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的一百万种求生法则 第616章

作者:苹果味咖啡

“受人所托,无可奈何啊。”墨翟微笑道:“待在房间里也太闷了一些,不如出来透透气。”

“……我能走吗?”

“你怕是走不出去了。”墨翟捋着胡须。

白觉看看前后左右,前后左右为男,还都是一群墨家的墨者,分明是把白觉看在了这里。

当然,他真想走,十个墨翟也拦不住他,但眼下这种情况白觉也不好闹出点事情来,他只能默默捏了捏眉心……哎,萨满的诅咒还在发挥作用么?我已经不想再经历修罗场了啊。

虽然心底很矫情的想离开,但白觉也被接下来有条不紊展开的仪式吸引了目光。

纵然没有解放生产力,纵然对世界的奥秘知之甚少,纵然战乱不休,纵然并不繁华,但这个时代还是存在于历史上,有属于它的辉煌痕迹。

节日的乞巧盛景,女儿的月下朝拜,欢呼涌动的人群。

举杯对饮的稷下文士。

有人击筑迎合,有人琴瑟共鸣。

有乐女于高台上翩翩起舞,有歌女轻轻唱响古老的歌谣,有文士诵读豪气激昂的秦风无衣。

庄重却不肃穆,风雅却不低俗,一幕幕仪式在眼前呈现,令白觉见识到了他难以见识到的真实气魄,他从融入过这个时代,正因如此,作为外来之人,他看着这幕光景才会觉得尤为震撼。

即便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东西也注定不会被掩埋。

“的确不算是白看。”白觉说:“若是待在房间里,反而是可惜了这幕光景。”

随着声乐缓缓散去,庆典已经走过了五分之四。

墨翟笑道:“你还年轻,看见的太少了,楚国的九凤祭,魏国的山河祭,赵国的赵舞,燕国的军仪,哪一者都比眼下这幕更加震撼人心,这天下浩瀚,还有无尽风光可看……”

“可若是天下一统,这些风光大概会毁掉十之八九。”白觉突然说:“大概也没什么机会可看了。”

墨翟并没回答,他内心并不认同白觉所说,如今的战国僵持百年,格局看似变化,实则早已不变,天下之大,谈及变化是有多难,更别说一统天下了。

那只是个遥远的理想罢了。

墨子摇了摇头,他并未多言,活了很久的好处中的一点就是话语早已收发由心,他总能在该停下的时候停下,该沉默的时候闭口不言。

“继续看吧,接下来……轮到男子们上场了。”墨翟抚须而笑:“今日不知能出几首诗句。”

“诗句?”

“即是以稷下文会为名义举办的节日庆典,怎可少了文会?”墨子微笑道:“以文会友,在稷下学宫草创之际就有了这种说法,当初稷下百家争鸣,文会时可少不了几番热闹。”

“诗歌啊。”白觉觉得这不太靠谱,在这个场合念出来不就是情诗么?

战国时代,语言文字之类的发展处于早期,文体大多都是古文体。

现代人知晓的诗句大多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是四言诗句,虽然后世也有,譬如曹萌德所著的《观沧海》,但大多都是五言七言,因为字数越多,对于文字领域的拓展和意境的拓展就越高。

《诗经》一书中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的诗歌,一共三百一十一篇,故称为诗三百,西汉是被尊为儒家经典,传闻为孔子编订。

在该特异点中,孔子也给白觉提到过诗三百,这便是孔仲尼自己编订的,并且因为他练气长寿,诗经也本该不断扩充,然而因为诸国战乱不休,读书人越来越少,诗经的收集也非常困难,外加上诗歌质量层次不齐,创作难度高,如今的诗经也仍然只有三百一十一篇。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经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增强说服力,倒不是他们多么的想用,而是没有代替品,诗歌的数量本身就很少……也只有两千多年文化累计下来,才有了这么多的名言佳句随便引用,可在战国时代,出口成章的读书人都很少,更别提七步成诗的诗人了。

白觉并不抱有很高的期待,连想法都是凑凑热闹就行了。

有着两千年文化底蕴的他可不想拿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的诗去欺负这群战国时代的学子们,那也太厚颜无耻了。

直至那群女子们各自散开回到了位置后。

孟珂坐在了他的左侧,荀卿坐在了他的右侧,两名女子默默不言语,但视线中均是有着催促之意。

“emmmm……”

白觉额头流下一滴冷汗。

“这是逼我作诗么?”

“念那句大人的诗可以么?”

——

第四百四十章 念诗(上)

念诗?

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会念诗的。

那位大人又不存在与这方天位宇宙,我念了是也没有恶民恶膜秒没命,没任何意义,加一秒又不会加,只能这样平平淡淡的才能维持的了生活。

“你们别这样看我,有点慌。”白觉咽下一口吐沫,尴尬的笑着说:“我现在手在抖,一直都在抖,我现在也搞不清楚你们到底想怎么办,我说什么你们不给我反馈,我怎么回答才好?”

念着上单圣经疯狂致敬的白觉显然没能向以往一样糊弄过去。

孟珂与荀卿各自坐在了桌案前,没有再看他一眼,也没有给他什么反馈,反而搞得白觉坐在中间的位置浑身不自在,总觉得谁在耳边唱着某一首著名的BGM。

——放肆,是谁在放狐狸精!

白觉心神不宁的时候,台上已经依次有人上了高台开始吟诗。

四言诗并不算多么困难的体系,字数较少,容易对上平仄,再加上战国时代有很多字都有音阶重叠,实际上本该有很多诗句流传下来,然而出来诗三百之中收录的诗句之外,很少有什么著名的诗句流传。

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往往都是著书立传,而不是流传出什么诗篇诗集。

反观后世,很多人没有名气,反而成了诗人后出了名,一首诗篇传天下,大唐诗仙李白的名声流传千古,而实际上纵观他的一生,李白也只是一名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可怜人罢了。

纵然不谈李白,也可以谈一谈屈原,这位仁兄算是战国时代的著名爱国诗人了,也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独立创作诗歌的读书人,有‘辞赋之祖’‘诗祖’的称谓,他的人生经历可谓颠沛流离,最终投江自尽,众人皆知。(屈原是一名香草美人,这里说个冷僻的知识点,香草美人说的不是美女,而是指爱国的忠贞之士)

在古代,成为诗人不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反而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并不得志,也只有踌躇满志而不得重用的读书人才会将满腹用不着的才情挥洒在笔墨上,写下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

这就相当于‘一名二十多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多半会将自己幻想成一名作家’的道理。

至于为什么写诗,而不是写书。

那是因为诗句流传的广,流传的容易,朗朗上口且耐人寻味。

但讽刺的是,诗句写得越好,传播的越广,名气越大越容易被人看轻,天下人会疼惜你的才华,而真正把握权柄的人,却很少因为一句诗而因此看重你,反而可能会忌惮你。

战国时代,读书人写诗少,一来是因为他们要干实事,怀才不遇的少,二来是写诗并不容易,这玩意讲究天赋才华,不到必要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写,就譬如屈原,他是受贬后才写出的那么多传世诗歌,若是如商鞅一样变法成功强国,哪里会跑去写诗歌,那不是闲着蛋疼么。

所以,在白觉听来,上台的这些年轻人,所说的诗句歌词往往都有生搬硬套的迹象,有的更是从诗经诗三百中做的简单改编。

这个时代的学术思想讲究实用性,而对这些花哨的诗歌并不是非常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