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狠人从太平洋开始 第133章

作者:月半皇

总计阵亡13人、受伤33人,其中因为充当尖兵阵亡的有10个人,受伤中有25个人亦是尖兵。顺带提一下,轻伤员中有三分之二都是轻伤,养几天就能归队的那种。

【以协助者的身份干掉了日军少尉*1、曹长*2、军曹*4、伍长*8、士兵*95】

单从数据显示的战果其实对比消耗的物资不算多么辉煌,但这绝对是陆战一师登录贝里琉岛以后的第一场结结实实的大胜......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反正美军动动身子就是天文数字的美金,今日K连消耗的物资数量也就那么回事。

但这场胜利的背后有一个异常残酷的现实——伤亡中来自友军误伤、误杀占据60%左右。

每一个在前线亲眼目睹日军碉堡原地升天的马润都很清楚这件事,然而每当需要志愿者来补充尖兵队伍的时候,哪怕本职是干运输、干杂活的马润也跃跃欲试。

他们难道不害怕死亡吗?难道不觉得被自己人误杀是一件非常憋屈的事情吗?

当然会,美国佬傲慢自大,却也是人。

通常而言伤亡中有50%来自自己人的情况下,这个连队的士气不仅会崩溃还会发生哗变——老子在前面拼命,你们在后面打黑枪?操你祖宗!

但从登陆Ngesebus岛的9月28日直至对Amiangal山展开进攻后的现在,K连的士气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抵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伊文记得登陆日至第二天穿过机场以后的K连马润们的士气相当低落,害怕、恐惧......哪怕是连长都抱着悲观的态度,就算是9月24日撤下来休整期间,武器排排长乡巴佬也一脸怨念,对这场战争失望透顶。

反差如此巨大的原因在于最根本的一点——惨烈没关系、伤亡巨大也没关系,只要胜利就有一定的意义......狗屁!

指挥部给第一天、第二天的定义是胜仗没错,可马润们为什么开心不起来?

两天一夜的时间都在挨打,日军根本没损失多少人,占领的区域还不间断遭到制高点火力的攻击,这特码的叫做胜仗?

那时候,K连的情况普遍出现在其他连队——不开玩笑的说马润们的士气低落完美验证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

什么叫做胜仗?打胜仗?打大的胜仗?

从9月28日开始至今才能算是!

二战时期的大多数马润们具备的勇气以及敢于牺牲的精神无需置疑。

就像霍尔丹上位在战前动员的那样,来到这个鬼地方的海军陆战队成员们为了的不是薪水,也不是听着指挥部声称的虚假胜利、精神胜利,而是结结实实能杀鬼子、打胜仗。

可惜这里的小鬼子不按套路出牌,利用天然的地形优势抵消美军的火力优势,畜牲们自身没多大损失的情况下反而给美军造成巨大损失,看起来不断把战线往前推进,实际上太多无意义的伤亡。

随着伊文对作战方案的修改,K连在实际战场上一点点清扫日军的堡垒,赢得了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自然而然鼓舞起了人心与士气。

——我们可以!

——我们能赢,能赢!

——我们可以碾碎他们!

——就算有战友牺牲,也会充满着意义,因为英明的指挥官不会让每一个牺牲的人白白死掉!

讲真,如果误伤在60%的情况下却没有取得这般辉煌的胜利,伊文丝毫不怀疑曾经的战友不说会活吞自己,至少把自己捆麻袋里揍一顿。

只是在他要提出修改方案的时候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并展现出来赢得了炮王、乡巴佬、军士长,这些K连的骨干们的认同与准许。

“如果失败,我不需要你们来帮我压

制他们的怨气,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作为军人一口唾沫一口钉,我吐出来的不是普通的铁,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钢,除了断裂之外我不选择其他道路,真的失败就让还剩下的半截牢牢钉死在地上,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踩着我走过去。”

