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无限技能树! 第1977章

作者:绫小路

“国家都被灭了,这么想来,李牧的下场不好也很正常呢。”有人喃喃道。

他们继续看下去,

‘战争失败后,秦虽被赶了回去,但秦本身的国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秦王嬴政非常不服气。

到了第二年,他继续起兵伐赵。

这次伐赵的过程,虽然开局依然不错,

但却又在遭遇了李牧后,于番吾之地的顽强抵抗,

李牧再度打破了秦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这句话也跟着广为流传,

直至后世,这场战役也被人们称之为番吾之战。

就连秦王嬴政也一度拿其没有办法,只好撤兵……

作为帝王,对于李牧这般强大的军事实力,他是又爱又恨!!

他爱李牧之才,

但却明白李牧一日不除,秦攻伐赵国的道路上,他就会是一颗最难绊倒的大树!

于是——

秦国使用了惯用的伎俩,准备使用离间计,试图离间赵王与李牧的关系。

来瓦解这个看起来牢不可破的防御。

不过——

这是个细工慢活,

在此之前秦国一时间也无法吞下赵国,只能将目标转移到其他国家,或者放弃的道路上。

虽然不能直接灭赵颇为可惜。

但这下又让道路回到了一开始就算计好的那条上面。

那就是消耗赵国,攻打韩国。’

看到这……

人们也猛然反应过来。

同时也不再为秦没能灭赵而失望、可惜了。

没错……

差点都忘了啊。

他们也是知道的,秦一开始是打着先消耗赵的目的,

以防灭掉韩国的时候,赵国支援韩国,这本就是计划顺利实行的一部分,不过是没能看到计划之外的惊喜罢了。

能一口气灭赵虽好,不能灭也不亏啊!

他们继续看去——

‘赵国虽击退秦国,自身损失却非常惨重。

只能固守领土,一时间也没有了再去支援其他国家的能力。

至此开始,赵的灭亡已成定局,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秦国虽然损失也十分惨烈,

可对于财大气粗、战备积蓄甚是充足的秦来说,

这点战损互换,完全吃得消,他还能继续灭六国!

用一句话来形容彼时的秦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的优势再好不过——

你们只能输一次,可我却能输无数次!

削弱赵国的目的已经达成,那么接下来便是灭韩了!’

灭韩!!!

当这两个字映入人们眼中,

不少人又感觉心潮澎湃起来的。

人们甚至能幻想出,秦突然攻韩,韩国全国上下会有多么鸡飞狗跳、恐慌、惊惧了。

韩国:这太突然啦!你不要过来啊!tvt!

‘公元前233年,

韩王安意识到了不妙。

虽然没有人直接告诉他,

接下来秦的目标就会换成韩国,

可他仍敏锐地察觉到了,此时韩国正处于无比危险的境地。

为了活命,他向秦国俯首称臣,

公元231年,秦国停止攻打赵国后,韩王安就更加心慌了。

不过——

这份危机中却出现了一分转机。

事情却还要从一位韩国公子说起……’

转机?

不会韩国也灭不成了吧?

人们看到这有些憋屈地想到。

灭六国的道路上并不是很顺利的,

总是会出现新的阻挠,弄得人不上不下的。

可现在万事俱备,还有什么是,除了让嬴政自己放弃灭韩,还能阻挠秦灭韩的呢?

想到这人们都不由摇摇头的,

他们丝毫不会怀疑嬴政灭韩的决心,这就更让他们感到奇怪了,接下来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又怎么会和一位韩国公子扯上关系了。

而在接着看下去后,人们很快就知晓了这位关键性人物韩国公子的名字——

韩非子!

‘韩国有个公子,名为韩非。

自幼聪明好学,后拜师荀子,学系各种经纶。

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常常让自己的同学李斯自愧不如。

韩非虽师从儒家荀子,但思想却与其大不相同。

他没有继承老师的学术思想,

而是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喜刑名法术之学,

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发家思想,

成为了当时的法家之集大成者,因而才被人们尊称为韩非子。

彼时——

在很早的时候,韩非子就看出了,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

邻近的秦国又十分强大,

为此韩饱受秦国威胁。

再加上韩王安性格懦弱,政权几乎都落入重臣之手,国内形式已经十分危机。

眼见韩国国力日渐趋弱,韩非的内心非常着急,

他便吸收了儒、道和法家商鞅的学说,提出了一套要把君主的权威提高到绝对地位的理论。

韩非多次向韩王安上书进谏自己的治国理论,

希望韩王安能够励精图治、变法图强。

可韩王安却对此置若罔闻,始终没有采纳。

韩非在大失所望之际,悲观之余,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

最后写下了《孤愤》、《说林》等许多著作,约十余万言。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法治理念,同时抒发了自己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第六十二章 身为朋友,你却想要韩非的命?!

当人们看到韩国的局势,也是重臣把持朝政,

而作为王的权力却十分微弱时,

人们感觉到了强烈的既视感……

这和吕不韦还在的时候,秦王面对的状况好像啊!

可这位韩王安,似乎就没有秦王嬴政那般魄力了。

别说自己解决问题,重新集中收回政权,

就连韩非子想帮他,

他也完全没有改变的想法,那摆烂的怯懦模样,和英明而霸气的秦王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们继续向后看去,想知道这位韩非到底是怎么影响秦灭韩的大计的,

和在赵被委以重任力挽狂澜的李牧不一样,

在韩国郁郁不得志,不受重用的韩非,应该更没可能成为阻挠秦的前进步伐了啊!

直到人们看到——

‘这位韩非子的学说,渐渐流传到了秦国。

最终被秦国国君嬴政所看到。

嬴政读后大加赞赏,钦佩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

嬴政对其中两篇学术推崇备至,

在询问国相李斯后得知了这是其同学韩非的著作。

于是——

嬴政非常高兴,马上让其请韩非来秦国做自己的门客。

可李斯却言明韩非乃韩国公子,是韩国上任国君歇的儿子,

这任国君安的弟弟,

韩国怎么可能让他来为秦国出力?

李斯说得话十分有道理,当然他这么说,自己也是有一定私心的。

在一起拜师荀子门下读书的时候,他就自认能力不如韩非,

若让韩非来了秦国,得到秦王重用。

那么他现在的地位岂非会受到影响,威胁?’

李斯?!

他都已经混成国相了?

woc——!

众人看到这不由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