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第一厂公 第246章

作者:截教0九千岁

这两位三朝老臣,虽然很少插手党派之争,但身为沙场舔血的老臣,他们也愿意看到,大明如万历年间那般的强盛。

如今,魏公率王军,荡平漠北,打垮后金主力,这让他们也情不自禁,满心的激动。

追唐逐汉,这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驱逐外族,开疆拓土,这是每一个男儿心中的志向。

“镇北太监,立下这等不世之功,当赏,当大赏,以一己之力,屠杀十万余外族精锐,征服两大部落,此等战绩,堪称神话。”此时的小皇帝,已经陷入到了一种癫狂之中。

虽然小皇帝年幼,但他终究是皇帝,是九五之尊,他有着自己的渴望,更想着,被史书所记载,成为如秦皇汉武那般的千古大帝。

如今,眼看着,就要成真,他又如何能自己。

“神话既然已经诞生,镇北太监魏贤,理应封我大明战神,谁若是再敢阻挠,便是与我大明百万边军作对,便是与我大明万万黎明作对。”

“镇北太监大破蒙古部族,斩灭后金叛逆,平定我北地霍乱,乃是不世之功,理应封爵。”

小皇帝的声音,在这太和殿内回荡。

“既然有人说,我大明历史上,没有宦官封爵,封战神之先例,那朕便开此先河。”

小皇帝说道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

“我朱由校在此颁旨,镇北太监魏贤,于大明有不世之功,封九千岁。”

当小皇帝的话一出,刘一景等人,如遭雷击,猛的抬头起来。

“陛下,万万不可啊,陛下……”刘一景站出来,跪在了地上,大声的呼喊道。

“刘阁老,你这却是什么意思?你莫要忘了,你只是阁老,你的权利,是陛下赐予的。”周培公走出来,冷冷的说道。

当听到周培公的话时,小皇帝瞳孔猛的收缩,望向刘一景的目光,变得阴冷下来。

“刘一景,你若是咱该多说什么,便告老还乡吧。”小皇帝的声音很冷,格外的冷,没有丁点的感情色彩。

刘一景跪在那里,望着上方那瘦小的身影,此时,他方才恍然,是啊,自己只是阁老,自己的权利,都是来自于这位九五之尊,哪怕他只是个孩子,但他依旧是皇帝。

“我皇圣明。”周培公躬身,大声喊道。

“我皇圣明。”随之,那些个朝臣们纷纷躬身,附和着周培公,大声喊道。

小皇帝站在那里,看着下方这些朝臣,那张稚嫩的脸庞上,浮出一抹志得意满的笑容来。

历史,在这里,又一次重叠,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是如历史般,成为了大明朝的九千岁。

朝堂之事,远在广宁的唐峰,自然是不知道的。

叮咚。

“恭喜宿主,成为大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位九千岁,也是唯一的九千岁,自此,权倾天下,奖励声望值一万点,奖励九千岁封号。”

广宁城中,正搂着东方睡午觉的唐峰,听到突如其来的系统提示时,差点坐起了身子来。

片刻的愣神后,他嘴角上扬,露出了一抹灿烂的笑容来。

终于,朝堂之上,那些个朝臣,终于了有了决断,天启小皇帝,终究还是给了他这个九千岁的封号。

第263章 九千岁封号加成

九千岁封号。

宿主地盘和麾下的军民,无条件对宿主的好感增加十点,麾下军士的士气和战力增加十点。

可以说,这九千岁封号,是镇北太监封号的升级版,不管是好感度还是士气战力,都增加了一倍。

也就是说,今后,只要是在他地盘上的人,得到了他恩惠,今后,只要他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这些人,都会无条件的拥护他。

娘的,爷总算是个历史上的魏贤一样,成为了大明的九千岁,今后,总算是可以在大明朝为所欲为了。

九千岁,这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封号那么简单。

历史上,魏贤做了九千岁后,天启小皇帝,便将军国大权,全部托付给了魏贤。

从这个时候,魏贤方才能够说是权倾天下。

心中高兴,唐峰低下头去,在东方那诱人的红唇上,狠狠的香了两口。

东方慵懒的睁开眼睛来,那美目看着他。

“又有什么好事情吗?”

看着这近在咫尺的动人小女人,唐峰嘿嘿一笑,搂紧了这曼妙的身子。

“没事,睡觉。”

回到广宁后,唐峰并没有着急着离开,返回京城。

虽然,辽东已经没了战事,但是,目前还有那几十万的蒙古人等待着处置,而且,夏种也已经开始了。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直隶山东,不断有流民通过山海关踏入辽东。

而且,有消息回报,河南那边的很多州府,也张贴了告示,鼓励流民去辽东生活。

得知这个消息后,唐峰冷笑一声,不用想也知道,这又是东林党那些人干的好事。

不过嘛,东林党喜欢折腾,那随他们去吧。

东林党这么做,无非就是想靠着上百万的流民吃垮辽东,然后,引发民乱,让辽东彻底大乱。

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将这个破天大罪,摁在他的脑袋上,让他跌入万丈深渊去。

可惜,东林党的如意算盘,终究是要落空。

不就是百万流民吗,哪怕就算是数百万流民,他照样养活的起。

如今,辽东风调雨顺,正好又是夏种的时节,有这上百万流民开垦土地,等到秋收的时候,必然是一次大丰收。

也就是说,只要他提供,足够百万流民吃上几个月的粮食,辽东这边的庄稼就能够收获。

当唐峰回到广宁的第三天,进入辽东的流民潮,达到了一个高峰值。

光是这一天里,就有近十万的流民,通过山海关,涌入到辽东来。

根据探子们的回报,从中原到山海关,这一路上,到处都是流民,粗粗计算的话,就足有近百万。

当得知这个数字的时候,王在晋等人,都被吓了一跳。

不过,当看到,厂卫从关内运来的那数十万石的粮食后,他们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后,便是眉开眼笑了。

他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手里头没粮食,害怕养活不了这些流民,从而引发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