Ngesebus岛成功了,Amiangal山也成功了,接下来迎接伊文的必然是地狱级别的五姐妹山。

成功与否就像他对K连的核心指挥层说的那句话一样。

41.他们为自己参与到这场胜利之中而感到自豪

10月2日清晨,原本要继续展开清扫的K连接到调回机场的命令,包括整个陆战5团在内,只是上头提出要求必须K连第一个回到机场。

伊文的预感没有出错,虽说昨天陆战5团在Amiangal山西面展开进攻并用十多个小时的时间与东面的陆军汇合,算是打穿了日军在那块区域的防线,但并没有清扫每一个角落,肯定还有日军残部依托着各种工事负隅顽抗......急急忙忙调回机场只可能是为了接替伤亡惨重的陆战1团。

至于K连该去什么地方,很早的时候舞台就已经准备好——同样叫做K连的一支隶属陆战1团的陆战连死的只剩下6个人,你们陆战5团K连要给他们雪耻复仇。

五姐妹山,作为整个贝里琉岛的制高点,目前为止仅有血鼻岭被马润控制,剩下的4个制高点依旧在日军掌控范围内。

伊文很清楚同样的战法丢在五姐妹山不一定有效果,但作为前敌指挥官他可以继续微调,直至将其变得适应Umurbrogol山更加复杂的地形、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复杂的敌情。

或许有人觉得经过这一场战役美军的步兵战术会得到质的飞跃,该轮回中二战结束以后的朝鲜战争也会发生,对于志愿军而言这样的美军很可怕,然而现在就在美军阵营里的伊文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现在的进化都是表象罢了。

先不提二战结束以后大批基层士官、军官、老兵退伍,就在一千万美军中挑挑拣拣,像霍尔丹上尉这样完全下方权限在后方主导一切后勤工作安排的上尉都寥寥无几,更别提辅助这位英明连长的一群优秀副手们。

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伊文是美军中无法复制的前敌指挥官,身负大量外挂同时还有一次免死机会,经过三个轮回的锤炼,要战术有战术、要随机应变能力有该能力、主观能动性更是发挥到了极限,同时还有着相当稳定的意志、心态与精神......现在的他想去对标那些战神还不够资格,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却是志愿军基层军官必备的东西。

大可不必担心一个小小的伊文中士影响到美军的步兵战术——说实话,伊文用的战术在美军的步兵教材上都写的明明白白,他只是将非技术兵种数量减少,技术兵种数量增多。

昨天早上还没进攻前整个陆战3营的技术兵种就接到了来自营部的待命任务,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却是等待K连连长霍尔丹上尉的命令,对付哪怕一颗炮弹都打不出来的日军,取得这样的大胜并没那么困难。

至于伊文怎么看待对于指挥部急急忙忙把陆战5团从北面调回来......他不觉得将军们的考虑又什么问题——缩在Amiangal山的日军防御体系已经遭到决定性的破坏,就算有坑道体系能够快速将士兵送进已经被清理过的地堡里头也发挥不了作用,因为不论伊文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他觉得那个洞会钻出日军来都会让工兵炸一遍或者N遍。

往往一边炸还要一边吐槽:“怎么工兵们的‘弹药’用的这么快?”

等到了后面知晓具体数据以后把自己吓了一跳,那可是10吨TNT!平均下来,隶属K连的每一个步兵少说得扛着50公斤的TNT走在山地里将其送到工兵班手里。

只是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过程中肯定有小鬼子指挥官派遣预备队试图绕K连的屁股,但因为工兵们遇到洞穴炸塌,看见坑道炸榻或是填埋,路过的时候还会把暗堡与明堡都炸成废墟,日军在地下的一系列迂回绕屁股战术往往只能见到一处又一处死路。

不给机会,不能给机会。

但凡给小鬼子一丁点机会,他们就会对K连后方的大部队造成许多无意义的伤亡,那可是一群能发了疯一样给前线运送物资的马润。

本来就因为巨大的消耗而出现吃紧的状况,死伤十几二十个可不是减少5%、10%这么简单,死者你得收尸、伤者你得救治,伤亡10个人就得让20~30个人暂时放下手里正在忙碌的工作,一下子让接近40个人无法给前线运送物资,少说停摆10分钟,又因为每个环节中或多或少有浪费的时间,所以这批人运送的物资会晚到前线至少30分钟。

