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皇帝:多子多福,开局选秀 第7章

作者:红楼帝尊

  李承翰面无表情端坐龙椅俯视下方群臣,心里却犹如掀起了滔天骇浪一般的激动。

  就在这时,太子妃苏沁身着凤冠霞帔,犹如天仙下凡,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在一众女官们的簇拥下进了太和大殿。

  伴随着太子妃苏沁的参拜,站在龙案旁的小贵子持圣旨上前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运,继大统,今四海清平,天下归心。

  朕之身旁,当有贤德之女佐理内廷,以安社稷。

  今有苏氏之女苏沁,名门之后,性行温良,端庄淑惠,贞静持躬,宽和柔顺。

  自幼熟读经史,深谙礼仪,有母仪天下之风范。

  朕特册封为皇后,正位中宫,统率六宫,母仪天下。

  望其谨守妇德,克勤克俭,辅佐朕躬,以臻至治。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小贵子的声音尖锐而又高昂,群臣听着目光艳羡的看着苏沁,无不被苏沁的绝美容颜所打动。

  心想大吴有这等绝美的皇后,当为一桩美谈。

  “臣妾苏沁谢陛下恩典!”

  苏沁在两名女官的搀扶下缓缓下跪恭敬接旨。

  不管她心里是怎么想的,今日在这朝堂之上,又是新帝登基,她被册封为皇后的日子,所以该有的恭敬与礼数她是不能短缺分毫的。

  “平身,上座!”

  李承翰微微抬手,事宜苏沁平身坐在自己右手下方台阶走廊上的凤座。

  得了李承翰的话,苏沁再次谢恩。

  旋即在其他女官退下的同时,有两名女官搀扶朝着凤座走去准备落座。

  苏治排列在前看着自己的孙女满脸的欣慰与舒爽。

  他们苏家如今在权势之中多了一个贵。

  家里出了一命皇后,这不仅仅是荣耀,富贵。

  这更是家族底蕴,未来哪怕家族出现不孝子弟没落了,那家中有过他这个内阁首辅,有过自己孙女这个皇后说出去,别人也都会好看自家一眼的。

  而这也是钱财无法衡量的。

  如此这就更别提以后他们家也会记录史册供后世人羡慕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今登基,承天景命,幸赖祖宗庇佑,万民归心。

  念及苍生,为显朕之仁德,广施恩惠,特赦天下。

  自朕旨意下达之日起,凡狱中之囚,除十恶不赦之重罪及谋逆、弑君、大不敬者外,其余罪犯皆予赦免,使其改过自新,重归家园。

  过往因言获罪、流放之臣民,皆赦其罪,许其归乡。

  诸州,府,县各地赋税处人丁,田税,商税,盐铁税等重要赋税一律免除。

  人丁,田税一律减免三成以宽民力,愿天下万民,感朕之恩德,各安其业,共襄盛世之治。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在苏沁落座后,小贵子接过了第二份旨意,旋即再次高声宣读了起来。

  听着这道大赦天下的旨意,一开始大家觉得都很正常!

  可紧跟着在听到减免赋税的这段旨意后所有人都不淡定了。

  这减免赋税是正常流程,新帝登基都会降旨减免赋税收拢百姓民心的。

  可这赋税是不是减免的有些太多了!

  首先朝廷财政就非常困难,虽然查抄出了不少钱财。

  可大部分钱财都是入了李承翰腰包的。

  而给国库的钱财,国库也得精打细算的拨款。

  其次,就算是今年平安度过了!

  那来年呢?

  赋税减免这么多,恐怕到时候来年赋税收上来的那一刻不出俩仨月国库就没钱使了。

  “陛下,这赋税减免的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今年收上来的税收,国库就已经不够用了。

  如果在减免这么多赋税,恐怕来年赋税刚收上来就要用完了啊!”

  户部尚书出列对李承翰躬身行礼劝谏道。

  见户部尚书出列了,其他群臣,皇亲,勋贵们都开始观望思索了起来。

  “朕要是计算不差的话,现在朕减免的赋税正是太祖爷定制下来的。

  那时候太祖爷指定下来的赋税,一年有五千多万两银子。

  五千多万两银子,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国富民强。

  而且银子每年还有一些结余!

  现在我大吴赋税比太祖时期的赋税增加了两倍之多。

  百姓被这样的赋税给压的都快要喘不过来气了!

  有的

第十章

  “有的百姓为了缴纳赋税不得已卖了赖以为生的良田,被迫妻离子散,卖儿卖女乃至最后落得了一个无家可归,家破人亡。”

  “可是朝廷收上来的赋税所连三千万两银子都没有!

  乃至我大吴百万雄师,各处军饷拖欠,军备补给困难,就算是有补给也成了劣等货色。

  朕的户部尚书,你可不可以跟朕解释一下,这是怎么造成的?”

