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漱梦实
“井伊仍在人世时,曾向我举荐过你……”
德川家茂言简意赅地将井伊直弼当初向他举荐青登的大致经过、缘由,跟青登简述了一遍。
青登有注意到:德川家茂在提到井伊的人名时,其面上有浮起一层追忆之情与若隐若现的……惋惜、失落之色。
语毕,德川家茂停顿了下话音。整理了番情绪与辞藻并深吸了一口气之后,接着往下道:
“早在从井伊那儿首次知晓你的名姓与事迹时,我就想过要见你一面了。”
“看看这位能被眼光一向挑剔的井伊给一眼相中的年轻人,究竟长着何许模样。”
“怎奈何你那时还只是御家人,没有御目见。”
“所立之功绩,也远没有高到能让我破格召见你的程度。”
说到这,德川家茂的右嘴角高高翘起,露出一抹充满无奈之色的自嘲笑容。
“我如果不顾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强行召见你……那些老臣、那些无时无刻不盼着我快点从将军之位上滚下来的家伙,只怕是能用唾沫淹死我。”
“因此,与你见面一事……就只能先拖着。”
“一直拖至现在……总算是求仁得仁。”
御目见:即面见将军的资格。
在这个空前重视血统门第、阶级极度固化的社会里,御目见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殊荣、奖励。
直属于将军的武士……即将军的直臣们,共分2种:旗本与御家人。
这二者之间的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前者有御目见,而后者没有。
所以,旗本武士能担任“将军近侍”等一系列重要的官职,而御家人武士则不行。
一般而言,只有藩国大名、旗本武士、以及某些特殊岗位的人,才能拥有御目见。
青登的家门已被升格为旗本,所以青登今日才能这么大摇大摆进入江户城、谒见德川家茂与天璋院。
“橘君,你可以和我仔细讲讲在半年前的那个雪夜里,你是如何率领寥寥二、三十名武士,大破近二百位讨夷组乱党……以及2个月前,你在西洋人居留地里独身对抗讨夷组乱党主力的全经过吗?”
德川家茂的上身微微前倾,眼中闪烁起期待的眸光。
一旁的天璋院,这时也直勾勾地看向青登,一对美目眨也不眨的。
这种合理的请求,青登自是没有回绝的理由。
而且也没有回绝的权力……
稍稍构思了一番措辞之后,青登就字斟句酌地向身前的这对母子,详述自己与讨夷组的“战斗史”。
向他人讲说自己与讨夷组之间的各种恩恩怨怨……类似的事情,青登做过不知多少遍了,早就驾轻就熟。
因为经验丰富,所以青登讲得抑扬顿挫、很是生动。
德川家茂与天璋院听得很是认真。脸上表情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跌而反复出现细微的变化。
故事很长,青登讲了足足近小半个时辰才堪堪言毕。
德川家茂“呼”的一声长出口气,意犹未尽地咧了咧嘴角,苦笑道:
“这就没了吗?真想再多听一会儿啊。”
“单刀赴会、孤身直冲战场,独战敌群……哈哈哈,真是越听越让人神往呀。”
德川家茂猛地一拍大腿。
“果然啊,公文中所记录的,只不过是事实的冰山一角。”
“还是得让当事人来亲口描述,才能知道更详细、隽永的故事细节。”
“想不到在眼下这种浪掷、享乐之风仍靡然成风的世道里,还能出现这种……这么能让人血脉贲张的热血伟迹。”
说到这,德川家茂抿了抿唇。
然后露出淡然的微笑,并换上半开玩笑的语气。
“真希望幕府能多一些像橘君你这样优秀的才俊……”
“说起来,橘君你的身手确实是很高强呢。”
“方才的比武,我很尽兴。”
“近日政务颇多,案牍劳形,许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地与人切磋过剑术了。”
德川家茂的话音刚落,露出坏心眼笑容的天璋院,便以玩味的口吻插话进来:
“将军大人,你果然是很期待与橘君的比武呢。”
“呃……”又遭天璋院捉弄的德川家茂,露出干笑,接着轻咳了几声,将话题拉回轨道。
“虽然知道自己肯定不会是橘君你的对手,但没想到居然会败得这么惨,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橘君,通过刚才的比武,让我更加肯定了:将与於笃巫女见面的任务托付于你,果然是正确的!”
忽地又绕回到最初的话题上……
此刻,青登终于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在犹豫了少顷后,清了清嗓子:
“将军大人。请恕下官冒昧,这个於笃巫女……究竟是何人?”
德川家茂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摇了摇头:
“关于这个……等到了明日,你就能知道於笃巫女是何许人也了。”
“虽然这样可能稍显啰嗦……但我还是再提醒你一遍吧。”
“橘君,我托付给你的这个任务,相当重要。”
“记住了:明日朝五时,前往位于霄町六丁目的月宫神社,和神社内的於笃巫女见面!”
……
……
时间倒转回现在——
一馈十起的德川家茂,自是日不暇给。
青登昨日在详述了一番他与讨夷组的“战斗史”之后,又与德川家茂、天璋院闲谈了一会儿,最后因时间到了、德川家茂必须得去处理今日的政务了而不得不让会面暂告终结。
德川家茂也好,天璋院也罢,都给青登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当然,是积极层面的深刻印象。
这俩大佬都相当地平易近人,毫无架子。
和他们聊天时,青登甚至都感觉不到自己正和这个国家的“皇帝”、“太后”对话,更像是在与2位相识许久的老朋友交往。
不知情的人,可能都想象不到如此亲切、随和的少年少妇,居然会是江户幕府现任的征夷大将军和大御台所。
总体而言,昨日与这俩大佬的会面相当顺利、成功,现场氛围从始至终都非常地和谐、融洽……除了被托付了一个稀奇古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任务之外,没有任何的异样!