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尖兵们待着的位置必然会很糟糕,当后方耽搁十分钟前方就有半个小时因为缺乏各类轻火力弹药无法对日军碉堡进行足量的压制火力,很容易形成撤又撤不下来,冲又冲不上去的尴尬境地,继续加重损失与伤亡。

当然,平地上这些都不算事,美军最不缺的就是各类型号的卡车。

山区只能靠人力来运输的情况下多增加一些后勤人员肯定有效,但对于协调各个部门指挥官的考验过于苛刻,昨天下午时候的炮王已经呈现出精神遭到过度压榨的样子,整个人到了傍晚的时候变得昏昏沉沉再也没有早上那般的超高处事效率。

伊文打心眼里佩服霍尔丹上尉,因为这种协调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来。

‘让他加大马力吃糖,应该能解决一些问题。’

抛开伊文能想象到的一些事情,霍尔丹上尉还额外做了很多事情,比方说每时每刻都在鼓励已经累的不行的步兵们——你们是胜利的基石!

只为了让他们再送一点、多送一点上去,每多送1公斤物资都能让胜利来的更早一些。

今日的胜利,不只是艺高人胆大与不畏牺牲的胜利,还有至关重要的后勤部队,若是没有他们不知疲倦像铁人一般的扛着物资就往前线冲刺,伊文真的只能打一段时间等一段时间,哪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所以在回去的路上,K连的每一个士兵都抬头挺胸,为自己参与到这场胜利之中而感到自豪。

......

......

刚回到机场,马润们就瞧见了陆战一师中相当重要的一号人物。

“师长!?”

“真的是他!?”

“鲁珀特斯少将!”

“难以想象,他居然会出现——!”

42.伊文的战法与崔可夫的巷战战术如出一辙

目前的陆战一师师长全名叫做威廉·亨利·鲁珀特斯少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的时候他是范德格里夫特少将的副手,当时的职务是副师长,且负责过许多场战役的指挥......没错,瓜岛之战的陆战一师具体负责指挥作战的并不是范德格里夫特少将而是鲁珀特斯少将。

其实这不仅仅是美军中独有的现象。

很多军队里的军事主官需要做的事情并非是负责指挥与微操,而是在既定战略的基础上定制一个进攻或是防守的框架,以此为基础通过各类情报来做决策与判断——思考对手在想什么、会如何行动。

除此之外还得过问后勤、回复顶头上司己方的情况,以及有事没事就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对着上司一顿折腾呢——物资!物资!物资!兵员!兵员!运不过来?给老子派C47!知不知道小伙子们打的有多么惨烈!?

当然,还不会忘记转头又对协同的友军骂骂咧咧——他妈的,快给我把舰艇开过来!舰载机,我们的舰载机呢!?你们的战列舰主炮必须给老子轰12个小时!

所以,一场战役往往由军事主官的副官、参谋长来负责具体指挥。

这就不得不提到当一个参谋出生的将领变成军事主官后常常会出现的局限性......不可否认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蓝色方案里头打的很好,参谋出生的他相当会在大框架下定制高效的进攻/防守方案,并实时指挥下面的各个部门,造就了第6集团军哪怕物资短缺、兵力不足也推到了伏尔加河西岸边切断了苏军南北之间的联系。

当你赞叹他的指挥水平之时也同样能发现这家伙身上充满着局限性——缺少敢于在大事上下决断的心性。

军事主帅最忌讳的往往就是服从不合理的微操命令。

呆在后方整天对着地图研究的家伙,哪怕你三番五次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也会被当作耳旁风,只相信远在战场千里之外的自己对照地图所做出来的判断。

偏偏保卢斯相信一手将他提拔上来的小胡子,倒不是说这个集团军司令没有从战场事实情况的角度去思考目前应该做出怎样的决策,而是他当参谋当习惯了骨子里都雕刻着‘服从命令’这几个字词。

有限的时间里他试图去做些过些事情,比如发电报三番五次申请撤退,但小胡子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允’,激发了骨子里的‘服从命令’,还有就是......这家伙像是完全不怀疑自家老大画的大饼,一点也不怀疑军事主将最该怀疑的事情——迈耶保证过的事情很少吗?他做到了吗!德军有多少运输机?运力是多少?护航飞机、飞行员、地勤充足吗?运输机续航有极限,大多数物资还得靠铁路、公路,甚至特码的骡马来运送至机场换装运输机,然后整条战线就我第6集团军要用物资?占领区的游丨击队能安安稳稳让物资运输过来?他就一句保证,您老人家什么也不过问?