  李承翰嗤笑,旋即对着户部尚书开口诉说并质问了起来。

  听得李承翰的话,户部尚书乃至群臣,勋贵们脸色骤变!

  他们谁都没成想,新帝登基的第一天就问出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问题。

  而皇帝问出这个问题在场之人都不用想就知道,皇帝这是想要整顿吏治了。

  在场之人除了贾赦,贾珍这一类的,谁也多多少少知晓一些为何大吴赋税一直在增加,最后收上来的赋税却是越来越少了。

  因为这里面有最根本的三个原因。

  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吴如今土地兼并严重。

  要知道在大吴权贵,官员都是不用缴纳田税的。

  如此也就造就了官员,权贵们不断的侵吞土地,许多有关系田地多的也都会想办法将自己名下的土地过户到了权贵的名下以此逃避田税。

  而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缴纳田税的也就只剩下守着那点可怜土地的老百姓来缴纳了。

  可这个问题还不止于此,许多老百姓连自己那点可怜的田地都守不住便被人给强取豪夺或者是被迫无奈的给低价卖出去了。

  如此缴纳田税的人就越来越少,而朝廷赋税的减少,就会不断的问百姓增加赋税。

  而这也就导致了百姓忙碌一年下来,最后自己温饱都不够,多数收入就要给朝廷缴纳赋税了。

  如此也就导致许多百姓连田都不种了,要么带着家人去逃荒要么把田地贱卖了。

  如此也导致粮食越发贵,朝廷赋税越来越少,反倒是田地价格越来越便宜。

  其次又一个便是人丁税了。

  因为百姓承担不起繁重的赋税,所以许多百姓在剩下孩子之后都不会向地方官府报备,等官府下来查事就会让其进行躲避,又或者是直接卖到了有权势又或者是富贵人家做奴才。

  许多权贵,富贵人家呢明着向官府报备了自家府上养了多少人。

  私底下却是这个人数的两到三倍以此来躲避人丁税。

  就拿荣国府来说,荣国府光是伺候贾宝玉的团队,从大丫鬟,二等丫鬟,值夜的,小厮,洗衣服的,打扫的,烧水的,喂鸟的,小厨房等便不下五十人了。

  而且这五十人每天都是有工作的。

  而荣国府实则下人,人数就多达了近千人之多。

  许多有体面的下人,不说他们个个穿金戴银的,就是他们房间也有几个伺候他们管事的下人。

  可是荣国府向官府报备的是多少?是三百人!

  一个荣国府如此,天下又有多少人家向荣国府一样的。

  如此再加上百姓苦难,人口增长减缓,如此人丁税不也跟田税一样收缴的越来越少了。

  其次就是官员们在征收赋税时的层层剥削了。

  不过这还不仅仅如此,像是盐商泛滥官商勾结致使盐税日益减少。

  官商勾结,商人缴纳的赋税几乎可怜的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如此种种,大吴税收能够多了就怪了。

  反正大吴的现状就是,富贵人家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奢靡。

  穷苦人家是越来越穷。

  “陛下,应该是我大吴历年来天灾外患颇多所导致的!”

  户部尚书摸了一把头上的冷汗对李承翰回答道。

  “太祖时期就没有天灾外患了?”

  李承翰抬眸对着户部尚书追问道。

  “这…”

  “是太祖时期天灾外患不如如今的多,所以,可能才会造成如今的局面吧!”

  户部尚书都快要哭了!

  “那也不能少这么多吧!现在我大吴少的赋税一年可不是两千多万两!

  而是增加了赋税后每年要少一万万(一亿)两千万两!

  这样的短缺,难不成我大吴没有一块好地,全国各地都闹天灾,闹外患了?”

  李承翰可不吃这个解释。

  如果说大吴税收少不了多少,他也就不会在刚登基的时候就提出这个问题,并且追着不放了。

  现如今,他知晓国家有多没钱。

  但是他更知道百姓有多苦。

  所以哪怕国家没有钱财,他也要在登基后的第一时间减免百姓身上的重担,压迫。

  似的百姓能够得以安定,与民更始恢复大吴的民力。

  至于百姓日子好活了,国家却没有钱财。

  这一点也好解决!

  先帝没得时候不就查抄出了那么多的钱财嘛,放着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国之蛀虫不去查抄,难不成还要在苦一苦百姓?

  “这…”

  户部尚书是真的不知该如何作答的。

  李承翰了解的如此详细,而他又没有提前准备。

  现在能够接李承翰接连询问,他能够回答出来几个问题已经是很好了。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

  你们三法司对此事有何要向朕回禀的。

  国家每年丢这么多银子,而且持续丢了这么年,别跟朕说你们不知道!”