身为征夷大将军的德川家茂,竟然要他去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神社,和某位巫女见面……这则任务,怎么想怎么怪异!
——也罢……再怎么感到疑惑也没用,只要到月宫神社、见着那个於笃巫女,所有的疑问应该就能统统迎刃而解了。
自我宽慰了一通后,青登双手叉腰,扭头向周围张望。
——这座神社就是月宫神社吗?啧……就没个招牌之类的东西吗……?
扫视四周的青登,没找着招牌,倒是找到了一座石像。
一座耸立在鸟居旁边的狐狸石像。
——狐狸……这座神社所敬奉的神明是稻荷神吗……
稻荷神:日本神话中的谷物和食物神。
本是主管丰收的神明,但因中世纪以降,工商业逐渐发达,所以稻荷神也开始象征财富,被工商业界敬奉。
因为主司农业丰产与商业兴隆,所以稻荷神算是日本神道教里人气最旺、最受老百姓们欢迎的神明之一。
全日本有许多敬奉稻荷神的神社,稻荷神社开得遍地都是。最重要的是位于京都伏见的稻荷大社。
日本自中世纪开始将狐狸视为稻荷神的使者,因此所有敬奉稻荷神的神社,都会在鸟居的旁边树起一座或多座狐狸的雕像。
因为找不到招牌之类的物事,没法验明眼前这座神社的名字,身周也没有能问话的路人,所以青登决定进入这座神社看看。
所谓的鸟居,是每座神社都必定会有的附属建筑。代表神域的入口,用于区分神栖息的神域和人类居住的世俗界。
鸟居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所有的过路人及旅者——前方就是神域,请谨言慎行。
鸟居的后方,便是通往神社的参道。
据说鸟居及参道的中央,是神灵通行的地方,所以普通的参拜者和旅客最好避免走在鸟居和参道中央,以示对神灵的敬畏。
青登没有任何神道教上的信仰……精准点来说,是没有任何宗教上的信仰。
但本着入乡随俗、尊重他人文化的心态,青登还是规规矩矩地从侧面穿过鸟居。
参道的左右两侧立有不少石灯,并栽种着不少茂盛的、青登叫不出名字的树木。
枝桠交织,树叶茂盛,遮阳蔽日,给参道带来了一片阴凉。
参道的路面上飘零着不少枯枝落叶。
咔嚓……咔嚓……咔嚓……
枯枝落叶被踩烂的声响,成了这片空间内除风声之外唯一的音响,极大地凸显出此地的静谧。
稻荷神社与其他神社相比,除了会在鸟居附近树起狐狸雕像之外,还有一处很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稻荷神社的鸟居颜色是统一的大红色,而且经常在门前排有一列鸟居,有大有小。最壮观的是伏见稻荷大社,几千座鸟居分成几排,从山脚一直排列到山顶,有着“千本鸟居”的美名。
青登正进入的这座神社,就是很经典的稻荷神社的布局——通往神社的参道上,以极工整的间距井然排布一列挂有注连绳的鸟居。
所有鸟居皆为明亮鲜艳的大红色,而且非常崭新,一看就知是新建没多久。
不稍片刻,穿过最后一座鸟居、抵达参道尽头的青登,顿有豁然开朗之感——一片宽敞的空地铺呈于眼前。
空地的北侧、同时也是青登的正前方,矗立着一座以黑、百两色为主色调的气派神殿。
从参道到神殿的空地两侧,同样建有大量为这座神社平添不少清幽之感的石灯。
这时,青登忽地留意到在他右眼角的视野尽头处,有2道由红白两色组成的影子在微微晃动。
转头望去——原来是2名巫女!
白衣、绯袴,足部穿洁白的布袜和红纽草鞋,头发用一张白色檀纸扎起……十分经典的巫女打扮。
所谓巫女,是神道教里类似于“神明代言人”一般的存在。
传说巫女可以接受神的凭依,传达神的意志。同时,巫女也担任着祈祷、驱邪、祭祀等职务,
这对巫女的身高相同——难分高下的矮小……俩人的个子都不足1米4。
因为离的距离有些远,再加上这俩女正背对青登,所以青登看不清她们的脸。
此时此刻,这对身材娇小的巫女正分别手持一把比她们还要高上一个头的大扫帚,在那打扫殿前空地的一角。
——去问问这对巫女这里是不是月宫神社好了……
想到这,青登一边快步走向这对巫女,一边高声喊道:
“不好意思!我想请问一下!”
受到青登喊声的吸引,这对巫女纷纷停下手里的大扫帚,循声朝青登看来。
在凑近了一看后,青登方才发现这对巫女竟是一对双胞胎!而且长得很可爱!
白皙的肌肤,清楚俊秀的眉毛,明亮有神的眼睛,前端圆润的鼻梁,红润的嘴唇。
年纪很小,看上去应该与艾洛蒂同龄,12、3岁上下的样子。
俩人的容貌几乎一模一样,光看长相的话,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也不知是这对双胞胎的个人爱好,还是为了让他人易于区分她们,她们一个在左鬓绑着红色缎带,另一个则在右鬓绑着蓝色缎带。
——神社原来能让这么小的孩子来当巫女的吗?
青登眉头微蹙……他对神道教没有太深入的了解,所以也不清楚神社的用人标准都是啥。
“请问有什么事吗?”
在右鬓绑蓝色缎带的巫女,一面用警惕的目光上下扫视青登,一面细声反问。
“啊,我想问你一下:请问这里是月宫神社吗?”
“没错,这里就是月宫神社。”
说罢,“蓝缎带”像是回想起了什么事情,顿住话音的同时扬起视线,再度打量了青登几眼。
“在这个时间点来我神社……难不成你就是橘青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