——别慌,戈林会保证你们的物资补给;别怕,等曼施坦因发起进攻后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已经给你送过来元帅权杖了,你应该不会让我失望。

相信与期待的后果就是被直接抛弃,投降的那一刻保卢斯元帅的心恐怕已经与死掉没什么区别。

其对手崔可夫都不能说是是反例,而是近乎完爆保卢斯的高级军事将领。

后者不像朱可夫脾气暴躁,说给慈父撂挑子就甩脸色,具备极高情商的他哪怕在勋宗时代都混的风生水起,得到重用。

打仗勇猛不含糊,且在制定进攻计划的时候非常考虑士兵们的伤亡,整个卫国战争期间的苏军将领中除了他以外也就一个罗科索夫斯基相当爱惜士兵的生命。

一直以来崔可夫定制计划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果,士兵的性命在他眼里相当重要......正是这个特性让他能带着62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里不停的坚守,要是他像此前的将领一样不断组织兵力进行集群反击,兵力早就不够用了如何能守得住,更别提在中后期62集团军还能发动小规模的反击。

崔可夫相当擅长高效运用火炮观测员与狙击手,抛开马马耶夫岗这种没办法必须付出沉重代价的制高点,他都尽量把步兵分散布置,不让太多的兵力集中在某些地方,且派遣非常多的通讯兵不停架设电话线或是把通讯工具送到有己方士兵据守的地区,尽量确保所在建筑里头的步兵能随时呼叫伏尔加河东岸的炮兵。

这样一来在斯大林格勒拼死抵抗的步兵有了通讯工具,摇身一变立马变成东岸炮兵的眼睛。虽然高效运用火炮观测员一直是德军引以为傲的战术,但绝没有崔可夫这样已经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需要发动反击的时候,崔可夫也不会让士兵不动脑子的往上硬冲,而是构筑起了一套多次让德军吃亏的步兵战术——放弃营级规模的反击,降低发动反击计划中定制的攻占目标,组建24~48人左右的强击队,分为突击组、支援组、预备组。

突击组通常会由6~8名装备冲锋枪的士兵组成在夜色或是火力的掩护下接近敌方所在的建筑,然后迅速向室内投掷手榴弹,利用爆炸效果掩护突入室内,凭借冲锋枪快速对室内敌军完成清理。

支援组通常有10~25名士兵组成,包含步枪兵、狙击手、机枪手、迫击炮、反坦克手,有时还会有少量坦克配合。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战斗开始后包围敌方所在的建筑物并控制周边地区,除了对攻击组提供火力掩护外,还负担着阻击敌人援军的任务。

当突击组攻入室内以后,支援组也应该迅速靠近该建筑占据有利位置配合突击组清理残敌,夺占建筑以后就地转入防御状态,快速构建防御体系应对即将到来的敌军反击。

最后一个预备组就是字面意思,根据实际战斗情况来决定任务本身,可以在进攻不顺的时候投入战斗,可以在进攻顺利的时候就地构建防御体系,更可以在进攻僵持敌人援军要先抵达的时候分散四周像抛撒的钉子一样想尽一切办法迟滞敌人增援的步伐。

当这套战术把进攻目标缩减至一栋建筑的时候效果拔群。

伊文在贝里琉岛北面山区的战斗方式与其没多大区别,虽然是超过200人编制的步兵连,但实际参与进攻的只有十来个人,其余开火的都是火力组与预备队组。

不同的地方在于霍尔丹上尉源源不断的把消耗速度非常快的物资通过人力的方式运送上来,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强击队出发以后弹药炮弹只有携带的那些,后续补给没有那么K连这样轻松。

