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第一厂公 第10章

作者:截教0九千岁

唐峰询问一番,也就明白了这所谓的内廷外廷的碰头会是个什么情况了。

说是碰头会,其实,就是在查账对账,顺带着,各部门开支,该报销的报销,该审批的审批。

本来吧,户部,应该是一个朝廷的钱袋子,掌管国库的,各个部门的开支,应该是由户部统一支出的,可大明朝不同。

大明朝的国库,也的确是掌握在户部手里,可是吧,户部那边出一毛钱,都需要司礼监这边审批,若是没有司礼监的批文,户部那边就没法拿出一毛钱来。

朱由校姗姗来迟,那张英俊帅气的脸蛋,耷拉着,看上去是某些人搅了他的好事。

皇帝来了,大家伙也就不能再坐着了,都纷纷起身来。

再等皇帝进了里面去,这场碰头会正式开始了。

接着,户部工部,各自搬出了一大堆的奏章来。

三位尚书开始报账后,唐峰听到的,就是一个几百万白银,又一个几百万白银。

这前前后后加起来,就足足有近千万两白银了。

大明朝,还是有钱啊。

这些银子,都是这过去半年时间里,各个部门花出去的钱,都需要唐峰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批红。

只有他这里批红了,户部那边才能放出银子来,如果他不批红,把这折子打回去,这个部门就头疼了。

也是因为这批红的权利,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利非常大。

等这三部门的尚书,念完了奏章后,唐峰并没有着急着开口,而是将那些放在自己面前的账本拿了起来,随手翻看起来。

看到唐峰竟然翻看起那些账本来,不管是三位尚书,还是刘一景,都愣了一下。

魏忠贤的历来,他们还是很清楚的,这货没有入宫前,就是个市井破皮,读书都没读过几年,整篇的文章都看不齐全,他还能看懂账本啊。

这家伙,或许就是在装模作样,故作深沉。

刘一景四个人都这么认为。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账本,虽然做的有些繁琐,里面记录的东西也密密麻麻的,可这种东西,还真难不住唐峰。

身为一个博士生,而且还是一个理科博士生,这种简单的账本,他若是看不懂,那他那么些年的书,也算是白读了。

只简单的扫了一遍,再对照着那几个需要批红的奏章,便让他找出了好几处大的问题来。

只要这里面有猫腻就好,只要有猫腻,那么他就能够从中获利。

要知道,这些家伙,这每一年,光是从下面得到的分红的银子,就多的让人眼红。

唐峰拿着账本,朝着工部尚书招了招手。

工部尚书疑惑了一下,还是走了过来。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尚书,凑到近前,顺着唐峰手指所指望去,当看到唐峰值的那个账目时,心里头咯噔一声,整个人都慌了一下。

巧合,这一定是巧合。

可是,当唐峰的手指,再次移到另外的几处问题账目上的时候,这位老尚书彻底慌神了。

“这账不行,你回去自己斟酌吧。”唐峰将那账本合起来,放回了桌子上,笑着说道。

第010章 十万两白银

这次的碰头会,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当唐峰带着跟班小太监,出了养心殿,准备找地方快活的时候,工部尚书快步追了上来。

“魏公公留步。”

唐峰也一早算准了,这位柳尚书肯定会来找自己,如今,果然如此。

“柳尚书,可是有什么事情?”

“魏公公,晚上,可有时间?”柳尚书走上来,言语非常客气的问道。

看着这位言语诚恳,举止妥当的老尚书,唐峰眯着眼睛,笑了笑。

造船,枪炮制造等等,都归工部监管,他若是想介入其中,那么就必须在这位工部老尚书身上做文章。

“晚上吗,似乎也没什么大事情。”唐峰捏着下巴,很认真的想了一下,之后慢慢悠悠的说道。

听到唐峰的话,柳尚书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他害怕的,就是唐峰直接拒绝了自己。

事实证明,这位内宫新贵,还是很会来事的,他能够爬到现在的位置上,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经过了之前的对账,不管是柳尚书,还是阁老刘一景,都不敢在把唐峰当个愣头青来对待了。

看看刚才对账的时候,不管是户部尚书还是兵部尚书,都是捏着一把汗,言语也格外的客气。

“今晚云梦居,柳某左东,还希望魏公公能够赏脸。”柳尚书言语诚恳的说道。

“好说,好说。”唐峰笑着点了点头。

“那好,今晚,柳某便在云梦居,静候魏公公大驾了。”

跟柳尚书分开后,唐峰回了自己的住处,换了一身寻常衣衫,带着四个贴身护卫,出了皇宫去。

离开了皇宫,唐峰直接去了东厂。

海大富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这才不过几天的时间,便已经将东厂打理的井井有条了。

东厂的千户所,是历代厂公手中的一把利器,人员上满员,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

唐峰来东厂,也不是为了查看这千户所,而是东厂自己的那些小作坊。

别看东厂只是一个情报部门,可是在明朝后期,权利非常大,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

在这里,不仅有着独立的千户所,而且还有自己的武器作坊,其中,就包括了研发制造火枪火炮的工坊。

这是一个胡乱的年代,大家当官,都是为了发财致富,朝堂内的人,只要你不叛乱,那么,对于那些荒唐的事情,大家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东厂才能给悄然做大,特别是到了朱由校年间,魏忠贤一手遮天,东厂的权利达到了极致。

东厂的火器工坊,其实,无非就是个百十号人的小作坊,工具简陋不说,真正懂得制造火器的人,也没几个。

自从戚继光之后,朝堂之内,已经没人再重视火器的研发,火器,也在大明朝内没落了下去,渐渐被人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