际上,在这个落后的时代里,这一点都不夸张。

你要知道,往往在很多时候,便是皇帝和皇后,都要带头,去皇家的田地上,亲自动手收割。

唐峰与往年一样,在这个时候,带着一众护卫,出了京城,到了城外的农庄。

京中各家显贵,在京城之外,都是有着自己的农庄的,这庄子的大小,也跟显贵们的爵位的高低而各不同。

就像是唐峰,身为藩王,他家在城外的农庄,就有八千亩,而这八千亩,便是个定数。

虽然,以唐峰现在的身份来说,哪怕就算是圈个几万亩,也没人敢说什么,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

他不缺钱,更缺钱的来说,他赚的钱,就算是他魏家几代人花,只怕都是花不完的。

既然不缺钱,那么,要那么多田地做什么呢。

就像是后世的某位华人富豪说的那句话,自若强我,要钱何用,子不如我,要钱何用。

八千亩的农庄,住在这里的,全部都是当初随着唐峰在辽征战的军士和他们的家人。

当初,辽征战,漠南征战,两载岁月,几番沉浮,战死在杀伤上的兵士,超过数万人,而残疾者,也不下数万人。

若是在过去,对待这些伤残者,无非就是发放一些遣散费,让人返乡,自生自灭。

不过,当唐峰建立起了辽军后,便率先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士兵抚恤制度。

辽系的士兵,凡是在战争中死难者,军方会给予其家人三十两白银的抚恤金,并且给予他们烈士的称号。

凡是烈士的儿女,在辽系军队驻扎的地区,可以免费进学,进学之中,每年又可以得到三两白银的抚恤金,直至成年。

唐峰这些年建立起的许多工厂和商铺商号,赚到的银子,大多数都用在了对于战死士兵家属的抚恤上。

而对于那些伤残的士兵,按照个人意愿,愿意的话,安排到各地的工厂内工作。

而或者说是,像唐峰农庄里的这些伤残士兵一样,农忙的时候,与家人一起耕作,闲暇的时候,看看家护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