当然,提到崔可夫与罗科索夫斯基算是少数几个爱惜士兵性命的苏军将领并不是在黑朱可夫与其他将领漠视士兵的生命,毕竟将大纵深作战理论运用成熟以后,必然要无视士兵的伤亡。

该理论不同于德军以暴风突击战术为基础不断修改与升级后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闪电战’——其第一阶段同样是突破,但苏军不像美军、德军以坦克打头阵,而是以步兵师打头阵,在航空兵与炮兵的掩护下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打开突破口以后坦克师、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搭配上空降的伞兵朝着敌人纵深猛冲猛打。

为了在突破点上集中优势兵力,往往会让一个步兵师七八千人仅仅在战场上占据4~5公里的宽度,德军没办法破解这套战术却不代表他们只会被动挨打,所以作为打开缺口的步兵会在战役开始的第一阶段中出现较多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东线战争转折点过了以后,苏德双方的大规模会战结束以后统计伤亡的时候,苏军承受损失常常会比德军多的原因中的一项——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参战双方的伤亡数字上,那从巴巴罗萨至柏林战役期间德军就没输过几场。

......

......

通常来说美军的高级指挥官并不是大家都认为的军事主官升官、副官会晋升并接替上司的职责,往往需要得到军事主官的推荐。

毕竟美军里头的中高级将领,能有不是关系户的都很少。

将陆战一师交给鲁珀特斯,范德格里夫特很放心,所以在马润们撤离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同时范德格里夫特少因卓越的功勋升官,随后立刻举荐了副官鲁珀特斯接任陆战一师师长。

他与范德格里夫特少将一样受马润们的欢迎,瓜岛时期所编写的《步枪手信条》相当有名,陆战一师的马润人手一本,后来更是发展到了全体海军陆战队,成为每一名陆战队员都要背诵和奉行的准则。

讲述的内容与武器相关。

相信手中的武器、爱护手中的武器、养护手中的武器——在战场上,最值得信任的只有两种东西,第一是你手中的武器、第二是把后背交给你的战友。

伊文知道范德格里夫特少将是什么性格,那种放荡不羁的洒脱样子现在还记得,就鲁珀特斯能呆在那个和鸡窝一样的办公室与其共事,要是两个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头,他必然是不信的。

非常明显的佐证就是上个轮回的营长、副营长,还有一个陆军上尉,他们在战争时期都保持着精致与干净,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来度假。

瓜岛的时候伊文见到鲁珀特斯少将的第一眼就觉得他身上有着与范德格里夫特少将拥有相同的气质......是的,没错,他身上也飘着一股臭味,那种前线马润身上普遍有的味道。

现在更是滂臭,隔着几米都能闻到!

汗臭、烟臭、酒臭、食物不小心洒落在作战服一直没换洗的莫名臭,混合起来能把一个没怎么习惯的人直接熏晕过去。

不仅如此,师长的眼里还布满血丝,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差,比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见到的时候老了快十多岁。

他并不能算是在指挥部拍板决定的人,说到底就是个陆战一师师长,上面还有一个两栖军军长,更上面还有海军司令,以及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珍珠港。

用直白一点的话来讲,鲁珀特斯少将站在马润这边,肯定提出过——既然帕劳群岛失去了价值,那我们的小伙子为何还要在这里流血牺牲?

造成陆战一师伤亡过万的原因在于普勒上校?在于鲁珀特斯少将?难道不是因为肌肉长在脑子里的指挥部?

然而这样的清流永远斗不过政治漩涡,历史上这位少将在贝里琉岛战役结束以后被踹去当陆战队军校的校长,战争时期的一个现役师级军事主官打完一场艰难的战役过后,不仅没升还被变相撤销职务。

伊文挺想给他打抱不平,却也没什么机会。

如果没记错的话,他回去当校长过后4个月就死于心脏病突发——贝里琉岛将他的精神、心力榨的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